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公募基金的秋季策略会开得热火朝天,各家头部机构不约而同地唱多权益市场。华安、富国、华宝这些大牌基金纷纷抛出"结构性机会"的论调,AI、创新药、新能源被他们捧上了天。可奇怪的是,我身边的老股民们反而更焦虑了——涨了怕踏空,跌了怕套牢,赚钱了嫌赚得少,亏钱了又
最近公募基金的秋季策略会开得热火朝天,各家头部机构不约而同地唱多权益市场。华安、富国、华宝这些大牌基金纷纷抛出"结构性机会"的论调,AI、创新药、新能源被他们捧上了天。可奇怪的是,我身边的老股民们反而更焦虑了——涨了怕踏空,跌了怕套牢,赚钱了嫌赚得少,亏钱了又舍不得割。这种矛盾现象背后,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一、机构唱多的弦外之音
看着这些基金大佬们侃侃而谈"产业趋势"、"配置价值",我突然想起十年前刚入行时的场景。那时候我也像大多数散户一样,把机构观点当圣旨,结果发现他们说的"长期配置"往往意味着短期波动,"结构性机会"可能暗示着整体风险。
华安基金翁启森说权益资产性价比凸显时,我的量化系统显示机构资金正在悄悄调仓;富国基金罗擎力推AI产业链时,数据却告诉我部分光模块个股的机构参与度在下降。这种表面看多与实际操作的背离,在量化视角下无所遁形。
二、牛市里的四大心理陷阱
公募们描绘的美好蓝图下,暗藏着四个致命陷阱:
陷阱一:持股待涨的惰性思维
就像我2015年犯过的错,以为抱住明星基金就能躺赢,结果股灾来临时才发现所谓的"核心资产"跌得最狠。量化数据早就提示过机构持仓集中度异常,可惜当时不懂看。
陷阱二:追逐热点的羊群效应
现在人人都说AI、创新药、新能源好,但我的数据库显示,这三个板块内部机构资金态度天差地别。有些所谓龙头股的"机构库存"数据已经连续三周下滑。
陷阱三:迷信强者恒强的错觉
去年某光伏龙头股价翻倍时,所有人都说还能再涨。但我的系统监测到主力资金开始持续流出,后来的腰斩证明这不过是击鼓传花。
陷阱四:博取超跌反弹的赌性
今年初抄底医药股的教训历历在目。有些股票看似跌到位了,但量化指标显示机构根本没有回补迹象,这种"便宜货"往往越捡越跌。
三、两个真实案例的启示
真假反弹之谜
去年四季度两只半导体股票走势几乎一模一样:先暴跌30%,再反弹15%。当时论坛里吵翻了天,有人说该止损,有人说要加仓。我的选择很简单——看「机构库存」数据。
左边股票反弹时橙色柱体(机构活动)持续放大,右边却消失殆尽。三个月后结果令人唏嘘:前者创出新高,后者又跌去20%。这个案例让我深刻明白:没有机构参与的反弹都是耍流氓。
PS1: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热点板块的AB面
今年新能源被公募集体看好时,我的数据模型发现个有趣现象:同样是储能概念,A公司「机构库存」稳步攀升,B公司却呈现脉冲式波动。后来A公司股价稳步上行,B公司则大起大落。这印证了我的投资信条:与其听机构说什么,不如看他们怎么做。
回到开头公募唱多的新闻,我想说的是:市场永远存在信息不对称,但量化工具能帮我们缩小差距。不必羡慕机构的研究实力,他们也会犯错;不用迷信大佬的观点输出,他们也有私心。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
来源:扁豆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