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家门前有条小巷子,巷子里有家”三嫂面馆”,开了得有十五年了吧。这地方没什么特别,一排灰砖瓦房,门前挂着半新不旧的红灯笼,灯笼上还贴着几年前某品牌方便面的广告标志,褪色得只剩个轮廓。
我家门前有条小巷子,巷子里有家”三嫂面馆”,开了得有十五年了吧。这地方没什么特别,一排灰砖瓦房,门前挂着半新不旧的红灯笼,灯笼上还贴着几年前某品牌方便面的广告标志,褪色得只剩个轮廓。
三嫂其实不姓张,叫她张三嫂是因为她是村里老张头的三儿媳。三嫂手艺不错,尤其是那碗羊肉泡馍,县里有名的”一绝”。我常去她那吃面,一来二去就熟了。每次去,三嫂总会从柜台下摸出个用报纸包着的小碟子,里面放着几块腌得发紫的萝卜,酸辣脆爽。那不是给所有人的,是她自己腌的,给熟客尝鲜。
“尝尝,刚腌好的,还带着井水的味道。”她总这么说,好像那井水是什么珍贵的东西似的。
三嫂的面馆旁边是李药师的药店,比面馆还要早几年。李药师戴着一副老花镜,头发花白,总穿着一件发黄的白大褂,口袋里插着几支笔,有时候会漏墨,在白大褂上留下蓝色的痕迹。药店里的柜子是老式的木质抽屉柜,每个抽屉上贴着药名,但多半已经模糊不清了。李药师凭记忆就知道哪个抽屉里放的是什么药,这本事在县城也是出了名的。
去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我照常去吃面,发现三嫂的店里尤其冷清。推门进去,暖气片只有一半是热的,三嫂坐在收银台后面,手里捧着一个沾了油渍的保温杯,杯壁上印着一朵早已看不清颜色的牡丹花。
“来碗牛肉面。”我一边搓手一边说,天冷得很。
三嫂叹了口气,起身去煮面。我注意到她的案板旁边放着一沓纸,走近一看,是转让协议。
“要转让啊?”我随口问道。
“唉,不转不行了,现在的年轻人都去隔壁广场的连锁店吃饭,图个新鲜。”三嫂把面条下进锅里,“去年儿子大学毕业,找了个外地工作,媳妇又生病住院,东拼西凑才凑够医药费。这店啊,月入不到万元,还不够还债的。”
面馆里贴着一张打印的菜单,上面的价格已经被涂改了几次,最后一次是用红笔加的价,但还是比广场上那些连锁店便宜一半。门口的风铃是塑料做的,风一吹就发出刺耳的声音,已经裂了一角。桌子是老式的方桌,桌脚下垫着几片叠好的纸片,看样子是为了让桌子不晃。
“贴出去多久了?”我问。
“有两个多月了,来看的人不少,但一听说月收入,就都走了。”三嫂手法娴熟地把面条盛进碗里,浇上汤和卤。卤是头一天晚上熬的,放了一夜,表面凝了一层油脂,她用勺子轻轻拨开。
我正要接话,门”吱呀”一声开了,一阵冷风卷进来,风铃叮当作响。是李药师,他手里拿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几个保温盒。
“给你送饭来了,”李药师把塑料袋放在柜台上,“我闺女今天包的饺子,让我给你带几个。”
“哟,又麻烦你们了。”三嫂忙着摆手,但还是接过了塑料袋。
李药师看见我,点了点头:“小王也来了啊。”然后转向三嫂:“听说你要转店?”
