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位于迎宾桥东侧、串场河分流之畔,盐城古八景之一的“杨楼翠霭”便掩映于此。远望之时,河岸杨柳密布,如一道绵延的绿色屏风。每逢春夏,水汽氤氲缭绕,柳色与云烟交融,形成一片朦胧翠霭,宛如“江上层楼翠霭间”的诗意景象,令人恍若置身画境。
位于迎宾桥东侧、串场河分流之畔,盐城古八景之一的“杨楼翠霭”便掩映于此。远望之时,河岸杨柳密布,如一道绵延的绿色屏风。每逢春夏,水汽氤氲缭绕,柳色与云烟交融,形成一片朦胧翠霭,宛如“江上层楼翠霭间”的诗意景象,令人恍若置身画境。
说到“杨楼翠霭”,便要提及杨瑞云。盐渎城池的修筑,有史可查是在南宋绍兴至乾道年间,当时为土城。明永乐年间建砖城,开三个门,东为朝阳门,西为安泰门,北为拱斗门。当时百姓大多居住在东南片,如果没有南门,生活实有诸多不便。明万历七年(1579年),时任盐城知县的杨瑞云主持增开南门,并修建城楼,建楼阁三间,自此形成完整的城池防御体系。而“杨楼”就是当时的南门城楼,楼广五丈,高二丈五尺许,是盐城地势最高点,登楼可览淮扬水系与盐场盛况,楼额间的“淮扬一览”匾额由此得名。
杨瑞云在担任盐城知县期间,为盐城的建设发展作出的贡献不止于此。他赈济灾民,安养百姓;兴修水利,巩固城池;续修学宫,增设书院;主修县志,修建祠堂;捐施古刹,护持佛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水利、宗教等方方面面,成效显著,影响深远,这也使他成为“瓢城”最有声望的知县。
据史料记载,杨瑞云,字肖韩,号卢山,生卒年不详,广东南海人,明万历七年(1579年)进士,明万历七年至十三年(1579—1585年)任盐城知县,后升任户部主事。
杨瑞云任盐城知县前一年,盐城遭受特大水灾,满目疮痍,百废待举,百姓流离失所,逃难他乡。到任后,他耳闻目睹,心有所感,写下《盐渎行》长诗,描述水灾后百姓的凄苦惨状。基于悲天悯人、胸怀天下的情怀,他便以赈济灾民、安养百姓为首要政务,想方设法筹措银两,解决受灾百姓最基本的物资需求。当年,他便筹到银钱800两,赈济灾民万余人;第二年筹得2500两白银,赈济灾民28000余人。第三年六月,盐城再遭雨水侵袭,农田被淹,庄稼几没,稍得喘息的百姓再遭水灾。在此境况下,他一方面向朝廷呈请拨款赈灾,宽免赋税,一方面开仓放粮,自筹赈金3000多两,又将自己的薪俸贡献出来,让百姓从灾患之中看到希望。
在赈济百姓之余,杨瑞云又着手落实受灾百姓的家园重建与生产恢复。他鼓励逃难在外的百姓回归故里,为他们解决幼畜、生产工具等迫在眉睫的问题,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在他不懈努力下,明万历七年至九年,累计有3461户9696人回归家园,占全县总户数的一半以上。为防患于未然,万历九年,杨瑞云建便民仓91间,积存稻谷以备饥荒。同年,重修养济院,使孤老无依者皆有所养。
盐城县境内射阳湖为古代泻湖的一部分,承担调节水源、农田灌溉的任务。但至黄河改道后,泥沙大量淤积,水道堵塞,水灾连连。为永绝后患,杨瑞云决心开浚湖泊,兴修水利。万历九年,他上报都御使凌云翼,呈请疏浚射阳湖,得到朝廷批准,拨银3000两。他亲上第一线,勘察地形,督工开浚,不避寒暑,即便身染病痛,也坚持不辍,终将泥沙淤积、为祸一方的射阳湖在短短的八个月里疏浚开通,自此射阳湖由庙湾新丰市入海,诸水各有所归。射阳湖疏浚后,水道畅通,水灾不临,民生日益安乐富足。百姓为彰其功德,在射阳湖畔建杨公墩以示纪念。
