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8月1日,市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兰州市委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主动创安主动创稳、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兰州的决定》。近年来,我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性构建“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基层网格治理作用进一步凸显,尤其依托“民
新时代“枫桥经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平安中国建设领域的生动实践,是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成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
无人机巡逻
视频巡逻实时查看
警察调解纠纷
今年8月1日,市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兰州市委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主动创安主动创稳、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兰州的决定》。近年来,我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性构建“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基层网格治理作用进一步凸显,尤其依托“民情地图·小兰善治”平台汇聚各类数据,打造精准感知社情民意、反映矛盾风险趋势的“平安地图”,进一步夯实了平安兰州建设根基和底板。
一站式调解解决问题“最多跑一地”
“有矛盾纠纷,找综治中心!”城关区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推动综治中心、政务中心双中心“一站式”联动布局,让群众解决问题“最多跑一地”。城关区综治中心34个功能室,195名专兼职调解员,矛盾纠纷汇入、受理、研判、分流、办理闭环运转“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城关区综治中心已实现矛盾调处、信访接待、法律服务、诉讼服务、检察服务、社会心理服务、妇女儿童维权“八中心合一”,在基层治理实践中蹚出了一条新路径。当农民工在调解协议上按下红手印,当双方当事人在调解室握手言和……这些温暖瞬间,正汇聚成基层善治的点点星光,照亮平安建设的前行之路2024年综治中心实战化以来,全区新收一审民商事案件、来信来访和网访量分别同比下降20%、47%、54%。
2023年11月,姚某在甘肃某医院接受阑尾切除手术后因持续腹痛,于2024年6月以医疗事故为由向城关区法院提起诉讼索赔。法院对接综治中心启动“专家意见书+诉前司法鉴定”机制,医疗纠纷调解室依法核算赔偿,促成医患双方15日内达成赔偿协议。
“此案折射出甘肃‘调解优先、分层递进、司法兜底’的法治化解纠纷路线图。”城关区综治中心负责人表示,按照“一天分派、两天签收、三天调解、七天归档”标准,综治中心对诉前纠纷精准分流、全程管理、跟踪办理、全链化解,实现“调解+司法确认”“调解+速裁”高效对接。
城关区综治中心全面建立街道平安法治办与同级派出所警调对接工作机制,街道平安法治办按照“高风险一天介入调解、中风险三天完成调解、低风险七天内调解”的要求,对派出所推送的纠纷类警情及时介入化解、定期跟进回访。城关区综治中心警调对接专班从纠纷类警情推送、调处化解、办理时效、跟进回访各环节全程跟踪督导,2024年以来,各街道平安法治办接收公安派出所推送纠纷类警情8000余件,化解率99.1%。
“叮!西固区中街社区网格员排查到老旧小区安装公司家属院存在安全隐患预警信息,已上报推送至街道。”在西固区“民情地图”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调度处理新收到的预警信息。这套整合了“小兰民情”“小兰网格”等四大板块的智慧平台,已成为基层治理的“最强大脑”。
平台全面采集录入基础信息57万条,整合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等数据9.6万条,通过“红橙黄蓝”四色预警机制,精准刻画风险态势。杏胡台村一对夫妻因情感纠纷多次报警,系统发出黄色预警后,综治中心立即联合妇联、心理咨询师介入,通过3次疏导化解危机。
“通过定期开展专项培训,网格员既是平安哨兵,更是经济发展贴心管家。”兰州市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以来,全市将网格化服务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网格内释放出社会治理与产业振兴的双重效能。累计调解涉企纠纷1.2万起,推动经营主体满意度达98.6%。
主动出击做黄河“枫”景守护者
兰州多年的实践证明,新时代“枫桥经验”不仅能拓展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的通道,更是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保障。
