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资治通鉴》:初,韩人张良,其父、祖以上五世相韩。及韩亡,良散千金之产,欲为韩报仇。二十九年癸未,公元前二一八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浪沙中,张良令力士操铁椎狙击始皇,误中副车。始皇惊,求,弗得;令天下大索十日。
《资治通鉴》:初,韩人张良,其父、祖以上五世相韩。及韩亡,良散千金之产,欲为韩报仇。二十九年癸未,公元前二一八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浪沙中,张良令力士操铁椎狙击始皇,误中副车。始皇惊,求,弗得;令天下大索十日。
求,弗得——这说明秦对基层统治能力出了问题。
1、对基层失去了控制能力。
2、基层已然不为大秦所用。
秦国虽然攻下了这些地方,但这些地方并不归心于秦、并不为秦所用。
秦以功治国——当攻打六国之前,六国是敌人——存在着大量的战功。而秦攻下六国之后,已然没有可以新的作为生成功的目标国了。——于是也就失去了对六国基层的动员能力。
突然没有了敌人——六国,秦国自己本地的民众,也失去了目标、立功的目标。当秦二世而亡,继承了秦制的刘邦,再次对东方六国用兵——于是再次凝聚了秦民的战斗力。
我们看另一个故事——唐太宗纵死囚,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这样的事情,连君子都做不到,而况各种犯了死罪的小人。所以,唯一的原因就在于——唐朝对基层的控制力。——逃跑事实上不可能,才会三百余人都自归。
表面上考验的是这三百余人,其实上考验的是这些地方的官吏——是对这些官吏的控制力,是对这些官吏对地方治理的控制力。
当秦国完成了统一天下,对六国士大夫的收买——也就鸟尽弓藏了。而忠于六国王室之人,也就失去了当时六国还在时候那些人所带来的阻力。
秦国对六国国君的处置不当,
1、韩王安,被处死
2、赵王迁,被处死(死时不到20岁)
3、魏王假,被处死
4、楚王负刍,从他的后代给人放羊来看,大概率没有好下场。
5、燕王喜,燕国历史都没有留下来,大概率没好下场。
6、齐王建,被饿死。
结果,这些忠于六国王室之人——这些人世代受恩于王室,反而,既没有来自于同僚的阻力,又没有王室来约束他们,他们于是可以随自己的心意做一些事情了。
事实上,秦国应该把这六国之君养起来,养他们余生——以对六国贵族形成一定的约束。而不是把他们处死。——一处死,受六国王室之恩的大有人在,
1、就必然有贵族想要报仇。
2、并且六国民众这一代人当中,几百年的忠诚于各国之君心理的占主流。
3、而这些贵族在六国旧地,又有巨大的影响力——这就使大量的六国之民不能为秦国所用。
所以,“早革命不如晚革命,晚革命不如反革命”——这是有其道理的。
凡后世,一般都是对被灭亡的敌国国君——养其一世,而不是轻易的杀掉。——以减少自己的统治阻力。
结果就是秦始皇一死,天下就乱了。
小结,
1、统治要用经过原则——有当地人去约束,经过当地人。
2、要把那些有影响力的人,养下来。——则不是简单的杀掉。对有些人,那些有影响力的人说话更管用。
3、要缩小敌人,可以通过破坏对手的最大收益的原则,而不是破坏对手的所有收益——来减少自己的应对成本。
来源:虎妞儿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