三嫂没吭声,只是把我的面端上来,然后递给我一双一次性筷子。筷子是散装的那种,纸包装已经被撕开了一角,露出里面的筷子。
“多少钱?”李药师又问。
“十五万,包括设备和后厨改造的钱。”三嫂顿了顿,补充道,“其实十二万我也卖,实在没办法了。”
李药师点点头,看了看四周,目光在墙上那副已经泛黄的”年年有余”年画上停留了片刻。那年画的一角还贴着几年前春节门市部发的小福字,已经卷边了。
“我考虑考虑,”李药师说,“要是决定好了,我去找你。”
李药师走后,三嫂的神情有些复杂。她往我碗里又添了些汤,汤勺碰到碗边,发出一声清脆的”叮”。
“他家闺女不是在外地做医生吗?怎么会想着买这个店?”我问道。
“谁知道呢,可能是可怜我吧。”三嫂摆弄着收银机旁边的小算盘,那算盘的珠子已经被磨得发亮,框架上的漆也掉了不少。
一周后,我再去面馆时,看见门口贴着”停业整顿”的纸条,字迹潦草,像是匆忙中写下的。我拨了三嫂的电话,她说店已经卖给李药师了,现在正在装修。
“他给了我十五万,一分不少,”三嫂在电话那头说,语气有些哽咽,“还说装修好后可以请我回来做厨师长,工资比我自己开店还高。”
春节过后,我回县城,发现三嫂的面馆变了样。店名换成了”三嫂药膳面”,门口的灯笼换成了新的,上面绣着店名。门前排着长队,都是来吃面的人,有本地人,也有不少外地口音的游客。
我好不容易挤进去,发现店里的桌椅全换了,但墙上还挂着那副”年年有余”的年画,只是被装进了相框,旁边还写了一段小字:“十五年老店传承,见证县城变迁”。收银台后面坐着的不是三嫂,而是一个年轻女孩,约莫二十岁出头,眉眼间有几分像李药师。
店里的菜单也变了,原来的几种普通面食变成了十几种药膳面,比如”人参乌鸡面”、“当归羊肉面”,价格翻了不止一番。最贵的一碗”十全大补面”要五十八元,是原来最贵的面的三倍还多。
我要了碗普通的牛肉面,服务员说:“不好意思,我们只接受手机点单。”她指了指桌上的二维码。
扫码后,手机上蹦出一个小程序,界面精美,每种面点都配有高清图片和详细介绍,甚至还有药材功效的说明。我找了半天,才在最后找到”经典系列”,里面有原来的那几种普通面食,价格涨了不少,但比那些药膳面还算便宜。
正吃着,三嫂从后厨出来,看见我,笑着走过来:“小王来啦,今天的面怎么样?”
“还是老味道,不过这店可不一样了。”我环顾四周。
三嫂压低声音:“是啊,李药师的闺女从外地回来了,听说在大城市开过餐饮公司,有经验。她把我这面和她爸的中药结合起来,做成了’药膳面’的概念,现在生意比以前好多了。”
“感觉怎么样?当老板和当厨师长有什么不同?”我问。
三嫂笑了:“工资高了,压力小了,不用操心经营的事,只管把面做好就行。最重要的是,现在儿子也回来了,在店里帮忙,说是要学习经营之道。”
她指了指收银台旁边的一个年轻小伙,那应该就是三嫂的儿子了。他正在和几个顾客解释某种面的特色,说得头头是道。
“李药师呢?”我问,没在店里看见他。
“在后院忙着呢,”三嫂说,“他亲自规划了一个中药园,种了二十几种常用药材,说是要让顾客看到咱们用的药材是怎么生长的。”
我吃完面出来,才发现店后面真的开辟了一个小花园,种着各种中药材,每株旁边都插着小牌子,上面写着药名和功效。花园入口处立着一块牌子:“三嫂药膳面——药食同源,传承百年”。
李药师正在花园里忙活,看见我,点头示意。他已经换下了那件发黄的白大褂,穿着一身整洁的中式棉服,看起来精神了不少。
“生意不错啊,”我走过去,“你们这是怎么想到把面馆和中药结合的?”
李药师笑了笑:“这主意是我闺女出的。她在北京做餐饮运营,一直想回来做点事情。正好三嫂要转让店,我闺女就说,何不把我对中药的了解和三嫂的面食手艺结合起来,打造个特色品牌?”