据统计,去年全市刑事、治安案件同比分别下降28.2%、11.1%,新打掉涉黑涉恶组织6个、“村霸”5个,“清障拔钉”行动破获案件45起,智慧安防小区整体覆盖率达88.3%,较大以上交通事故连续29个月“零发生”,电诈发案连续43个月保持下降。民商事和行政案件万人成诉率降幅达11.8%,执行完毕率和到位率分别提高至29.3%、55.9%。
“一家十五口、七嘴八舌头”,这句俗语是对矛盾纠纷的生动概括,而这类警情已占到刘家堡派出所警情总量的60%。为此,今年以来,市公安局安宁分局刘家堡派出所多想办法、多出实招、多搞研发,形成了一套化解矛盾的“撒手锏”。“一图一表”精准预警,基础警务数字看板实时监测警力、警情、风险点位,特殊节点“安保维稳表”实现重点信息一屏管控;“AI建模”主动防控,创新研发的“AI扫雷王”风险预测模型,让矛盾纠纷自动预警准确率达95%以上;“邻里守望”联盟凝聚合力,与辖区单位学校联防联动,推动信息共享、平安联创,近一年合力处置潜在风险事件47起;“1234警调对接”提效,构建起综治中心牵头,警网双格融合,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三所联动,“四联共创”的调解新格局;“一室一站”双阵地,“老警官调解室+家事直说站”配套警调对接,让矛盾纠纷化解更精准。这些深耕基层治理“责任田”的举措,让“主动创安、主动创稳”的种子茁壮成长,如七彩阳光般助力“田字型”治理大树结出累累硕果。
去年六月,该所“安小宁”直播间收到后台私信求助,单亲妈妈郭女士的六岁的孩子是非婚生子,加上家庭心结,眼下入学报名在即却迟迟未能落户。求助信息很快转给了社区民警何谋奇和户籍民警管小妹,两人联手开辟绿色通道,连夜联系郭女士远在河南老家的父母,跨省调取证明材料。短短五天,就将崭新的户口本交到郭女士手中。九月开学那天,郭女士送来锦旗——“心系百姓疾苦,情暖万家灯火”。户籍窗口连续22个月“零差评”,87面锦旗、22封感谢信,132次上门服务,62次紧急救助……这些数字背后,是民心,是信任。做黄河“枫”景的守护者和答卷人,刘家堡派出所将新时代“枫桥经验”深植母亲河畔,在为党和人民递交着一份满意的答卷。
刘家堡派出所所长朱宏军对记者说:“我们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派出所主防’定位,深耕‘主动创安、主动创稳’理念,融入‘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的‘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以高站位、优服务和新机制,深耕基层治理,深化为民服务,以捍卫政治安全、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安宁的实际行动和优良业绩,为甘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公安力量。”
基层善治夯实平安兰州根基
今年7月,兰州市人民检察机关从政治全局高度、为民服务角度、基层治理维度全力强化入驻综治中心工作,推动检察职能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全市6个县区综治中心及兰州新区综治中心实现检察入驻,累计受理群众诉求350余人次,移送监督线索269条,综治中心功能扩容。
因老伴的遗产问题,孙大叔和养女产生纠纷,甚至大打出手。不久前,谈起这起矛盾纠纷的化解过程时,城关区人民检察院综合业务部副主任邓锐说:“我们利用检察官派驻区综治中心的有利条件,及时调阅卷宗,邀请派驻区综治中心的法官、律师、调解组织等窗口的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矛盾化解工作,最终成功化解矛盾。”
城关区综治中心集信访接待、法律咨询、矛盾调解等功能于一体,是矛盾化解的“一站式”中枢。城关区人民检察院在综治中心设立12309检察服务窗口,与司法、民政、劳动监察等部门联动,形成“一窗受理、分类转办、协同处置”机制,做实“实质解纷”,让信访群众真切地感受到被尊重和关心。
加强体系化谋篇布局,把推进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作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全市各检察院积极制定、完善相关制度机制,高位谋划部署,高效统筹实施、高标准督促落实。兰州市人民检察院积极配合政法委对和解案件范围及检调对接程序等作出规范。城关区人民检察院以综治中心为平台,与司法、民政、劳动监察等部门建立“一窗受理、分类转办、协同处置”机制,实现群众诉求“最多跑一地”。
根据2024年的相关数据显示,全市审判机关受理案件16.9万件、结案15.8万件,审限内结案率为93.7%,创近15年最高水平;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4676件7036人,同比分别下降10.1%、8.3%;公安机关推动省市163项重大建设项目落实“一企两警”,4类155项户政业务率先在全省实现“跨省通办”,186项高频政务事项网办率为100%。司法行政机关建成覆盖市县乡三级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人民调解成功15472件,仲裁结案599件,行政复议结案688件。(记者 张烁 伊晓明)
来源:兰州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