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一场“三聚氰胺”风暴让国产奶粉行业几乎崩塌,消费者涌向海外抢购奶粉的场景,至今仍刺痛着行业神经。
2008年,一场“三聚氰胺”风暴让国产奶粉行业几乎崩塌,消费者涌向海外抢购奶粉的场景,至今仍刺痛着行业神经。
在行业混乱时刻,贝因美却因“零检出”成为幸存者,并在此后几年迅速崛起。
2011年登陆深交所,市值一度突破300亿元,被冠以“国产奶粉第一股”的荣耀。
然而,这家曾被视为行业标杆的企业,如今却深陷债务泥潭,市值蒸发超85%,创始人谢宏被迫三度出山救场也难挽颓势。
为何身为巨头的贝因美,也卖不动了?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出台时,奶粉企业曾欢呼“春天来了”,但现实却泼了一盆冷水,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生育。
2022年,中国新生儿数量跌破千万大关,出生率创历史新低。
这意味着,每年减少的婴儿数量相当于一座中型城市的人口,奶粉行业的蛋糕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小。
这种冲击对任何企业都是致命的,以“奶中茅台”飞鹤为例,其2022年营收同比下滑6.4%,净利润缩水28.4%。
而贝因美更显惨淡:2023年上半年奶粉销量同比下滑3.75%,经销商平均收入腰斩至14.5万元,甚至有代理商自嘲:“卖奶粉还不如卖奶茶赚钱。”
如果说外部环境是导火索,那么贝因美自身的经营痼疾才是真正的定时炸弹。
翻开财报,一组数据触目惊心:2016-2022年,贝因美累计亏损超23亿元;2022年扣非净亏损同比暴跌3017%,相当于每天烧掉48万元。
更讽刺的是,其扭亏手段竟是“卖房求生”,2018年靠出售12套房产才勉强摘掉“ST”帽子。
这些数字背后,是创始人谢宏的“放手之痛”。
2011年贝因美上市仅三个月,这位15岁考入大学的“神童企业家”突然隐退,将公司交给职业经理人。
此后7年,贝因美高管如走马灯般更换,战略摇摆不定。
最致命的是2015年的渠道“豪赌”,为抢占市场,贝因美向经销商疯狂授信,允许“先拿货后付款”。这种违背行业规则的操作,直接导致应收账款如雪球般滚至11亿元,至今仍有近7亿元未能收回。
当谢宏2018年复出时,面对的是个烂摊子:质押96%的股权、负债18亿元、产能利用率不足40%,谢宏不得不将4800万股股票摆上拍卖台,甚至被法院强制执行3.16亿元债务。
曾经鞠躬感谢的“白衣骑士”长城国融,如今宁愿放弃1亿元利息也要逃离,资本市场的耐心,正在被持续亏损消磨殆尽。
为寻找生路,贝因美开始了一场“花式自救”。
2023年,贝因美宣布进军成人奶粉和宠物食品赛道,试图抓住“不生孩子养宠物”的新趋势。
在抖音直播间,主播们卖力吆喝着中老年高钙奶粉,旁边摆放的却是印着卡通猫爪的宠物羊奶粉,这种魔幻组合,恰似贝因美当下的生存写照。
但转型谈何容易?
成人奶粉领域,伊利、飞鹤早已布局多年;宠物赛道更是强敌环伺:雀巢旗下冠能年销超百亿,伊利推出宠物牛奶首月销量破10万件。
反观贝因美,其宠物奶粉上市半年仍默默无闻,电商渠道月销不足50万元。
更尴尬的是,赖以生存的代工业务(如为“认养一头牛”代工)毛利率仅20%,还要承受“为他人作嫁衣”的风险。
如今的贝因美,正陷入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在杭州总部大楼里,59岁的谢宏或许仍在重复那句:“活下去是硬道理。”
为了续命,公司将价值10亿元的厂房设备抵押贷款,连子公司生产线都贴上“待售”标签。
行业分析师指出,贝因美要想翻身,必须跨过三道坎:重塑渠道信用、突破研发瓶颈(其研发投入不足飞鹤的1/10)、抓住新国标洗牌机会。
但现实是,奶粉行业已进入“绞杀时代”,飞鹤、君乐宝、伊利三巨头合计占据超60%市场份额,留给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所剩无几。
30年前,谢宏在这里研发出第一罐婴幼儿米粉时,或许没想到会见证国产奶粉最跌宕的三十年。从三聚氰胺事件中逆袭,到人口红利消退后的困局,贝因美的故事早已超越商业范畴,成为观察中国消费变迁的标本。
当年轻父母们转向更贵价的进口奶粉,当宠物食品货架挤满国际品牌,当谢宏在公众号写下《不要脸,活下去》时,这个曾经承载民族奶粉希望的品牌,正在经历最残酷的成人礼。
贝因美的生死挣扎,或许能给所有企业一个警示:没有永远的风口,只有适者生存的法则。
来源:rice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