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本粒子是相互绕转的两个半元电荷,其组成规律是:M^2R=Q,其中,M是基本粒子的质量、R是基本粒子的绕转半径、Q是常数。其他所谓的基本粒子都是由基本粒子组合而成的,半元电荷是不能独立存在的,所以基本粒子存在三种形式:正元电荷基本粒子、负元电荷基本粒子和中性基
基本粒子是相互绕转的两个半元电荷,其组成规律是:M^2R=Q,其中,M是基本粒子的质量、R是基本粒子的绕转半径、Q是常数。其他所谓的基本粒子都是由基本粒子组合而成的,半元电荷是不能独立存在的,所以基本粒子存在三种形式:正元电荷基本粒子、负元电荷基本粒子和中性基本粒子。我的这一结论被美国物理学会2022年冬季学术交流会议录用,录用截图摘要如下:
质子是由基本粒子组合成的,电子是负元电荷基本粒子,根据电子和质子质量的关系——质子应该由大约1836个基本粒子组成,所以质子是由1836个基本粒子组成,其中只有一个正元电荷基本粒子,其余都是中性基本粒子。在原子核中,相邻两个质子状态如下图:
图中黄色部分是两个质子的基本粒子区域,BC黑色线段的长代表两个相邻质子两个正元电荷基本粒子的距离。在原子核中,相邻两个质子由于基本粒子的相互吸引,使得两个质子存在的基本粒子会靠的很近,与此同时由于两个质子各自含有一个正元电荷基本粒子又相互排斥,这样必然造成在原子核中,两个相邻的质子中性基本粒子会靠的很近,其距离在10^-23m,两个正元电荷基本粒子会离的“较远”,其距离在10^-15m。我在“基本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和距离的四次方成反比统一四种相互作用”一文中论述到,基本粒子之间的引力大小和距离的四次方成反比,数学描述:f=Gh^2/λ^4c^2,其中,G是万有引力常数、h是普朗克常数、c是光速、λ是光子传播的波长、f是两个基本粒子之间的引力。
根据上面的计算公式,现在计算两个质子之间的引力,nf=nGh^2/λ^4c^2=1836Gh^2/(10^-23)^4c^2=1836×6.67×10^-11×h^2/(10^-23)^4c^2=1.2×10^85/ h^2/c^2=8.8×10^4N。相对于中性基本粒子,两个质子之间正元电荷基本粒子之间的引力可以忽略不计。
现在根据库仑定律计算两个正元电荷之间的斥力,由于两个正元电荷基本粒子之间的距离r=10^-15m,所以F电=kee/r^2=9×10^9×(1.6×10^-19)^2/(10^-15)^2=2.3×10^2N。依据质子在原子核中结构模型及计算,两个相邻质子之间的引力可以大于两个相邻质子之间的静电斥力,可以说,强相互作用就是特别的引力,强相互作用是作用距离极端的引力,是必须考虑粒子自身形状的结果。
从上面的论证、计算可以得知:强相互作用是由组成质子的中性基本粒子的引力形成的,其大小和距离的四次方成反比,而正元电荷基本粒子遵循库伦定律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在原子核内部相邻的两个质子强相互作用和库仑力趋于平衡,即质子因带正电存在电磁斥力(如氦核内两质子间斥力达90牛顿),但强相互作用通过核力形成更强吸引力,在原子核内实现动态平衡。由于中性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和距离的四次方成反比,正元电荷基本粒子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当相邻的两个质子距离增大时,两个质子的中性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减弱的程度远大于两个质子中两个正元电荷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减弱程度,可以说,核力在极短距离(约3×10⁻¹⁶米)内主导,超过此范围则迅速衰减趋近于零。所以会出现科学家描述的强相互作用的特性:质子间强相互作用通过核力实现,属于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中强度最大的短程力,超过某一范围则迅速衰减趋近于零。
来源:科学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