“看来是对的,”我说,“现在生意这么好。”
“是啊,”李药师指了指排队的人群,“你看那些外地来的游客,都是冲着’药膳面’的名头来的。我闺女说了,现在的人都喜欢有故事、有特色的东西,咱们县城普通面馆多的是,但结合了传统中药的面食,全国也找不出几家。”
李药师弯腰摘了几片薄荷叶,递给我:“尝尝,这是我们自己种的,冲泡之后放在面汤里提味。”
薄荷叶散发着清凉的香气,我接过来闻了闻,确实新鲜。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三嫂的手艺,”李药师补充道,“再好的概念,没有真才实料也不行。三嫂的面和卤汤,那是祖传的手艺,我们只是帮它找到了更好的’包装’而已。”
走出店门,我不禁回头看了看。门口的队伍更长了,甚至有人拿着手机在店门口自拍。墙上挂着一块电子屏,滚动播放着店里的介绍和食客的好评。其中有一张照片特别醒目,是三嫂和李药师站在一起,背景是那个中药园。照片下面写着:“药膳文化传承人——张三嫂&李药师”。
从那以后,“三嫂药膳面”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在县城家喻户晓,甚至吸引了周边城市的食客专程前来。有几家电视台来做过专题报道,有一次我在省台的美食节目里还看到了三嫂,她穿着整齐的厨师服,手把手教主持人如何和面、拉条。
去年夏天,我又去吃面,发现店里增加了不少新品种,甚至有了季节限定款,比如”夏日消暑三鲜面”、“秋季进补山药面”等等。店面也扩大了,隔壁的几间房子都被打通,变成了一个小型的”药膳文化体验馆”,里面展示着各种中药标本和面食的制作工艺。
三嫂的儿子现在成了店里的经理,负责日常运营。他告诉我,店里现在月营业额超过三十万,已经开始考虑在周边城市开分店了。三嫂依然负责后厨,但现在她不仅仅是厨师长,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定期举办面食制作工艺的培训班。
李药师的药店也焕然一新,虽然还保留着那些老式木抽屉,但每个抽屉都贴上了新标签,清晰标注了药名和功效。店里增加了一个专区,销售与面馆配套的药膳调料和养生茶包,据说供不应求。
最让我惊讶的是,李药师的闺女——也就是这整个改造的推手——竟然辞去了北京的高薪工作,全职回来帮父亲打理生意。她说,这里有她从小生长的记忆,也有最真实的中国味道,比大城市的浮华更有价值。
“其实咱们做的事情很简单,”她对我说,“就是把传统的东西用现代人能接受的方式重新包装,让它们继续发光发热。三嫂的手艺放在哪儿都是宝,我爸的药学知识也是几十年积累的财富,只是以前没有找到合适的结合点罢了。”
前几天,我刷短视频时,无意中刷到了一条关于”三嫂药膳面”的视频,播放量已经超过百万。视频里,三嫂笑得合不拢嘴,对着镜头说:“谁能想到呢,我这个快要关门的小面馆,现在成了网红打卡地。这都要感谢李药师和他闺女,是他们看到了我看不到的价值。”
镜头转向一旁的李药师,他依然戴着那副老花镜,但镜框换成了新的。他说:“中医讲究药食同源,老祖宗的智慧不能丢。我们只是把它用现代人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了。”
镜头最后定格在店门口的招牌上:“三嫂药膳面——舌尖上的中华药膳”。招牌下面,排着长长的队伍,人们手里拿着号码牌,耐心等待着。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当初李药师没有买下三嫂的面馆,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三嫂可能已经回老家种地去了,李药师的药店或许也会被大型连锁药店挤垮。但就是一个小小的决定,一次看似普通的交易,却改变了这么多人的命运。
县城在变,人心却没变。李药师买下面馆,与其说是为了商机,不如说是为了帮助一个相识多年的邻居。正是这种人情味,让他们在商业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这或许就是小地方的魅力吧——看似平凡的日常里,藏着最珍贵的人情和智慧。只要用心发掘,平凡也能变得不平凡。
最近,我听说他们准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三嫂的面食技艺和李药师的药膳配方,将以”药膳面食制作工艺”的名义进入申报程序。无论结果如何,他们的故事已经成为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给我们这些旁观者上了一课:
传统不是负担,而是宝藏;创新不是否定,而是传承的另一种方式。
正如李药师常说的那句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面馆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正是这些曲折,才让他们找到了真正的价值所在。
有时候,最好的药方,不一定是写在方子上的,也可能是熬在面汤里的。
来源:番茄聊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