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善美的文学眼光体察人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6 16:14 1

摘要: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先生是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得主,他的获奖作品是散文集《流水似的走马》。他以写散文、随笔见长,以诗歌创作崭露头角于内蒙古文坛。他是内蒙古赤峰人,后调至沈阳工作并定居。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原野是赤峰市广播电台的编辑,闲暇之余写些诗歌、小说什

用真善美的文学眼光

体察人生

安心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先生是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得主,他的获奖作品是散文集《流水似的走马》。他以写散文、随笔见长,以诗歌创作崭露头角于内蒙古文坛。他是内蒙古赤峰人,后调至沈阳工作并定居。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原野是赤峰市广播电台的编辑,闲暇之余写些诗歌、小说什么的来打发年轻的文艺的时光。

在一次《草原》文学月刊社举办的热水笔会上,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资深诗歌编辑安谧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发现了原野是个写作的好苗子。安谧惊讶于原野的写作天赋,以及他那仿佛被诗附体了的自由不羁、率性而为的灵魂。安谧拍案叫绝,好似看到了原野的明天,激动得夜半更深在房间来回踱步,直到天色渐进成鱼肚白。那一年好似1980年。

次日清晨安谧迫不及待找到原野,眼神里流露着温暖和深沉,看原野看了许久后说你的诗写得棒!说你写的是真善美!说多写多读书多看世界,以后你会写出更高级的诗!安谧毫不掩饰对面前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的赏识与爱惜。自己的诗得到安谧老师的赞许,这份福分让年轻的原野觉得太突然、太意外,以至无法招架。他先是有些受宠若惊,之后便是欣喜若狂了。

三十年前,年轻的骑兵安米被李欣首长发现、提携的情景,倏地涌进安谧的脑海,意识流般与现在的画面重叠了,所不同的是安谧从千里马到伯乐的变化发生着质的飞跃,那真切的重叠,那恍惚的重叠,那梦幻的重叠,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往事依稀若素月流空。安谧回味再三,品咂再三。

笔会期间,安谧了解到24岁的蒙古族青年诗人原野读了不少书,有自己对文学的主张和见解,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成熟思想和观察能力,言谈举止间透露出璞玉般的浑然天成。安谧的诗和同是赤峰人的著名蒙古族诗人其木德道尔吉的诗,原野都找来反复读过,能吟咏安谧诗的片段,还窥见安谧诗的一些特点,对安谧诗的喜欢溢于言表,对骑兵出身的诗人安谧和其木德道尔吉的敬慕与崇拜溢于言表。

安谧从对原野诗的认可到对人的认可只经过了笔会的几天时间,发现原野这匹千里马,是自己在热水笔会上意想不到的收获,也是自己人生路上的一次不可或缺的遇见,安谧由衷地长吁了一口气。美好,美不胜收,美美与共,这三样语词从安谧脑海里蹦了出来。安谧看原野的目光,好像从他的脸膛进入他的内心,又从他的内心走到他生活的场景,再从他的生活场景跳到很远的地方。殊不知发现原野,可以说是安谧这位伯乐对内蒙古文学甚至中国文学的一次举足轻重的贡献,这是后话。

安谧专为原野腾出了时间,与他进行了一次正式的会晤。安谧从编辑的角度谈了对原野诗的具体看法,并对诗作个别处的结构和用词提出精准的修改意见。安谧微笑着说,这样改后,你这组诗就更意蕴隽永,更具好诗的模样了!总之,要多写,在写的过程中一点一点磨练、提升写诗的技艺,才华和激情这两方面你都具备,而这三点缺一不可,它会成就你作为一个诗人比较好的轮廓。

安谧的这番话像是给原野注射了强心剂,又像是给原野这棵年青的白杨树适时的滋养和培护。及时雨般的点评、激励与指引,令原野顿生写作的自信、写作的坚持和写作的美好等递进向前的信念。

安谧不自知地跟原野说了很多话,艺术与哲学,人类与自然,书籍与自由。原野非常专注地倾听,生怕落下哪句话。面前可亲可敬的安谧老师对自己的谆谆教导,使他悠然生发出一种被安谧这样的大诗人重视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他的精神仿佛得到了洗礼,他要重新审视自己审视世界审视身边所有的一切。

