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晴:扇扇来迟但刚刚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2 12:23 1

摘要:以前我也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重新回到这个行业里来。而当我回来,我感觉他们所有人既开心又担忧。开料的吴师傅有一次和我说:“都60多岁了,准备退休了,但是想想你,还得继续干,因为得给年轻人多开一些扇料备着。”

原创一席YiXi一席

2025年09月12日 10:01北京

仇晴,@扇扇来迟 主播。

以前我也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重新回到这个行业里来。而当我回来,我感觉他们所有人既开心又担忧。开料的吴师傅有一次和我说:“都60多岁了,准备退休了,但是想想你,还得继续干,因为得给年轻人多开一些扇料备着。”

一席 仇晴:扇扇来迟但刚刚好,一席,16分钟

扇扇来迟但刚刚好

2025.8.22 北京

大家好,我叫仇晴,来自苏州,是“扇扇来迟”直播间的主播,我们直播间主要给大家介绍非遗苏扇。与此同时,我也是一个做扇面的手艺人。

我大学学的其实是西班牙语,毕业之后做了很多年的翻译工作,收入还行,也比较稳定,之前一直和我先生定居在成都。很多朋友会好奇,为什么我要放弃原来的生活和工作,回到苏州去做扇子、做直播呢?

我想,我的故事应该从更早一点开始说起。

我没办法无动于衷

扇子对于小时候的我而言,是和很多不快乐的回忆绑定在一起的。

我父亲曾经是扇厂的一名开料工人。开料,就是把一段木头锯成板方,再开成一片片薄薄的我们称为“扇料”的过程。

1999年,父亲36岁,工作了19年的扇厂倒闭,他也被迫下岗。我对扇子最后也最深刻的回忆,就是母亲带着五六岁的我去厂里给我父亲办下岗手续。

▲仇晴的父亲年轻时在扇厂做开料工人

一块下岗的还有很多师傅,很多人迫于生存流向了其他行业。比如我的父亲,为了给我一个更好的读书环境,他去了收入更高一些的机械厂工作。当然,也有人不愿意放弃自己多年的手艺,开一家小店,竭力支撑。

父辈们的流动,其实也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很多和我一样从苏扇家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并没有选择继续父辈们的工作。

扇厂的工作朝不保夕,我们更愿意选择更稳定一些的未来。在当时,读书、考个大学、找个工作,几乎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出路。

2022年,我30岁,又一次站在了抉择的路口。这一次,影响我做选择的人是我的母亲,也是我现在的创业搭档——汤晓红女士。自从一起共事,我都称呼她为汤老师。

▲仇晴的母亲汤晓红

汤老师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嘴特别硬,心特别软。2017年,她有机会回到我父亲当年下岗的厂里担任管理。回去后,她发现工人师傅们有时一个月工资收入只有1000多块,他们的生活也很让人心疼。

有一次她和一个师傅一起出差,晚上回到酒店,她看到师傅躺在床上,头却倒吊在床沿下,她吓了一大跳。师傅和她解释说,因为做了很多年扇子,颈椎病特别严重,已经没有办法平躺着睡觉了。

这种情况下,很多人最终离开了这个行业。重复目睹着我父亲当年的无奈,汤老师下定决心要把苏扇和背后的师傅们带到大家面前。

她说:“最起码我要让这些师傅们的工资收入翻一番。”

听说抖音有很多人会看,她就想去做直播。她说,一家店如果一天走进来100个客人得多忙,但是做直播,一天可以进来好几百个人,她说一句话好多人都能听见。

她太想做些什么,但是又对手机、网络设备一窍不通。我看着她无助的样子,想起几年前父亲打给我的一通电话。

那是2017年,我即将大学毕业,我父亲的一位师兄过世了。父亲在扇厂有几位师兄弟,从十六七岁开始一起学开料,三十多岁时因为生活各奔东西,再次重聚却是在老朋友的葬礼上。父亲和我说他当时真的很难过。

等我大学毕业,正式找到工作,父亲给我打了这通电话,说:“晴晴,爸爸准备回去扇厂了。”

虽然他用的是征询意见的口吻,但我知道他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长久遗憾之后的决心。那个时候,他都快60岁了,如果继续在机械厂工作,会有不错的退休收入。即便如此,他还是要回扇厂。

所以我为什么要做直播?因为我没办法无动于衷。

当我看见母亲红着眼眶望着我,期待我和她站在一起的时候,当父亲一面劝母亲不要再折腾,担心我放弃自己的生活,未来不知道要怎么办,一面却又悄悄问我要不要做扇子的时候,我理解了他们的小心翼翼,理解了他们这么多年对我竭尽全力的托举。

