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函谷关是关中与中原的唯一咽喉,更是秦国 “守险蓄力、伺机东出” 国策的绝对支撑,秦军在此投放少量兵力,便能轻松御敌,在此,秦国曾与东方六国发生过四次大战,这座关卡也成为了秦一统天下的“战略锁钥”。
函谷关是关中与中原的唯一咽喉,更是秦国 “守险蓄力、伺机东出” 国策的绝对支撑,秦军在此投放少量兵力,便能轻松御敌,在此,秦国曾与东方六国发生过四次大战,这座关卡也成为了秦一统天下的“战略锁钥”。
在介绍函谷关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其所在区域的地理特殊性。函谷关所在区域属于中原与关中的交汇地带,纵向来看,从北向南有太行山支脉中条山、黄河、秦岭支脉崤山,起到拱卫关中的作用,而中原要想西进,就只能从中间的稠桑原穿过。稠桑原高度不算高,只比周边高出170米左右,并且顶部相对比较平坦,呈台状,由河流冲积形成,地表覆盖着厚厚的黄土层,这片区域面积非常大,南北长达20公里,东西比较窄,但最窄处也能够达到4公里,这对古代行军通商来说,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更何况稠桑原周围是地势陡峭的悬崖绝壁,顶部因土壤肥沃,成为植被茂盛的原始森林,黄河从稠桑原北部奔腾而过,弘农河又紧贴着稠桑原东缘,最终与黄河交汇,使得稠桑原成为夹在两河之间的一块特殊区域,虽然这里地势险峻,原始森林危险重重,但无论是关中东进,还是中原西入,稠桑原反而是必经之路,因此,古人为了连接这两大区域,开辟了一条从洛阳至潼关的古道-崤函古道,这条古道东起崤山,西至华山,古道多在涧谷中,两侧是高耸的岩壁,而崤函古道的东段便位于稠桑原,被叫做函谷道。函谷原本是稠桑原上被雨水冲刷形成的峡谷裂缝,东西长7.5公里,深度高达50至70米,谷地宽度在10米左右,最窄的地方甚至只有两三米,因此这里也有着“车不分轨,马不并鞍”的说法,古人在此修建通道,稠桑原这道天堑上也因此有了一条唯一无需翻越崇山峻岭的 “低阻通道”。只不过在战争年代,这里也成了关中与中原之间的一处地理缺陷。
春秋时期,东周为了防备处于关中地区的秦国,于是在函谷东侧尽头,临近弘农河的地方修建了最早的雄关要塞,因地处“两京古道”,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名为函谷关。
函谷关实际上是一座攻防兼备的城池,秦孝公时期,秦国从魏国手中夺取黄河南岸,并在东周基础上重修函谷关,也就是秦函谷关。秦国因商鞅变法逐渐强盛,东方六国为抵抗秦国,曾多次大规模合纵攻秦,函谷关成为了当时秦国抵御东方六国合纵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函谷关的阻挡下,秦国将主要兵力集中在关内,避免 “分兵守险”的同时,又利用关隘不断消耗六国联军的兵力和补给,导致人数占优的东方六国,因久攻不下,粮草断绝攻城失败,秦国则在函谷关这道屏障的庇护下,保存了关中的粮食、人口等核心力量。后期秦朝东出时,函谷关又成为秦国转守为攻的前沿阵地,函谷关背靠关中平原,这里贡献了秦国70%的粮食产量,秦军从函谷关出兵,可通过渭水至黄河水运轻松获得粮草补给,而函谷关以东的六国,就只能依靠陆路运粮,效率远不及秦军,这种补给优势,也使得秦国能够在与六国的长期对峙中占据上风,积蓄一统实力。
当然,函谷关也并非功不可破,比如战国时期就曾发生过唯一一次被合纵联军攻破,公元前247 年,信陵君魏无忌率领的 “五国联军”,罕见达成军事协同,在如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主力,成功攻破函谷关,直逼秦国腹地,暂时遏制了秦东扩势头。还有秦末天下大乱时,函谷关的防御体系也随秦朝的没落走向瓦解,刘邦采用韩信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之计,平定关中三秦,并趁函谷关兵力薄弱将其占领,后以函谷关为屏障,开始向东与项羽争夺天下。还有唐朝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叛军曾攻破函谷关,关中门户洞开。由此也反映出,函谷关虽具备天险属性,但要想起到绝对的防御效果,光靠天然地理优势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政权的统一与稳定,以及强大军事的调动与协同能力。
来源:视界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