原野不由得潸然泪下,他感到无望的孤独和落寞,在他周围无对等的交流者,更无知音。他在笔会小组朗诵自己的诗作时,竟无一人意会,更不用说回应了。这样的环境下,原野有些不自信甚至有些泄气,自己写的诗到底是不是诗?写诗还要不要坚持?做一个默默无闻的电台小编辑难道就不是一种人生选择?幸运的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遇到了他的贵人、他的知音、他的伯乐。他在悲喜交加之中度过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笔会,戏剧性的遭遇,让他已经不再是24岁的原野了。

在社会诸多领域,大有类似原野这种人存在,他们不被认识,更谈不上赏识,遇到知音很难,更不用说遇到伯乐了。安谧暗自寻思,要把原野这后生隆重推出,要给他搭座桥,要让他写出更高级的诗,否则,可惜了这块好材料!短短两三年,但凡原野把作品寄给安谧,安谧都是安排在《草原》头条刊发。安谧欣慰于自己的独具慧眼,安谧喜形于色了,安谧给原野写信:你可以给《诗刊》投稿了!

一次原野从赤峰来呼市拜访恩师安谧,事先并未打招呼。他在安谧家单元门口等待多时,终于等到安谧夫人柴世梅老师下班、小儿子安宁放学回家。柴世梅把原野领进家,命安宁去寻父亲。

那个时候,还不时兴家里装电话、身上带bb机和手机。安宁却知道在哪儿能找到父亲,一路小跑,不一会儿工夫就到了附近的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住宅小区。

敲开资深文学编辑李耀先先生家的门,安宁看到父亲正在与李叔叔下象棋,下得激情四溢、与世隔绝的,安谧头也不抬地让安宁先回家写作业。安宁心想:哼,我有办法让你乖乖地跟我走!边往门外走边说:有个叫原野的人在家等你呢!安谧这才抬起头,立马放下手里的棋子,跟安宁快步回家。

“热水笔会后,我去呼市拜访过安谧老师。那时候他还没生病,见到我很高兴,设家宴招待。他为主,我为客,就我们两人。安谧老师的夫人柴老师准备了好多丰盛的饭菜,还有火锅,以及享有盛名的赤峰陈曲。按照我们赤峰的习俗,请客一般会找来好多陪客的人,既把来客请了,也把其他人捎带请了,比较经济。但安谧老师的家宴只宴请了我一人,他是出身内蒙古骑兵的赫赫有名的大诗人,我不过是一个干电台编辑的中专生。我们俩坐在他家里边吃边喝。记得我说,我已经会气功了,会发功,立掌对虚空推了两下。安谧笑了,没言语。他的小儿子安宁像小猫一样在屋里走来走去,用顽皮的眼光瞟我们。”(鲍尔吉·原野)

好的学识、好的认知和好的家教加持,以及真诚与善良的天性使然,让原野在安谧心里又多了几分珍视。

真诚,是一个人最顶级的魅力,是一个人最高级的情商。人生一世,身因诚而立,心因真而安,一个人的真诚就是最好的安身立命。为人真诚,益人益己,是做人的态度和处事的智慧,更是一个人最好的名片和专属标签。

善良,是尖端且纯朴的修养,是照亮人性的高光,是构筑这个世界最美好底气的关键元素,善良是一个人身上最好最妥帖的风水。但善良要不失锋芒,善良如光,锋芒如剑,并存之美方能彰显力量,为这纷扰的世界带去一丝清明。

唯有真诚和善良最不被辜负。

原野的诗多次在《草原》头条发表后,恰如安谧所料:你会陷入痛苦的。是的,原野徘徊在诗歌创作的阶段性瓶颈期,苦闷,苦闷,再苦闷。

原野时常给安谧写信并接到回信,安谧的每一封信原野都阅读十遍二十遍不止,以至倒背如流。

安谧说你写作所感受的痛苦是你领受的丰美的果实,你慢慢就知道痛苦对于成功的滋养作用。安谧说最值得坚持的并不是创作本身,而是用真善美的文学眼光体察人生。安谧说比发表作品更重要的是懂得美,找到美。安谧说美是人间最难捕捉也是最值得捕捉的东西,美藏在小孩子的笑脸上,藏在云彩里、露珠里和马的瞳孔里……却转瞬即逝。安谧说最高级的美学风格是质朴,但好多作家穷尽毕生之力也难以企及。安谧说最好的作家听得见大地的呼吸,那里有森林,河流和民众的心声。安谧说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同时能发现民众的苦难并视同为自己的苦难。安谧说要永远站在民众这一边,他们是沉默并生长万物的大地,有时是岩浆。