他们托举我只是为了我能有一个更稳定的未来,而我想做一个更有意义的人,想把他们年轻时候的遗憾都实现。


活下来的第一步:被看见

做直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开始资金不足,购买了直播设备后就没有多余的预算了,只能在家里直播。我们家有两个房间,把我房间的床拆掉充作直播间,晚上我们就在另一个房间打地铺。

▲把房间改造成直播间

我女儿很小,晚上直播的时候,会一直在房间外喊“妈妈”。我父亲没有办法,只能把她抱出去坐地铁,从头坐到尾,如果我还没下播,那就再坐一遍。

很幸运的是,经过一个夏天,我们的直播间开始有了起色,有很多朋友关注到了我们。有了预算之后,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找个工作室搬出去。睡了两三个月的地板,大家的腰真的都受不了了。

▲汤晓红在家里直播

但随着关注一起来的,也有很多的质疑。

我虽然是从一个和苏扇密切相关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但在决定做直播之前,我对扇子的了解其实并不深。

有一次我在直播间展示一把扇子,一个粉丝朋友说看看身份,我很诧异,我说:“我卖扇子的还要给你看我的身份证吗?”后来我才知道,扇子合起来的厚度叫“身份”。

我当时特别失落,觉得自己口头上说努力,却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甚至连我自己都怀疑,宣传苏扇是不是只是我们的一句噱头。汤老师鼓励了我,她说,没有人什么都知道,遇到不会的去学不就行了。

我是一边做着直播,一边更了解折扇的。

苏扇其实有三种扇子:折扇、檀香扇和宫扇。制作一把手工的折扇,需要经过砍、拉、晒、打眼等等72道工序,扇骨的造型更是有100多种,比如古方、直方、鱼尾、燕尾等。

▲制作手工折扇的其中几道工序

▲扇骨造型

随着我越来越了解这把扇子,却又遇到了更多不懂的问题,比如:扇子用久了钉会松,那我要怎么紧钉呢?扇面不太整齐,穿到扇子上导致扇子歪了,我要怎么手工调整呢?

汪师傅是我父母多年的朋友,在扇子行业工作了四十多年。当我们决定做直播,就邀请他加入,他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我问汪师傅,我有这么多疑惑该怎么办?他说,那我们去请教最专业的师傅吧。

▲父母的老朋友汪师傅

他带我们去拜访了徐家东老师。徐老师30岁离开扇厂之后,创办了“东云堂”工作室,坚守在这个行业里,坚持古法制扇。

很幸运的是,当我们把我们的故事和想法告诉徐老师,他也站出来支持了我们。他带我去看很多老扇子,学习其中的制作手艺,欣赏扇面上的书画,还教我做扇面。

▲仇晴和汤晓红参观徐家东在苏州博物馆的扇展

我记得他第一次教我折扇面,把一张扇形的纸一步一步地折叠好,细致到每一根手指要怎么用力。哪怕有一根棱折得不够整齐,他都会拿过去反复调整,直到整齐为止。有时候他来我们直播间做客,看到桌子上有张扇面有点歪,也会情不自禁拿过来整理。

他和我说,要做这个行业,就一定要有敬畏之心。

▲徐家东教仇晴做扇面

还有一次,我在直播间被问到一种传统的木料,我没有见过,所以也答不出来。我就去找了我父亲的老朋友吴师傅,他今年已经60多岁了,还在开着扇料。我问他有没有这种料子,他想了挺久的,说要回去找找。

第二天他就来了,递给我一包报纸包着的木料,说只有一副了,都给我,最起码以后别人问到我,我可以说我有。

很多师傅不遗余力地支持我们。和他们相处,我开始体会到他们对于这把扇子的热忱与专注,也开始理解他们的存在对于手艺延续和文化传承有多么重要。

作为扇扇来迟,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让这些师傅们被大家看见。我们邀请过很多师傅来我们直播间,比如80多岁的竹刻名家杨惠义老师,我们也给很多师傅拍过短视频,比如年轻的陈刚老师、田本本老师、刘肇良老师。

▲邀请杨惠义老师到直播间做客

我们也希望能让这一把把扇子真的被大家握在手中,因为要让师傅们被看见,就得让他们的作品也被大家看见。

我没有办法告诉他们,你们什么也得不到,但是你们得坚守下来。

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师傅们的工资收入并不高,也不稳定,遇到没有活的时候就几乎没有收入。我们轻而易举说出的“坚持”,却是他们需要真实去面对的每一天的生活。

