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于2025年9月6~9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作为肺癌及其他胸部恶性肿瘤领域全球领先的多学科肿瘤学盛会,WCLC致力于传递控烟与肺癌防治领域的最前沿进展,为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及研究者提供分享最前沿研究成果、搭建学术交流与项目合
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于2025年9月6~9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作为肺癌及其他胸部恶性肿瘤领域全球领先的多学科肿瘤学盛会,WCLC致力于传递控烟与肺癌防治领域的最前沿进展,为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及研究者提供分享最前沿研究成果、搭建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的平台。
在大会现场,《肿瘤瞭望》有幸邀请到中国控烟与健康协会副会长、全国控烟与肺癌防治协作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支修益教授进行专访。支教授就全球控烟策略与国际肺癌筛查新趋势、电子烟面临的危害与挑战,以及我国控烟与肺癌一、二级预防策略等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与权威解读。现将访谈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专家简介
支修益 教授
北京肺癌诊疗中心主任
中国胸外科肺癌联盟主席
中国控烟与健康协会副会长
中国癌症基金会全国控烟与肺癌防治协作组组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癌医学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
肿瘤瞭望:本届大会特设专场围绕“如何进行肺癌筛查”话题进行讨论。首先,请您介绍目前肺癌早筛早诊早治在全球范围内的现状如何?
支修益教授:本次大会设立了近十个肺癌筛查专题环节,重点探讨了各国在肺癌筛查和肺癌早诊早治方面的现状。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抗癌联盟以及本次大会的主办方——国际肺癌研究协会,均就肺癌筛查的高危人群定义以及当前肺癌筛查开展情况等进行了专题探讨。其中,在肺癌高危人群的年龄界定方面有了更深入的延伸。既往肺癌高危人群的年龄范围尚被定义为50~74岁,而今年大会提出这一范围上限应被延伸至75~80岁。多个国际组织,包括国际抗癌联盟、世界卫生组织肺癌协作组以及国际肺癌研究协会筛查委员会,都一致认为将筛查肺癌年龄上限卡在74岁是不合理的。因为目前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包括中国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区的人均预期寿命已超过80岁,若仍将筛查年龄限制在74岁,将导致大量高风险老年人群被排除在筛查体系之外,错失早期干预的机会。正因如此,本次大会系统总结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通过专题报告和专家分享交流,深入探讨并支持进一步提高肺癌筛查的年龄上限。
目前,我国已将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从55岁降低至50岁,但上限仍设定为74岁。对此,我们希望借助此次大会向国内传递一个重要信息:我们应顺应全球老龄化趋势,正视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剧的现状,将更多可通过临床干预(微创外科手术、射频消融技术)获益的人群纳入肺癌筛查范围。以胸外科为例,目前通过单孔胸腔镜手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等微创外科技术,80岁以上的早期肺癌患者也能接受微创外科手术治疗,并可以很快康复出院。另一方面,近年来,公众对肺健康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即使单位体检项目未包含胸部CT检查,很多家庭也会主动为老年人或老年人自行选择进行该项检查,从而发现了大量肺部小结节。这其中,有近5%的肺部小结节最终可能被确诊为早期肺癌。如果这些患者心肺功能、肝肾功能通常较好,能够接受以微创外科手术为主的根治性治疗。我们不应将这一人群排除在外。因此,无论是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要求出发,还是从国家多项癌症早筛计划的角度来看,我都支持将目前74岁的筛查年龄上限进一步提高。具体延长至75岁还是80岁,需要依据我国统计到实际数据。尤其在医疗资源丰富、人均预期寿命较高的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及多数省会城市,提高肺癌筛查年龄上限已成为必然趋势。这一调整将使我国数百万老年人及高龄人群被纳入国家卫生保障政策和癌症早筛体系,从而有机会实现更早发现、更早诊断和更早干预治疗。我认为,这无疑是本次世界肺癌大会带来的一项重要成果。
除了筛查年龄的调整,筛查技术和手段也在不断进步。过去,肺癌筛查出现了肺结节,主要是依赖医生临床经验。例如,首次胸部CT检查发现肺小结节后,主要凭借医生的主观判断来鉴别其是否为肺癌或陈旧性病变。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我们能够借助其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有效提升肺小结节的诊断效率,大幅减轻了公共卫生专家和影像科医生的负担。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被引入到多种癌种的筛查工作中,为癌症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成为了肺癌筛查的重要发展趋势。
