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海底捞披露2024全年财报业绩,营收、净利润、翻台率等多个指标均实现同比增长,业绩可谓亮眼。
来源 |品牌数读(ID:winlive2019)
作者 |王梓旭
编辑 |童洁
头图来源 |海底捞官微
近日,海底捞披露2024全年财报业绩,营收、净利润、翻台率等多个指标均实现同比增长,业绩可谓亮眼。
不过品牌数读发现,海底捞的渠道表现则仍处于深度调整状态,其全年新开62家门店,重启了2家此前关闭的门店,但关闭的门店却更多达到了70家,与去年相比海底捞的门店数仍处于负增长状态。
那么本次财报透露出了海底捞的哪些情况?如今市场环境迅速变化,未来海底捞又将如何应对?
翻台率重回4以上
客单价再度下探
据财报显示,2024年海底捞实现营业收入427.55亿元,同比上升3.1%;净利润47.00亿元,同比增长4.6%。核心经营利润为62.30亿元,同比上升18.7%。其中收入、净利润实现连续两年增长。
受政策推动与行业复苏影响,海底捞2024年全年共接待顾客4.15亿人次,日均客流量超110万人次,较上年增加4.5%,其中海底捞的核心指标之一的平均翻台率重返4以上达到4.1次/天。
海底捞在财报中表示,在制定餐厅管理基础红线的前提下,将更多的主动权交予一线餐厅,充分鼓励餐厅差异化经营。比如每家餐厅可以根据其所处商圈和日常客流情况,在产品、场景、价格三个方面做出灵活调整。
这也推动了海底捞人均客单价再次下探,其整体人均客单价由2023年的99.1元下降到97.5元。
同时,海底捞还称为满足特定顾客的延伸需求,去年陆续推出了包间店、亲子主题店、夜宵主题店以及与大型企业合作的企业店等不同形式特色场景店。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外卖就餐场景,海底捞外送业务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推出“一人食”精品快餐。得益于以上业务开展,海底捞外卖收入增加20.4%至12.54亿元。
对于2025年的发展海底捞表示,将继续深挖顾客喜好,使得每一家餐厅都更贴合顾客需求。在价格方面,采取“绝对好、相对便宜”的定价思路,门店根据自身情况执行差异化定价策略。“我们会持续密切关注市场变化,评估其中风险,洞察消费者需求,实现拉新、复购双增长。”
在「民食之本」餐饮新消费孵化器创始人欧峰看来,海底捞的业绩增长说明其过往一年多的策略是正确的,通过推行更务实的精细化运营,调整产品结构而进行主动降价引流、精准关店与优化门店网络、探索新的门店业态、热点的营销创新、数字化赋能等组合策略实现的。
因此尽管客单价再次下探,也没有影响海底捞整个大盘情况。
仍在调整门店布局
2024年海底捞依然在深化调整渠道布局。
据财报显示,2024年海底捞新开了62家门店,重启了2家过往关闭的门店,与此同时海底捞也关闭(含搬迁)了70家门店,整体而言其门店处于轻微收缩态势。
品牌数读也梳理了近几年海底捞的开关店情况,从门店总数来看,海底捞近几年的门店数变化不大,2024年照比2022年减少了3家店。
具体来看,2024年的新开门店最多,2022年重启关停门店最多,而在关店层面2024年则为近几年之最。
海底捞对于门店调整并未有过多解释,仅表示对门店“调整优化”。不过有业内人士分析,海底捞应该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对门店渠道进行调整,新开的同时也在关店和迁店,最终也体现在了翻台率上。
此外,海底捞也提到目前共有13家加盟店,其中3家为新开,剩余10家据坊间猜测多为自营转加盟。
欧峰告诉品牌数读,加盟是目前海底捞在下沉市场长远布局和门店扩张的一个补充。海底捞的新增门店和加盟的试水都是为了更好的布局下沉市场的开拓、门店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城市,这与海底捞的“下沉计划”相符,旨在利用这些市场的消费潜力和较低的开店成本。
再来看一下海底捞的线级城市分布情况,其将二三线城市作为了主要发力地区,门店数占到了总数的超过8成。
