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阵子,网上关于疫情管控到底要不要继续、要不要用进口药、到底该怎么走开放路线,吵得头破血流。你随便刷几个热搜,就能看见两派人马互掐,铺天盖地的各种段子、分析、甚至骂战。尤其那些瞎带节奏的大V,明里暗里自称“为人民服务”,说得天花乱坠,骨子里全是自己的门道。
最近一阵子,网上关于疫情管控到底要不要继续、要不要用进口药、到底该怎么走开放路线,吵得头破血流。你随便刷几个热搜,就能看见两派人马互掐,铺天盖地的各种段子、分析、甚至骂战。尤其那些瞎带节奏的大V,明里暗里自称“为人民服务”,说得天花乱坠,骨子里全是自己的门道。王小东说得直接,这些人其实比谁都清楚真实利害,只是装傻,哄骗粉丝,赚着流量,钱挣够了美股美房一样不落。不是脑子有问题,是心眼坏得透亮。当时我一听这事,就忍不住想起了清末那个老古董——刘锡鸿,这人几乎是那类“两面派”的祖师爷,在历史里混得也挺出名。
刘锡鸿的日子,说起来也是命运作弄。他本来是小地方面上的文人,在道光年间中了举人,算是家里祖上冒了点烟火。后来给郭嵩焘当过幕僚,郭是洋务运动里头那少有的明白人,信得过刘,啥事都宠着他。想当副使,打算跟着老东家去英国沾沾国际头发的边儿——哪知道风水轮流转,郭只推举他当参赞,没给足面子,位置上砍了一刀。
咱们都知道,在官场混,面子有时候比啥都重要。刘锡鸿这一口气没顺下去,心里打起小算盘,嘴上却还是一副“保守老官”的德性。回头,刚落座英国没两天,他开始变脸,写信写奏章,见缝插针地在朝廷那边说郭嵩焘如何“亲洋媚外”、“丧失国格”。什么见外国国王要起立啦、什么看外国名乐单啦,小事都能被他编成大罪。用现在的话讲,刘几乎就是卷王——屁大点事能写成千字檄文,专挑敏感点下手。
要是说,大家都以为这种人就是天生抱残守缺,认死理的老顽固,那还真被他耍了。他私底下的心思,完全不是那样。你翻他自己写的《英轺私记》——其实是日记,根本没打算公开给人看——里面满篇都是对英国人家社会制度、科技、民生的羡慕。比如说公司合股,刘锡鸿那句“数千万金不难克期而办”话里,透着对人家资本运作方式的追捧。又比如每天火车飞奔千里,他感慨“技之奇巧”,都快觉得是神仙折腾出来的。还有医院养老院那一套,低保、育婴、残疾人帮扶,该有的都有,他都记得清楚,是实打实地佩服。
英国议会开会,他看得津津有味——议员们辩到天明,不肯糊弄,直捣问题核心,说到底是为公共利益,一人一票地较劲。他写出来的话,和郭嵩焘那套“开放、学习”基本一样。可回头,他在国内,却还死咬着“守旧”,只要是郭嵩焘办的,就挑刺,哪怕是最基本的外交礼仪也能鸡蛋里挑骨头。
其实,他不是思想落后,而是心术不正。外头装着一副“爱国保守”的皮,里头却能体会到西方制度的好处,说穿了,这才是最让人上火的地方。他知道那些东西好用、管用,心里羡慕,却不让自己国家沾点光,你说这不是小人干的事是什么?就像王小东说得透彻——蠢不是他的事,他只是坏。
我是一直觉得,这种人其实并不少。只不过在每个时代,用的手法不一样罢了。以前朝廷里官员互啄,如今网上大V带节奏,好像什么改革都能被说成“丧权辱国”,一口一个“民族大义”,转头却把流量变成机票房产。疫情这几年,经济着实不易,市场不好,老百姓日子紧巴巴。可就在这时候,还是有人天天在网上刷民粹主义,打击开放、反对全球视野。你看那些评论区,动不动就是“逢洋必反”,热血沸腾,但仔细一琢磨,这些话往往和小人物那些逆水抹油没啥区别——就是“收割一代又一代情绪”罢了。
老有人说,民粹主义能唤醒国民,我觉着,真要能唤醒大多数人,最先醒的还是他们钱包。不少人鼓吹闭门造车,天天喊着“自主创新”,到头来却对外面的好东西眼热的很,转头买个进口手机、用点国外服务,脸皮厚得像牛皮糖。就像刘锡鸿,嘴上说着“不可模仿洋人”,记录里却夸得不带停。
其实,大多数人还是有分辨力的,只不过在风口浪尖,热搜铺天盖地,你要是逆着声音说点实话,立马能被淹没。以前清末那拨官场斗争,欺上瞒下都靠几张嘴,那时要是敢公开推崇西方做法,就等着被推上风口浪尖。刘锡鸿那样的人,左右逢源,精明得很。他清楚什么是“人情世故”,更清楚什么是真相——可偏偏就是不敢为真话站台。
现在翻翻他的日记,倒觉得有点讽刺。当初他拼命攻击的那些“崇洋媚外”细节,后来却变成了我们口中的现代基础——交通、医院、公司合股、有议会有民生保障。老百姓只想有个好日子,官员和大V却总有些小算盘。我有时坐地铁,瞧见一堆人拿着国产手机刷外网,嘴上骂着“外国公司骗钱”,转头抢着买洋货,心里都笑出来。
咱们活在这个时代,总少不了一些装作“为民请命”的大人物。可听多了这些话,谁还分不清哪张嘴是真心,哪张嘴背后藏着算盘?刘锡鸿的故事,其实就是“人性捯饬来捯饬去”,结果还是那点小利息。说到底,日记不会骗人;人,却总会。不过,谁又能完全躲过那些风口浪尖?哪个时代没有两面派?等你多活几年,见得多了,连愤怒都变成了苦笑。至于后人怎么看刘锡鸿,怎么看网络上的那些大V——没人给个终极答案。反正,我心里清楚,他们从来不是“蠢”,他们只是在算计。
后来再读这种故事,难免琢磨一句:“坏人混得好,是因为懂人性;明白人活得苦,是因为太实在。”不过,大浪淘沙,总归有一天,谁装得住,谁撑得久,终究要露出底裤。历史没啥评语,只是风吹过之后,留给人细嚼慢咽的味道而已。
来源:小南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