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9年开春的北平城头飘着和平旗,可城楼底下演的是双簧戏。傅作义将军签字的钢笔还没干透,两位黄埔嫡系将领李文、石觉就忙着打起了小算盘。这俩人后来在台湾的遭遇倒是应了老话:跟错老板的账,早晚要连本带利还。
1949年开春的北平城头飘着和平旗,可城楼底下演的是双簧戏。傅作义将军签字的钢笔还没干透,两位黄埔嫡系将领李文、石觉就忙着打起了小算盘。这俩人后来在台湾的遭遇倒是应了老话:跟错老板的账,早晚要连本带利还。
那年头的华北战场像盘凉透的涮羊肉,傅作义守着北平城,左右都是烫手山芋。东边林彪的百万大军把山海关堵得严实,西边聂荣臻的部队在新保安切断了退路。老傅手底下四个兵团,倒有三个半是蒋介石的嫡系——这就好比自家客厅坐着三个带枪的客人,主人家连沏茶的手都得抖三抖。
要说毛泽东的"围而不打"真是绝招,就跟逮黄雀似的先折了它翅膀。天津城二十九个钟头就被打穿,傅作义最后那点侥幸心理算是彻底歇菜。1月16日夜里,他偷偷约见共产党代表邓宝珊,这场景活像旧时当铺里典当家当——既舍不得传家宝,又怕明天没米下锅。
1月21日的居仁堂会议成了大型翻脸现场。李文当着二十几个将官的面,把和平协议撕得雪花飘。
这位黄埔一期的老蒋门生,临走还不忘打包带走十三个校官,活脱脱旧戏文里"摔杯为号"的架势。倒是石觉玩得隐蔽,早两个月就在北平城偷偷架了电台,三天两头给南京打小报告。
这两位的选择颇有意思:一个像爆竹一点就炸,另一个像湿柴火闷着冒烟。等到了上海滩,石觉拍胸脯保证守半年,结果三个月就演了出"千里转进"。最绝的是1950年从舟山撤兵,十二万人马说走就走,气得老部下背后骂街:"这哪是撤退,分明是搬家公司的做派!"
到了台湾,这对难兄难弟的剧本就换了套路。李文前脚刚下飞机,后脚军装就被扒了,发配到糖厂当顾问。监视他的特务比车间工人都勤快,连去趟菜市场都有人记菜单。1974年他想写回忆录,刚开个头就被抄了稿子,气得老爷子直跺脚:"写个糖水配方也要管?"
石觉倒是混得脸熟,金门炮战那会还能对着地图指手画脚。可到了1963年,参谋本部给他安了个"联合作战研究"的虚职,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养老院的雅座。1982年他壮着胆子质疑蒋经国的"三不政策",立马被请去"喝茶",从此学会了在公众场合装哑巴。
档案里记着件趣事:1954年李文申请退役,国防部大笔一挥"不准",非让他在糖厂挂着少将衔。石觉那边倒好,带着十二万人马撤退,反混了个"忠贞模范"的牌坊。要不说老蒋用人的门道深呢——会哭的孩子未必有奶吃,会跑的孩子倒能领赏钱。
如今上五指山公墓转转,石觉的墓前摆着四季鲜花,仪仗兵站得标枪似的。往西走二百米,李文的墓碑都快被杂草埋了,清明时节都未必有人扫。这场景倒让人想起菜市场的摊位——新鲜时蔬总是摆在最显眼处,蔫了的白菜帮子就扔在墙角等着收摊。
当年跟着老蒋去台湾的二十万人里,像这样被"用过即扔"的棋子数不过来。有人统计过,撤退时带的兵越多,在岛内越吃香。石觉带十二万换来个虚职,李文带七千五连虚职都混不上。
参考资料:
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平津战役作战日志》
2. 国史馆台湾文献处《国军撤退来台将领口述史》
3. 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蒋介石日记(19491950)》
4. 《台湾军事统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5. 台北五指山国军公墓管理档案(1986年卷)
来源:皑卿聊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