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贺兰县的田野间,有一片四季飘香的天地:春赏牡丹桃花竞艳,夏摘时令鲜果盈枝,秋观层林尽染如画,冬品围炉煮茶闲趣。这里是廖燕红倾注十多年心血打造的金贵牡丹花乡产业融合示范园,也是她践行乡村振兴理想的“试验田”。作为贺兰县政协常委、宁夏乡村旅游协会会长,廖燕红以“
在贺兰县的田野间,有一片四季飘香的天地:春赏牡丹桃花竞艳,夏摘时令鲜果盈枝,秋观层林尽染如画,冬品围炉煮茶闲趣。这里是廖燕红倾注十多年心血打造的金贵牡丹花乡产业融合示范园,也是她践行乡村振兴理想的“试验田”。作为贺兰县政协常委、宁夏乡村旅游协会会长,廖燕红以“农业+文旅”为笔,以社会责任为墨,在乡土大地上书写下产业兴旺与民生温暖交织的动人篇章。
以花为媒
打造农文旅融合“乡村样板”
“让农业不再枯燥,让文旅不再单一,让农民不断增收。”这是廖燕红创办金贵牡丹花乡产业融合示范园的初心,也是她多年来坚守的目标。立足贺兰县的生态优势与农业基础,她创新性提出“牡丹+”“林果+”“农业+”融合发展模式,将单一的农业种植升级为集观光游览、农事体验、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产业园区。
金贵牡丹花乡产业融合示范园景色优美。
如今的金贵牡丹花乡产业融合示范园,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场。春日里,百亩牡丹与桃花竞相绽放,吸引游客驻足打卡,成为贺兰县“春色经济”的亮眼名片;夏日的“百果园”里,桃子、葡萄等鲜果挂满枝头,游客提着果篮穿梭林间,体验采摘的乐趣;秋日层林尽染,漫步园区步道,可赏秋景、品农味;冬日雪落时分,园区书屋成了“慢时光”的载体,煮一壶热茶、读一本闲书,乡村的“诗与远方”触手可及。
每年5月左右,金贵牡丹花乡产业融合示范园牡丹花盛放。
园区员工中女性占比达85%。在各级妇联的关心与指导下,示范园成立生态产业妇女联合会,创新构建“1+7”组织架构,以1个龙头企业联动周边7个行政村,汇聚各村妇联执委骨干、女性科技人才和致富带头人。该模式不仅有效缓解企业临时用工需求,更实现了农村妇女就近就业、增收致富、提升社会价值等多重目标,显著促进了女性创新创业与成长。这一创新模式已被中国妇联评为典型案例。
游人盛装打扮在金贵牡丹花乡产业融合示范园拍摄留影。
2024年,示范园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次,不仅有力提升了贺兰县乡村旅游品牌的影响力,更带动周边农户共享发展红利——园区优先聘用本地农民,已带动近百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部分农户在廖燕红的鼓励下,开办农家乐、销售农特产,真正走出了一条“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以爱为炬
点亮特殊群体“希望之灯”
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廖燕红从未忘记脚下的土地与身边的乡亲。“公益不只是提供物质帮助,更要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播种希望的种子。”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从关怀困境群体到助力教育科普,从帮扶农户增收再到促进民族团结,她带领企业走出了一条“公益与产业共生”的道路。
廖燕红带王妮(化名)到金贵牡丹花乡产业融合示范园区玩耍,留下珍贵的合影。
2024年夏天,当贺兰县妇联将困境儿童王妮(化名)交到廖燕红手中时,她便多了一个身份——王妮的“爱心妈妈”。父母早逝、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的王妮,成了廖燕红心中的牵挂。去年冬天,她给自家女儿买羽绒服时,特意为王妮挑了一件同款;节日里,她会带着学习用品去看望孩子,陪孩子聊天,却从不过度打扰。“不必刻意打乱孩子的生活节奏,让爱自然流淌就好。”
这份对个体的关怀,也延伸到了对群体的温暖中。多年来,廖燕红带领示范园坚持在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情满中秋,民族团结一家亲”“情暖新春,共筑团结”等主题慰问活动,廖燕红都会带着米油等生活必需品,走访困难村民家庭与老党员,坐下来听他们聊聊家常,解决实际难题。这些看似寻常的举动,不仅让弱势群体感受到社会关怀,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乡村的民族团结与和谐稳定。
作为贺兰县“爱心妈妈”的代表,廖燕红常年结对资助困难女童,在“六一”儿童节、孩子生日等特殊节点,送去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联合银川市春熙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开展“情暖少数民族女孩”等公益项目,为孩子们的成长之路点亮“希望之灯”。
以智赋能
绘就乡村振兴“民生暖卷”
凭借丰富的农业资源与生态优势,示范园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廖燕红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将科普的种子播撒在乡村大地。
廖燕红(左一)与农技专家探讨果树剪枝技术。
园区年均开展15场公益科普活动,“秋季亲子户外探秘”让孩子在田野间认识植物,“探索大脑奇迹”由专家普及科学知识,“环保科普-变废为宝”教会孩子们循环利用资源,“植物拓印”“葡萄探秘”等活动则将农业与艺术、科学巧妙结合。
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不仅开阔了农村青少年的眼界,更激发了他们对科学与自然的热爱。“部分农村孩子很少有接触科普的机会,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填补乡村科普教育的短板,让他们也能拥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廖燕红说。
廖燕红执剪修剪花园景观树,巧塑树姿添雅致。
作为农业企业负责人,廖燕红深知,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关键是人才振兴。为此,她将公益行动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不定期为园区员工及周边农户开展免费培训:西瓜种植技巧、桃树修剪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治等实用农业技术,帮助农户提升种植效益;举办基础电子商务讲座,教大家如何通过直播、电商平台售卖农特产,变丰收为增收。
这种“授人以渔”的帮扶模式,让农户从被动接受“输血”转向主动“造血”。近年来,不少农户在她的带动下,不仅种植技术更先进,还学会了线上营销,自家的农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让农民成为有奔头的职业,让乡村成为有吸引力的家园。”廖燕红用实际行动,为这句话写下了生动注脚。
从打造农文旅融合的产业园区,到践行覆盖民生、教育、科普、产业的公益事业,廖燕红用多年如一日的坚守,证明了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看得见的发展”,更需要“摸得着的温暖”。
来源:华兴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