此外,生物标志物(Biomarker)的应用也在肺癌早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过去几十年中,癌症早筛主要依赖血液肿瘤标志物。而现在,肺癌筛查手段已进一步提升至分子标志物如肺癌血清抗体七项、DNA甲基化及基因检测等分子基因水平。这些检测新技术可联合影像科、公共卫生、胸外科、呼吸科、检验科及分子病理科等多学科资源,实现对肺结节的多维度评估,从而更准确判断其恶性风险、癌变概率,并帮助医生制定个体化随访方案,确定复查时间间隔。
最后,本次大会再次强调了出台的全球及各国肺癌筛查专家共识:90%以上首次胸部CT检测出的肺结节,尤其是肺小结节为良性(炎性或陈旧性病变)。然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亚洲国家,仍普遍存在对肺结节过度恐慌、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因此,我们期望将这一科学专家共识更多地引入国内,通过媒体传播告诉给广大公共卫生专家、基层全科医生及相关专科医生(包括胸外科、呼吸科、肿瘤科和介入科)。我们应通过健康科普宣传,共同推动公众树立正确认知,鼓励积极老年人和肺癌高危人群参与肺癌筛查,理性对待健康体检和筛查CT检查中发现的肺结节。同时,需应进一步规范肺结节的临床诊疗流程,为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设定合理阈值(例如避免对微小结节进行过度报告和过度诊断),减轻社会公众心理负担。应当让大众认识到,许多肺结节如同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脸角的皱纹、头上的白发或受伤后的瘢痕,不必过度恐慌。同时,应尽快加强行业,规范临床诊疗行为,遏制目前我国临床领域的过度诊断和治疗现象,真正科学、规范有序地推进肺癌早筛早治项目和肺结节诊疗工作。
肿瘤瞭望:本次大会另一个专场聚焦了“电子烟”这一充满争议的话题。作为中国控烟领域的权威专家,您如何看待电子烟在控烟过程中的角色?其可能带来哪些潜在的风险或挑战?
支修益教授:本次大会期间,有许多关于烟草对肺健康影响的报告。其中,在近两日的控烟专场讨论中,电子烟再次成为焦点。我们知道,在一些西方国家及欧洲国家,对电子烟的看法确实存在分歧。在本次大会上,有部分控烟专家、公共卫生专家以及肺癌防治专家提出,电子烟有助于长期吸食传统卷烟的戒烟。对于对尼古丁高度依赖的吸烟人群如果想戒烟,只含有尼古丁的电子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成功戒烟有积极作用。然而,经过深入讨论,大会最终形成共识,明确指出电子烟同样属于烟草制品,电子烟同样有害健康。
作为中国控烟与健康协会副会长和北京市控制吸烟协会法人常务副会长,我想在此强调:电子烟就是烟草制品,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长期吸食电子烟均会对人体健康,尤其是肺部健康造成危害。
我们知道传统烟草中含有7000多种化学物质,几百种有害物质,明确的致癌物质则多达69种以上。而电子烟同样含有上百种有害物质,也存在一定致癌物质。传统吸烟行为有“吸烟指数”作为风险评估标准,每日吸烟超过20支,持续20年以上,即被列为肺癌高危人群。然而,电子烟上市仅十几年,其对肺部疾病及肺癌的长期影响尚缺乏充分的数据支持。但这并不意味着长时间吸食电子烟没有造成健康危害,只是研究时间和相关数据尚不足够。因此,我们强烈呼吁公众要远离所有形式的烟草产品,包括电子烟。
其次,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电子烟在青少年中逐渐流行的趋势。尤其在亚洲地区,包括中国大陆,越来越多青少年开始接触电子烟。如果一个青少年从14岁开始持续使用电子烟,随着使用年限和数量的积累,电子烟对健康的危害终将显现出来。另外,长时间吸食电子烟的未成年人,成年后成为传统卷烟的消费者的几率明显提升。对此,我们呼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教育部要携手推进烟草危害科普教育进校园工作,让同学们从小就认识到吸烟(包括电子烟)的健康危害。鼓励青少年劝导家人和长辈们不在家中吸烟。有些家长认为在室内吸食电子烟无害。在控烟立法的城市,烟民经常是在室内抽电子烟,而到了室外继续吸食传统卷烟。但实际上,这样做会使家人同时暴露于传统烟草和电子烟带来的二手烟及三手烟环的暴露,加倍健康风险。
综上所述,我们医务人员应当立场鲜明、态度明确,积极宣传吸烟有害健康,电子烟同样有害。随着时间推移和数据积累,电子烟与肺癌之间的关联将愈加清晰。目前已有证据表明电子烟对心脑血管系统存在危害,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则需要更长时间的延伸观察。但可以明确告诉民众的是,电子烟肯定有害健康。因此,我们呼吁青少年远离电子烟,拒吸第一支电子烟。同时,也希望全科医生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加大宣传力度,让“吸烟有害健康,电子烟同样有害健康”的科普常识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让我们真正远离烟草,珍爱生命。
肿瘤瞭望:控烟是肺癌一级预防的核心,筛查则是二级预防的关键。在公共健康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您认为应如何统筹规划,才能让这两条“防线”高效协同,最终实现肺癌防治效益的最大化?
