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十首巅峰之作,写尽人间清醒与豁达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5 21:29 1

摘要:从乱世孤鸿到寒江独钓,从残梅零落到山花满头,词人们以血泪为墨,在平仄间刻下生命的顿悟。

生活的答案,藏在词人的笔墨之间。

作者:诗词汇

千年词坛,一曲《卜算子》,半卷浮生录。

从乱世孤鸿到寒江独钓,从残梅零落到山花满头,词人们以血泪为墨,在平仄间刻下生命的顿悟。

十首《卜算子》,十种人生境界——

有人于漂泊中见坚守,有人在绝境里觅生路,更有人将苦难酿成诗意的清酒。

今夜,且随文字溯流而上,看古人如何在跌宕中活出通透与从容。

1

公元1083年,苏轼谪居黄州,超然观世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写下此词。

“缺月”“孤鸿”看似写景,实则以孤鸿自喻,道尽宦海浮沉的孤寂与坚守。

世人叹其“拣尽寒枝不肯栖”,他却笑言:“沙洲虽冷,却容得下清骨。”

真正的豁达,是于绝境中仍守本心,纵使无人理解,亦自有一番天地。

苏轼用这首词告诉后人:孤独不可耻,可耻的是为合群而放弃自我。

2

公元1163年,陆游罢官归乡,寄情山水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陆游因力主抗金遭贬,归隐山阴。一株野梅立于断桥旁,风雨中仍暗香浮动,令他怆然提笔。

“碾作尘”的岂止是梅花?更是他半生壮志未酬的缩影。

但词中无哀叹,唯有“香如故”的笃定。

这世间,有人追逐喧闹,有人甘守孤独。

真正的境界,不在于是否被看见,而在于能否在无人问津处,活出自己的芬芳。

3

公元1188年,辛弃疾闲居带湖,壮志难平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

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卜算子·漫兴》

辛弃疾被弃用十余年,眼见庸人得势,英雄埋没,愤懑中借古讽今。

词中“李广难封”的典故,道尽天下不公;末句“舍我其谁”,却是豪气未减。

有人笑他痴狂,他却以笔为剑,刺破时代的虚伪。

人生最大的清醒,是看清现实后依然选择热烈地活着。

纵使命运苛待,亦要做自己的擎灯者。

4

公元1205年,姜夔客居合肥,追忆旧情

江左咏梅人,梦绕青青路。

因向凌风台下看,心事还将与。

忆别庾郎时,又过林逋处。

万古西湖寂寞春,惆怅谁能赋?

——《卜算子·咏梅》

姜夔一生漂泊,途经合肥时重游故地,见梅花如旧,往事涌上心头。

词中“寂寞春”“惆怅赋”,看似伤怀,实则以梅喻志——不诉离殇,只留清雅。

成年人的世界,离别是常态,孤独是底色。

但姜夔告诉我们:与其沉溺遗憾,不如将心事化作笔下的诗行。

文字的重量,足以托起所有未尽的言语。

5

公元1243年,刘克庄退隐莆田,笑看风云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历经宦海沉浮,晚年归乡种花。一场风雨摧折海棠,他却从中悟出深意。

“天公不惜花”与“天公果惜花”的矛盾诘问,暗喻世事无常。

但词人未露悲戚,反以“蝶衣轻”“猩红小”描摹残花之美。

原来,真正的豁达,是看透无常后,仍能于废墟中窥见生机。

人生如花开花落,与其计较长短,不如珍重绽放的刹那。

6

公元1276年,张炎流寓江南,寄怀故国

独自上层楼,楼外青山远。

望到斜阳欲尽时,不见西飞雁。

独自下层楼,楼下蛩声怨。

待到黄昏月上时,依旧柔肠断。

——《卜算子·感旧》

南宋覆灭后,张炎避乱江南,登楼远眺,山河已非旧时颜色。

“青山远”“西飞雁”,看似写景,实则暗喻故国渺茫。蛩声呜咽,月色清冷,愁绪化不开,却偏以“柔肠”二字收束——哀而不颓,痛而不馁。

乱世文人,最难的不是直面苦难,而是在破碎中守住诗意。

张炎的词,像一盏深夜的孤灯,照见绝望中的温存。

他提醒后人:纵使天地翻覆,心若向暖,便无惧寒霜。

7

公元1328年,朱敦儒避世山林,自嘲自解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

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忧相逼。

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卜算子·旅雁》

朱敦儒晚年隐居剡溪,见孤雁落单,感同身受。

词中“旅雁”既是自况,亦是天下流离者的缩影。“云海茫茫”的苍茫,反衬出“哀鸣”的孤绝。

但他笔锋一转,以冷眼观世:“鸥鹭难亲,何不独饮溪上月?”

世人总说清高者苦,他却笑答:独行未必寂寞,合群未必心安。

真正的清醒,是甘做天地逆旅中的独行客。

8

公元1221年,严蕊蒙冤入狱,以词明志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卜算子·不是爱风尘》

南宋歌妓严蕊因牵连党争入狱,受尽酷刑却拒不诬人。狱中提笔,写下这首词。

“花落花开”看似叹身世飘零,“山花插满头”却是以死明志的决绝。

狱卒讥她“痴愚”,她却笑言:“清白若需他人证,何如天地共鉴?”

词中的“奴”字,非自轻自贱,而是对命运的轻蔑——肉身可囚,心魂自由。

她用这首词诠释:真正的风骨,不在庙堂之高,而在尘埃中的坚守。

9

公元1420年,李之仪谪居太平州,遥寄相思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李之仪因卷入党争被贬太平州,见长江奔流,将郁结化作情语。

“共饮长江水”的浪漫背后,是士人对理想的坚守;“此恨何时已”的诘问中,藏着不甘沉沦的锐气。

后人常将此词解作情诗,却不知“长江水”亦是天下河山的隐喻。

真正的清醒,是看透庙堂荒唐后,仍以赤子之心守望人间。

若命运注定漂泊,便做一江春水,润泽所经之处的每一寸土地。

10

顺治二年,清兵南下,夏完淳起兵抗清

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

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十二玉阑干,风动灯明灭。

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明末清初,山河破碎,夏完淳以少年之躯投身抗清大业,辗转烽火间,此词写于戎马倥偬之际。

“秋色到空闺”开篇萧瑟,孤寂如刀,梧桐叶落暗喻家国凋零;“同心结不成”一语双关,既叹夫妻离散,更痛志士难聚。下片“立尽黄昏”四字,道尽铁血男儿的柔肠寸断——纵马革裹尸志未改,然夜深凭栏,终难掩对妻的刻骨相思。

清人评其词“剑气中藏啼鹃血”,夏完淳却以血泪书此柔情:“天下事虽不可为,然吾心不可负。”词末“鸦啼月”之景,凄厉苍凉,非止儿女私情,更寓江山倾覆之恸。

十七岁慷慨就义前,他留书:“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此词中的“泪几行”,非怯懦之泪,而是赤子对家国、至亲的最后一瞥温柔。肉身陨灭,然词中肝胆,照见少年华夏魂。

结语

十首《卜算子》,十段人间清醒。

苏轼的孤鸿、陆游的寒梅、辛弃疾的狂歌、姜夔的惆怅、刘克庄的残花、张炎的柔肠、朱敦儒的旅雁、严蕊的山花、李之仪的相思、陈子龙的决绝……

词人们以笔为舟,载着千年心事,穿越时空与今人对话。

他们教会我们:

顺境中不迷失是本事,逆境中不沉沦是境界;

看透世事叫聪明,看淡得失叫智慧。

点个赞吧,若觉人间多困顿,且向词中觅清明。

来源:詩詞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