上一句鲜为人知,下一句火了千年,这四句诗道尽人间清醒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6 22:30 1

摘要:元稹是一位才子,少年及第,可是站在繁华热闹的长安街头,他也只是一位一穷二白的书生。此时,韦丛正待字闺中,父亲是太子少保韦夏卿,她遵从父命下嫁给了元稹。

汇集古诗词里的精华,让您的查阅更加便捷
----❀❀---❀❀---❀❀---

【1】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贫贱夫妻百事哀,许多人会用这句诗形容贫贱夫妻共同患难的深厚情感,而它背后隐藏的深意其实并不为世人所熟知。

它出自元稹最著名的悼亡诗《遣悲怀三首·其二》。后一句世人皆知,前一句倒是鲜有人知:诚知此恨人人有。

这是元稹写给已故的妻子韦丛的。

元稹是一位才子,少年及第,可是站在繁华热闹的长安街头,他也只是一位一穷二白的书生。此时,韦丛正待字闺中,父亲是太子少保韦夏卿,她遵从父命下嫁给了元稹。

婚后,两人的生活过得十分艰难,但蕙质兰心的韦丛并没有因此嫌弃元稹,反而十分体贴地照顾元稹。

她看到元稹没有衣服穿,就翻箱倒柜地为他寻找合适的衣服;为了让元稹喝上酒,她不惜拔下自己头上的金钗为他买酒。即使他们婚后生活并不富裕,韦丛也没有任何抱怨,反而夸赞食物很好吃。

公元809年(元和四年),元稹在洛阳任监察御史时,韦丛病死,年仅二十七岁。悲痛万分的元稹陆续写了不少情真意切的悼亡诗,《遣悲怀三首》最为有名。在诗中,元稹以真挚的笔触,道出了夫妻不能白首的悲痛感。

人人皆会经历生死离别的痛苦,这是生命无法回避的必然。然而,对于那些身处贫贱之中的夫妻而言,生活中的种种艰难困苦更使得这种悲痛愈发刻骨铭心。

白居易在诗中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个愿望很美好,可做到却难,或许“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才是血淋淋的现实,就连唐玄宗与杨贵妃在现实面前,也不得不“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经历过苦难日子的元稹回想起自己与妻子度过的那些艰难时光,想到两人虽然相濡以沫、共渡难关,但越是这样,他的心里越是愧疚,因为身为男子汉,他没能让韦丛过上富足的生活,反而连累她英年早逝。

元稹的这句诗,不仅是对古代贫贱夫妻生活困境的写照,也是对人类在面对生死离别和生活艰辛时共同情感的深刻洞察。

全诗如下: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2】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赵恒《劝学诗》

书中自有颜如玉,古往今来,世人都会用这句诗来规劝天下读书人,而这一句诗也确实大有来头,他出自宋代皇帝赵恒的《劝学诗》,蕴含着深刻且极具激励性的寓意。

读书能够丰富一个人的内涵与修养,使其具备更高的见识和素养。当一个人沉浸于书海之中,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其思想境界会得到提升,人格魅力也会随之散发。

苏轼在诗中写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正是独属的意义所在。历史上诸多文人墨客,他们凭借着读书拥有了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吸引了志同道合之人。

读书不能让人饱腹,却能润泽人的气质,让其自带光环,温暖别人,也吸引别人。此时不必担心没有媒人牵线搭桥,寻觅不懂美满的婚姻。你的才华与气度,自会为你匹配人中龙凤。

宋真宗赵恒在位二十五年,带领北宋进入经济的繁荣时期,有“咸平之治”之称。他好文学,善书法,这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目的在于鼓励世人读书考科举,参政治国,使得宋朝能够广招贤士治理好天下。

同时他也是在劝勉众人,通过读书,能够开启一扇通向无尽智慧和美好未来的大门。

是的,一个有学识、有追求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吸引到与自己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的伴侣。

全诗如下: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3】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黄景仁《杂感》

“百无一用是书生”,我们常常在文学作品或者影视里看到落魄书生摇头长叹出这句话,意思是:世上有千种职业,唯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读。

这两句出自黄景仁的《杂感》,饱含着深深的愤懑与无奈。也唯有读懂的黄景仁的一生,才能真正明白作者为什么会有此叹。

黄景仁是清代诗人,他四岁便失去了父亲,家境清贫,但艰苦的环境并没有消磨这位小小少年的意志。他发奋读书,少年时便诗名远播,是远近闻名的才子。

后来,为了生计四处漂泊,年仅20岁的黄景仁便开始浪游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曾在湖南按察使王太岳、太平知府沈业富、安徽学政朱筠幕中为客。

他的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最后虽授县丞,却未及补官便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因为身世的缘故,他的诗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这句诗便是如此。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书生往往被认为是手无缚鸡之力、空有满腹经纶却难以施展抱负之人。黄景仁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书生在社会中的尴尬处境。

十个人当中,有九个都对书生投以白眼,轻视与不屑溢于言表。这种普遍的偏见,让书生们倍感失落与孤独。

传统的科举之路上,无数文人想靠十年寒窗苦读改变命运艰,却未必能获得期望的功名,即便学有所成,也可能因官场黑暗、派系争斗等原因而无法施展才华。

而历史证明,尽管在某些特定的时刻和情境下,书生们可能暂时被忽视或贬低,但他们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贡献,终究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总之,黄景仁的这两句诗,既是对当时社会对书生不公待遇的控诉,也引发了我们对知识与现实关系的深入思考。

全诗如下: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4】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慈禧《祝母寿诗》

可怜天下父母心,少年时读到这句话,只觉得这七个字里全是啰嗦;自己做了父母后才知道,这七个字太短,不足以道尽父母为子女操劳一辈子的艰辛。

天下的父母无怨无悔地为子女付出、担忧着急的苦心,总不能被子女理解,甚至会被误会,此心确实令人同情和叹惜。

或许,这就是中国式的父母吧,就像孟郊在《游子吟》里写的那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伟大的父爱与母爱,作为子女又怎能全部报答得了呢?

现在有许多人都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却不知道它的出处,实际上这句话出自“臭名昭著”的慈禧太后。而它的上一句虽然不出名,却也写出了子女为孩子操劳奉献的那份深沉情感。

据说慈禧的母亲六十大寿的时候,身在紫禁城的慈禧没有时间去参加母亲的大寿,就让侍臣给母亲送了很多的寿礼,同时亲笔写了一幅书法,表达了自己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并将其装裱好后送给母亲。这幅书法一直保存了几代人,最后毁于文革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强调孝道,认为子女应当感恩和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传承至今。而“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诗,更是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

慈禧这句诗,虽然出自她这样一位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之手,但其中所蕴含的对父母之爱的感慨与赞美,却跨越了时代和身份的限制,触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灵,让我们对父母的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全诗如下: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来源:柳月青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