支修益教授:中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吸烟人群数量以及肺癌的发病和死亡人数在全球也居于首位。当前,我国吸烟人数已从超过3亿降至约2.6亿,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仍为全球吸烟人数最多。与此同时,我国肺癌年发病人数已从以往的70万、80万逐步攀升至如今的106万。尽管我国肺癌的年发病率在全球处于中上水平而非最高,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肺癌防控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因此,重视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加强对吸烟相关疾病的调研、临床研究与数字监控,不仅关乎国民健康,也是我国履行全球控烟责任的重要体现。
在本届世界肺癌大会上,我们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抗癌联盟及国际肺癌研究协会的代表深入交流,发出了中国声音,并期待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下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控烟工作。目前,我国控烟工作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开展。我们持续监测全国吸烟人群和烟草使用情况,不断完善戒烟门诊服务,助力有意戒烟者成功戒烟。此外,地方控烟立法工作稳步推进,以北京为例,《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整整十年来控烟成效显著。截至目前,我国已有近200个城市出台相关法规,限制公共场所吸烟,以减少二手烟和三手烟暴露,保护非吸烟者健康。
然而,与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相比,我国控烟工作仍有差距。需要进一步推动全国性控烟立法进程,明确禁止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吸烟,特别保护老年人、妇女、儿童、孕妇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免受烟草暴露危害。我们呼吁未来国家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快全国控烟立法进程,与国际控烟步伐接轨。此外,我们应在全面禁止烟草广告、促进销售管控方面继续保持力度。而在提升烟草价格与税收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当前烟草产品价格仍然偏低,尤其在贫困地区和青少年群体中易得性较高。提高烟草价格和税收,是阻断低收入群体和未成年人接触烟草的有效手段,也是构建无烟环境的关键一环。
目前,我国脱贫已取得了全面胜利,未来需要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健康帮扶是重要一环。长期吸烟将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负担加重,严重影响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因此,我们应借助世界肺癌大会及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大会等平台,持续推进国家控烟立法与公众科普,促使更多吸烟者自觉做到不在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家庭内吸烟,远离烟草。这是在肺癌预防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在降低肺癌死亡率方面,关键措施在于早诊早治,而肺癌筛查是其中的核心。目前,胸部CT筛查已成为国际公认的肺癌早筛金标准。我国也已将肺癌筛查起始年龄从55岁降至50岁,对此,我们呼吁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积极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家卫健委制定的筛查标准,大力推进中老年人年度健康体检。特别是符合肺癌高危条件的中老年人群,应重视并参与所在地区开展的肺癌筛查项目。如果您是一名长期吸烟者却从未进行过胸部CT检查,建议您尽快完成一次筛查,这不仅有助于个人健康管理,更是早期发现肺癌的重要一步。
一旦通过胸部CT发现早期病变,便可及时实施医学干预。通过定期随访观察,能够锁定高风险人群,一旦确诊早期肺癌,现代外科手术技术能够提供有效的治疗选择。当前胸外科手术已广泛实现微创化,包括电视胸腔镜和机器人辅助技术等。这些进步甚至使得80岁的高龄患者也能安全耐受手术。正因如此,本次大会提出应进一步将全球肺癌筛查的年龄上限提高至75岁甚至80岁。如此一来,只要通过筛查及时发现早期肺癌,外科手术可能帮助患者实现根治。
综上所述,控烟是肺癌一级预防的核心,筛查则是二级预防中实现早发现的关键路径。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我们最终能够有效降低肺癌死亡率。因此,我呼吁各位媒体朋友和参加世界肺癌大会的专家同仁,积极将大会的最新成果和信息传递至国内、基层和公众层面。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4年12月,习近平主席签署第四十三号主席令,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发布,明确将每年9月设立为“全国科普月”。今年9月,恰逢我国首个全国科普月隆重启动,又值世界肺癌大会成功召开。我们应充分把握这一双重契机,依托“全国科普月”这一国家级科普平台,在全社会积极宣传“吸烟有害健康、远离烟草、珍爱生命”的健康理念,大力推广健康体检及胸部CT筛查在早期肺癌发现中的关键作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过去我们强调“早期发现肺癌”,而现在我们能够实现的是“早期发现早期肺癌”——这一点只有胸部CT可以做到。
最后,衷心呼吁广大医务人员与媒体朋友,共同做好科普宣传工作,推动全社会远离烟草、关注肺癌防治,最终将癌症可防可治核心知识的公众知晓率提高至80%以上,并实现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请大家广泛传播,携手努力,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支修益教授接受央视新闻现场采访
来源:肿瘤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