安谧告诉原野,值得终生反复阅读的一本书是惠特曼的《草叶集》。

“按照安谧老师说的,我把《草叶集》读了好多遍,力图学到作诗的技艺。事实上,我没能力接受这么波澜壮阔的意象洪流,也读不大懂这些波涛汹涌的词语背后的深意。过了好多年,或许过了十几年二十几年之后,我把杜甫的诗和惠特曼的《草叶集》穿插阅读的时候,才明白安谧老师希望我能够读懂惠特曼背后的雄浑与广大,懂得野生力量的美好,信奉民主和自由是不可抗拒的潮流。在上世纪80年代,安谧说过的话足以让人醍醐灌顶。”(鲍尔吉·原野)

安谧通常是静默的,只有在想说话的时候,才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只是他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时间说话。文化专制主义时期,安谧被批斗被贬至锡林郭勒草原牧区、大兴安岭林区深入生活分别为两年和一年半时间,他很少说话;“文化大革命”时期,安谧被下放被关押到集宁市的“牛棚”和“五七干校”十年,他把想说的话,都说给了山川湖海和日月星辰。在过去不短的时光里他一直静默着,这种保持成为了一种习惯性行为。鲁米说静默是神的语言,其余都是对神意蹩脚的翻译。要紧和不要紧的世俗话都少说!安谧告诫子女。后者肤浅的絮叨,像是随手在地上丢垃圾;前者要紧的话更要少说,说出来你就成了那些话的奴隶,放在心里,你才是它们的主人。

原野不停地写着,越来越呈现出的大家风范让安谧欣喜万分、欣慰不已。后来安谧病了,他生病时正值他思想和艺术进入最为厚重丰盈的阶段,却不能写诗了。

原野两次专程从沈阳来呼和浩特看望安谧,来之前给安谧的长子安雷打电话,问老爷子穿衣码数。他为安谧精心挑选了南极人保暖内衣裤,像极了儿子为父亲准备实诚的礼物。安谧高兴至极,但每次都泪流不止。这让原野心里很矛盾,怕安谧情绪起伏不利病体康复。但原野还是想去亲眼看看他的老师,摸摸老师的手,看一看老师在病床上的样子。

原野回到沈阳之后,给安谧写过几篇散文和几首诗。依稀记得写在精致的明信片上其中一首诗《绳匠》的片段:

“安谧有一夜做梦来到天堂门口

圣保罗说,把身上的东西

都拿出来

安谧把上衣与裤子六个白布口袋都翻卷出来

掉下三样东西

正直、诚实、善良”

当时安谧躺在病榻上,让夫人反复念给他听,他哭了又哭。

原野收到安谧的回信,是写在一张A4纸上的“原野我想你”。这五个字写满了一张纸,左手笔迹抖抖颤颤、曲曲弯弯,不知花了多长时间、费了多少心思才把这几个字写出来!看到安谧的一纸亲笔信,原野不禁大哭一场。

还有一次原野去呼和浩特市看望安谧,他想知道他的老师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就问,五四以来新诗谁写得好?安谧说了一个名字,原野听不大懂。柴老师为他翻译“昌耀”。

原野后来没怎么写诗,写的是贴着鲍尔吉·原野标签的高级的不能再高级的散文、随笔。

原野认为,“1980年安谧的思想和美学理念早早走在其他人的前面,至少超过别人20年。有些人自谓高明,他们与安谧相比,无异于抔土与高山之别。安谧老师对我的指导可以变成石料木材,能垒一个房子,这个房子就是人们所说的世界观。人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可以像惠特曼笔下的草叶一样自由地生活。有时候我遇到别人提问,在内蒙古谁的诗写得好?这个问题不大好回答,你一答就得罪了一片人。即使这样,我都要告诉这些人:内蒙古文学70年,用汉文创作的诗人,安谧的诗写得好!”

子期遇伯牙,千古传佳音。

大抵这一生,一次便足够。

高山流水遇知音,彩云追月得知己。安谧和原野的忘年交,一直保持到安谧病逝,然而这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一直在如今的原野和安谧家人之间不断保持着、延续着。

原野的安谧抑或安谧的原野,都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