杨瑞云深谙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明万历年间,他在南门重修荒废已久的学宫,宫外有池有亭,池曰跃龙,亭曰迎恩,表达了他对学子寄予深厚的期望与美好的祝福,祝福他们能够通过寒窗苦读从而实现“鲤鱼跳龙门”的人生飞跃,期望他们通过读书明理,忠君报国。此外,他还在明万历十一年重建西书院,为莘莘学子搭建起通向科举之路的桥梁、塑造实现自我追求的通路。为保障学宫、书院能够持续开办,他在明万历十一年拨给官田二十顷七十八亩三分,从政策上、经济上为盐城教育事业的有序开展保驾护航。
杨瑞云与盐城的深厚情缘还体现在他组织人员编写盐城县志,这是盐城见之于史、现存于世的最早的一部县志,于明万历十一年春修成。全志正文设地理、建置、民事、秩官、名宦、选举、人物、纶音、艺文志一、艺文志二共10卷,近6万字,体例完备,资料翔实,为后世留下难得的史料。
盐城历代旧志丛书
为将盐城的整体风貌以及精神传之久远,不绝于世,明万历己卯年,杨瑞云重修早已荒废破败的前朝宰相陆秀夫的祠堂,彰显陆秀夫的气节与忠毅,以告万世之人。与杨瑞云同代的工部尚书兼总督河道大臣潘季驯因有功于盐城,曾为“瓢城”水患的治理助力颇多。为感念他的功德,杨瑞云于万历八年在盐城建潘公生祠。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隋朝末年,群雄四起,天下大乱,江淮之地的农民领袖韦彻揭竿而起,于大业十一年(615)攻占盐城,自立为王,修筑宫殿,统治盐城达七年之久。唐高祖李渊派堂弟李神通征讨韦彻,后韦彻见大势已定,主动请降。李渊下令将韦彻所造宫殿改建为寺庙,赐额“护国永宁寺”,意在护佑唐朝江山永固,国泰民安。入宋之后,永宁寺曾一度成为韩世忠、梁红玉、岳飞等抗金义士的中军帐,寺庙方丈云隐法师与他们携手并肩一致抗金的深厚情谊也感染激发一代代盐城人的爱国情怀。但在元朝末年永宁寺被毁,明朝初年才得以重建。
杨云瑞饱读儒家诗书,以孔孟精神安身立命。作为孔门后学,杨瑞云并不像某些儒生那样,对从异域他乡传来的佛教怀抵触批驳之心,而是以博大宽广的胸襟,善待以出世为本怀而不忘度众生的佛门子弟。在万历十年,他不仅重修寺庙的正殿,并在西南角建起祝厘之所三间,使寺庙布局与建制得以完整全备。他还曾一次性购买田产四十二亩三分无偿馈赠给寺庙,为其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正是在他的鼎力扶持下,永宁寺的护国理念与报国精神才能代代相承,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永宁寺再次谱写一曲抗日护国的赞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古圣先贤梦寐向往、孜孜以求的大同社会,也是杨瑞云为官一方的目标与方向。
在盐城任职期间,杨瑞云施政有方、举措精准,曾因水灾频仍而满目疮痍的“瓢城”焕然一新,仿佛踏上一条通向大同世界的坦途。如今的盐城,风调雨顺、物阜民丰,百姓安居乐业——这一切,无不凝聚着杨瑞云当年的心血与远见。若他今日重登“杨楼翠霭”,目睹水脉、文脉与人脉在此交融共生,定会倍感欣慰。百姓从未忘记他对这座城市的再造之恩,至今仍口耳相传他的政绩,将他的名字与奉献,深深镌刻于盐城的记忆之中。
来源:射阳市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