所以文化的宣传也好,推广也好,商业化都是很重要的一步。想要活下来,就不能被市场的洪流冲散。

新的目光,新的生命力

直播真的是个挺好的方式,只要你愿意真诚地描述和表达,就会有人愿意停留5秒钟、10秒钟,给你一点点机会去听你说。而这种打碎传统“玻璃柜”的展示方式,也让折扇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回到了日常的生活场景中,更多的人愿意成为我们的消费者。

以前我也以为折扇的受众应该是中老年人,但是随着直播,我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了解之后愿意关注和消费。

面对这么多的年轻消费者,我们不禁问自己:折扇究竟能够给予他们什么呢?

为此,直播这三年,我跟汤老师吵过的架比过去三十年加起来都要多。有时候是因为我觉得她讲话的方式不适合直播间的年轻人,有时候是为了让大家能够看到更好的设计和创新的作品。

我们做过一款创意扇面,汤老师想要用传统墨汁去写,但我想用紫色的,她接受不了,我们吵了很久。后来是汪师傅说,还是听年轻人的吧。

这款扇面受到很多人喜欢,也让我们更加认识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媒介,有更多样化的消费群体。

如果一味地摹古,可能没办法承接这些年轻人个性化的选择,而如果一味地剑走偏锋,又怎么去延续我们一脉相传的文化呢?如何找到其中的平衡,是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

创新不容易,但好在直播间是一个足够直接面对大家的地方。

有时候我们不确定扇子该做什么头型,就在直播间里发起投票,喜欢圆头的刷小心心,喜欢方头的刷人气票。也会有做得不太好的作品,扇友们会在直播间里帮我们分析,给我们建议,大家一起探讨。

我有一个朋友叫宋凯文,我们也是在直播间里认识的。我和他讨论过怎样的扇面既能体现传统文化,又能让年轻的大家喜欢。他提到他有一套二十四枚的印章,刻的是二十四节气。我们就想到可以把这套节气印章敲在扇面上,再写上对应的书法内容。为了让印章更加突出,我们还在扇面上手工染了淡淡的绿色。

当我把这张扇面在直播间展示出来的时候,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大家的目光,很多人都想要收一张。

其实敲这个印章特别难,24枚得全部对整齐,颜色要清晰一致,不能糊了。我跟宋凯文一边互相抱怨,一边开开心心地加班。

也有人说不喜欢白色的扇面,那黑色的、蓝色的,我们都可以根据大家的需求一一定制。

扇意相传

直播让我们这个行业的传承看到了新的希望和方向。我们也想把我们的这种信心,传递给更多年轻的朋友。就像我母亲常说的:“在这个行业里,怕的不是吃苦,怕的是没有人理解,怕的是没有人愿意加入。”

通过三年的直播,扇扇来迟在生存的同时,也有了余力去帮助更多的年轻人。

2024年,我建了一个新的账号叫“扇意香传”,尝试把更多年轻人的作品带到我们直播间。

去年我们做了一款烧箔扇面,就是通过加温让铜箔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这种斑驳感让我们一下子联想到了敦煌壁画。我们把这些传统的壁画内容画到了扇面上。和我们合作的这位画家老师很年轻,00后,只有25岁。

直播的这三年,让我好像把我父母当年走过的路,又重新走了一遍。他们年轻时候做不到的事情,今天我好像可以做到了。但我知道,我是沐浴着他们的光芒走到今天的。

就像小时候他们托举我安心读书一样,此刻他们也全力托举着我,在这个行业里做更多的尝试。

我想,未来我的女儿、儿子长大了,如果他们想要做扇子,我一定会支持他们的。因为最艰难的时刻,我母亲已经带我一起跨过来了。

我母亲汤老师很喜欢“扇扇来迟”这个名字,因为她觉得在她这个年纪要开始创业,好像是一件有点迟的事情,但是刚刚好。刚刚好我们互相理解,刚刚好我们互相支持,刚刚好我们被大家看见。

我们的故事其实很普通,所有耀眼的时刻都源自于苏扇本身。谢谢看见我们的每一个人,也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关注这个行业。

同时,我也想谢谢“扇扇来迟”的每一位,你们看到了平凡的我们、平凡的每一刻,而这对我们意义非凡。最终,是你们留住了我们。

最后,希望我们川流不息,百川终见海。

谢谢大家!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