对比2023及2024年的门店数据来看,海底捞在一二线城市的门店均有下降,同时带动营收占比下降。
表格中门店不包含加盟店
在三线及以下城市海底捞在门店总数不变的情况下,营收占比有所提升,580余家店贡献了40%的营收。
在选址方向海底捞的门店主要以商场布局为主,数据显示其有超过8成门店均开在商场,作为火锅品类的头部品牌,海底捞的选址也更具有参考意义。
据赢商大数据显示,以全国27城5万方以上购物中心为统计范围,从入驻商圈偏好来看,海底捞在成熟商圈的门店占比接近8成,新兴商圈和非商圈门店占比都不算高。
而从购物中心档次偏好来看,中档购物中心是海底捞的最主要选择,商场门店占比超过6成,大众化购物中心也占据了较大的比例为33%,这两者构成了海底捞的基本盘。
从中可以看出,偏好成熟商圈,这表明海底捞在选址上相对保守,更看重稳定的人流量和成熟的商业环境,而非抢占新兴市场或追求高端定位。
通过布局在中档和大众化商场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触到其核心目标客户,实现广泛的市场覆盖。
海底捞的副牌构想
过去一年海底捞孵化了不少副牌。
涉及烤肉、炸鸡、麻辣烫、平价小火锅、麻辣香锅、烤串等诸多业态。在餐饮行业,多品牌战略并不鲜见,但如海底捞这边如此大规模的孵化副牌在行业则并不多见,其把副牌策略称之为“红石榴计划”。
为确保该计划顺利推进,海底捞进行了组织创新,由新任CEO苟轶群领导创新创业委员会,领导和推动新品牌及新业务的孵化与发展,同时高管团队组成“运营五虎将”,聚焦创新创业项目和公司整体发展。
在财报中海底捞提到,截至2024年末,集团通过内部创业创立了包括“焰请烤肉舖子”、“火焰官”、“小嗨火锅”等11个餐饮品牌共计74家门店。
目前来看,焰请烤肉铺子发展相对较好,在全国12个省份的23座城市开出了38家门店。有报道称,海底捞对其寄予厚望,目标在今年开到150家店,并计划未来3-5年门店数达到300-400家。
对此,欧峰告诉品牌数读,虽有焰请烤肉铺子等品牌表现亮眼,但也有部分副牌未能形成规模化盈利。如何提升副牌整体盈利能力,实现协同发展,是海底捞面临的其中一个挑战。
另一方面,大规模孵化副牌策略的可持续性,子品牌的市场接受度、运营管理的复杂性以及市场竞争等多方因素都可能影响其发展前景。
“此外,海底捞还需要在保持主品牌稳定的同时,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避免因资源争夺影响主品牌发展。”他补充道。
海底捞在财报中也坦言:“我们也充分意识到,新品牌必定会面临激烈竞争和市场考验,将密切关注消费者接受度和潜在风险。”
海底捞显然希望通过红石榴计划,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实现从“单核火锅”向“餐饮生态圈”的转变。
不过现实可能没有想象中的美好,从财报数据可以窥见,其他餐厅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0.9%增长至2024年的1.1%,可见海底捞构建第二曲线之路依旧漫长,短期内难见显著成效 。
这也意味着接下来一段时间内,海底捞的挑战仍在于自身,消费环境疲软,在客单价上不去的前提下,如何提高翻台率和利用新的服务模式拉新,才是重中之重。
有业内人士坦言,目前国内走多品牌策略的餐饮企业发展都不算太好,海底捞能否打破这一魔咒,值得期待。
陪伴经济下,无生命情感寄托越来越流行。
棉花娃娃的出现,反映了年轻人对情感寄托、
个性化表达和社交互动需求的转变。这种“养娃”生意,
也反映了赛博时代下,新的情感消费路径。
/
Hot articles
全国216家商场2024销售额来了:地头蛇实力碾压,接地气mall涨幅惊人!万达、华润、龙湖、新城、万科...16大商业地产企业产品线与最新项目布局情况!昔日上海顶流乐园大变身,迪士尼最强对手来了?!
Contact us
转载|投稿|爆料|洽谈合作
winshang family
赢商自媒体矩阵
时间地点:2025年5月28-29日丨广州朗豪酒店
来源:赢商网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