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有116家中国企业组团参加慕尼黑车展,在国际展商中位列榜首,其中包括小鹏、零跑、问界、领途新能源、比亚迪、东风风行、212越野、长安集团、广汽集团等整车制造商,还有宁德时代、Momenta、地平线、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供应链企业。
慕尼黑车展虽然在德国,却变成了中国企业的主场?
今年有116家中国企业组团参加慕尼黑车展,在国际展商中位列榜首,其中包括小鹏、零跑、问界、领途新能源、比亚迪、东风风行、212越野、长安集团、广汽集团等整车制造商,还有宁德时代、Momenta、地平线、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供应链企业。
参展的品牌也很重视,核心高管到现场站台,比如小鹏何小鹏、零跑朱江明、宁德时代曾毓群、广汽冯兴亚、比亚迪李柯等,多家车企也在慕尼黑车展上公布了最新的出海战略。
也就是说,欧洲市场已经成为自主品牌的必争之地。不过问题来了,欧洲人待见咱们中国车吗?
去过慕尼黑的朋友都知道,德国跟中国完全不一样,大街上就没几辆电动车在跑。
而中国车企大举出海就是为了卖新能源车,但是欧洲人好像不买账。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欧洲车市销量TOP10品牌依次为大众、雷诺、丰田、标致、福特、宝马、斯柯达、奔驰、奥迪、达契亚,没有一个国产品牌上榜,另外除了丰田和福特外,几乎都是本土品牌。
换言之,欧洲人还是更乐意选择当地品牌。
我们可能觉得中国新能源车这么好,三电技术、智能化技术遥遥领先欧洲车企,难道欧洲人不懂好货吗?
或许不是不懂,之前我们去欧洲参加车企举办的活动时,人家欧洲记者就说了,当然知道中国新能源技术好,但是中国车没有“文化”。
在这位记者的眼中,欧洲消费者不只关注一辆车的参数,还关注一辆车背后的历史、情怀。
换个角度看,不只是欧洲车企非常傲娇,就连消费者也非常傲娇,看不上原来不如自己的中国车,其中肯定也带着点嫉妒的成分。
就连特斯拉也遭遇了类似的情况。作为全球销量第一的纯电品牌,特斯拉今年上半年在欧洲新能源市场的销量也远比不上大众、宝马、奔驰。
在国内无敌手的比亚迪,今年上半年也只能勉强挤入欧洲新能源TOP10榜单中,就连奥迪、斯柯达、雷诺等我们眼中的小众品牌都排在它前面。
中国品牌“闯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是只是在慕尼黑车展上放几辆展车、喊喊口号就行了。
另外欧洲新能源市场规模较小,增速较缓。一方面因为补贴退坡,另一方面因为公共充电桩不足,而且欧洲消费者如果想安装家用充电桩,有些国家电网扩容又需要审批几年,这还让人怎么买电动车?
欧洲年轻人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更高,不过问题是手里没钱。以德国为例,购买电动车的平均价格比同级燃油车要贵20%左右,销量好的基本都是BBA等品牌的高端车,年轻人也买不起。
不过换个角度看,欧洲平价新能源车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以高性价比著称的中国新能源车,其实优势很大。
虽然“闯欧”难度不小,但踏出第一步就是成功的开始。
在慕尼黑车展上,各大车企也公布了最新的“闯欧”战略,广汽将从9月起陆续进入波兰、葡萄牙、芬兰等国家,并计划于2028年实现欧洲市场的全面覆盖;长安计划年底前扩展10余个欧洲区域市场;零跑计划明年在海外推出6-7款车型,欧洲市场将聚焦小型代步车型。
虽然大家都知道欧洲市场不好混,但至少迈出了第一步。何小鹏就明确说了:“我们在这个市场要向大家学习……如果没有做好,那就回去舔舔伤口,从头再来。”
而这次慕尼黑车展,中国车企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打出了“In Europe,for Europe”这张牌,推出更多符合欧洲市场需求的车型,比如尺寸较小的SUV等。
首先是零跑,新车Lafa5在慕尼黑车展期间开启全球首秀并开启盲订。零跑Lafa5定位小型SUV,轴距2735mm,适合部分街道狭小的欧洲国家。
广汽埃安则在慕尼黑车展上带来了AION UT这款小型车。据媒体报道,零跑Lafa5和AION UT这两款小车在慕尼黑车展上,吸引了不少当地消费者围观。
另外“In Europe,for Europe”战略还体现在本土化研发上,比如小鹏将在德国慕尼黑设立新研发中心。何小鹏还表示将在欧洲启动本地化生产计划,以规避欧盟委员会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征收的关税。
另外,长安、小米、理想、蔚来等品牌此前已经在慕尼黑布局研发中心/设计中心。
中国车企扎堆慕尼黑并不是盲目跟风,要知道慕尼黑有宝马总部,以及奥迪、保时捷、奔驰的生产基地,对中国车企来说,挖人非常方便。比如宝马i系列设计主管Kai Langer就被小米挖走了。
欧洲本土车企也没有干坐着,在这届慕尼黑车展上推出了多款重磅车型,比如大众ID.CROSS/ID.Polo、宝马iX3、奔驰GLC EV等。
我们盯着欧洲市场,欧洲车企也盯着中国市场,不知道谁能先打动对方的消费者呢?
慕尼黑车展的热闹,是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一场关于品牌认知、文化差异与市场规则的深度博弈。
我们完成了第一步,让欧洲人“看见”中国车,至于何时愿意试驾、买单还有一段路要走。
中国车企的欧洲征程,似乎才刚刚开始~
来源:怂人开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