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露初候,风带秋凉,又到了一年榛果摇铃时节。在通河县西北河大榛子种植基地,500吨“金疙瘩”出了林间直奔车间,在现代化生产线上华丽转身为榛子酱、榛子油、榛子牛轧糖……今年,通河县大榛子协会与“三只松鼠”合作,加快了“金疙瘩”变现步伐。
白露初候,风带秋凉,又到了一年榛果摇铃时节。在通河县西北河大榛子种植基地,500吨“金疙瘩”出了林间直奔车间,在现代化生产线上华丽转身为榛子酱、榛子油、榛子牛轧糖……今年,通河县大榛子协会与“三只松鼠”合作,加快了“金疙瘩”变现步伐。
“农头工尾”驱动
迈向产业化之路
指着仓库内码垛整齐的大榛子产品,通河县大榛子协会会长、哈尔滨赫州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鲁文学说,这批货准备发往江、浙、沪地区。近年来,通河大榛子名气越来越响,南方市场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尤其是符合年轻人休闲食品类偏好,为产业发展带来了利好。
鲁文学是土生土长的通河人,2016年,身为辣庄董事长的鲁文学在招商引资中,被请回家乡投资兴业。他将目光锁定在大榛子产业上,成立了哈尔滨赫州商贸有限公司,打造了“每日美零”榛子休闲食品品牌。万亩榛林漫山遍野,成为助推乡村发展的“绿色银行”,满树“金疙瘩”遍地开“金花”。
2020年,“赫州商贸”被评为通河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23年,赫州榛子油获得产品专利;2023年,赫州大榛子系列产品入选龙江森工食品“九珍十八品”……一路走来,通河大榛子凭借优良品质入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成为一张闪光的地域“金名片”。
引导消费习惯
持续擦亮“金名片”
自“赫州商贸”项目落户通河,至今已有9个年头了,通河大榛子声名鹊起,稳步迈上一个又一个台阶。2021年通河县基本完成大榛子产业布局,取消“榛子办”,将一切交给市场。鲁文学带着通河县大榛子协会持续丰富产品品类、拓展销路,赢得了更广泛的市场认可。
指着厂区边上一栋新厂房,鲁文学告诉记者,那是新建的项目二期工程,利用村里一所废弃小学校舍建成,占地1万平方米,投入700万元,准备建设两套新的生产线。盘活村里的闲置资源,用以提升加工产能,推动大榛子加工走向精深。
通河大榛子深加工环节的长足发展,迅速形成产业洼地,带动了农户的种植热情,推动了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大榛子产业优势日益显现。“本次与‘三只松鼠’建立合作,进一步提升了通河大榛子的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前期‘三只松鼠’直播团队进驻拍摄,着实带来了一波流量。”鲁文学说。
产业生态化
守护绿水青山
通河县地处北纬45°优质农产品黄金带,森林覆盖率74.6%,“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湿地和草原”的特有资源禀赋,为形成大榛子产业基地提供了先天条件。
农户在大榛子树下养殖溜达鸡、林地鹅、林下猪,种植中草药,通过标准化生产、信息化管理、品牌化运营、产业化发展,通河大榛子“盘活”了相关特色农、林、牧产业,一盘生态产业化的“大棋”频频落子,围绕着这一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展开布局。
通河大榛子产业发展带来的明显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方面,还有看得见的生态效益。十几年间,随着荒山造林面积增加,凡是种了榛林的山坡,小雨不见水、大雨清水流。“绿水青山”成就了“金山银山”,“金山银山”又保护着“绿水青山”,在产业实践中,乡亲们走出了生态保护新路。
鲁文学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通河大榛子不断延链、增链、强链,牢牢守住“绿水青山”,踏上高品质、高标准发展之路。
哈尔滨日报记者罗彦坤
本文来自【冰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