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卫国,听说你们部队要对你进行'批评教育'?这是咋回事?"村支书老张一见我回村探亲就打听这事,我却只能无奈地叹口气,事情还得从我那个未能实现的新闻组调动说起……
【声明:为阅读方便,本文用第一人称写故事,情节虚构处理,切勿对号入座!原创文章,拒绝搬运抄袭!】
"卫国,听说你们部队要对你进行'批评教育'?这是咋回事?"村支书老张一见我回村探亲就打听这事,我却只能无奈地叹口气,事情还得从我那个未能实现的新闻组调动说起……
我叫张卫国,河北滹沱河畔的农家子弟。1978年春天,带着父老乡亲的期盼,我穿上了梦寐以求的橄榄绿军装,成了人民解放军第某师某团的一名光荣战士。那时候,能当上兵可是村里人眼中的"香饽饽",不知羡煞了多少年轻小伙。
刚到部队那会儿,啥都不会,连站军姿都打晃。班长王建国看我这个乡下小子笨手笨脚的,没少批评我。"张卫国,你动作磨叽得跟个老娘们儿似的!部队不是你家地头,想咋干就咋干!"每次训练,我都咬紧牙关坚持,晚上偷偷练到熄灯。战友们已经睡熟,我还在被窝里握拳练手劲,用脚尖抵着床头暗练下蹲。那阵子,脑袋里就一个念头:一定要争气,不能给家乡人丢脸!
我们三连是个工兵连,除了日常军事训练,还经常支援地方建设。夏天顶着火辣的太阳修筑堤坝,冬天踩着冻土开山挖石。记得那年冬天,天寒地冻的,我们在山上开石场,手冻得跟冰坨似的,一锤下去,石头没碎,手倒是疼得厉害。老兵刘大壮看我直哆嗦,递给我一块布:"包上,缓缓。"
当兵半年后,我慢慢适应了部队生活,还被评为了"训练标兵"。那时候,我除了完成任务外,还喜欢在笔记本上记录连队生活、战友故事。有时候,我会把这些文字整理成小稿子,投给团里的黑板报。没想到,我那拙劣的文字竟得到了团政治处的认可,几篇小稿子还被采用了。
1978年冬天的一个傍晚,我正在挥汗如雨地挖战壕,指导员李大勇找到我,神色间带着几分欣喜:"小张啊,有个好消息告诉你——营部新闻报道组想调你过去当通讯员,你小子运气不错啊!"
我手中的铁锹差点掉地上,心跳都快停了。要知道,那时候在部队里,能进新闻报道组可是天大的好事!不仅能学习写作,还可能在军报上发表文章,甚至有机会转为军队文职干部。在当时那个年代,这意味着彻底告别农村生活,成为"吃公家饭"的体面人。
"真的?指导员,这是真的吗?"我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
李指导员笑着点点头:"当然是真的。你小子不是一直想写东西吗?这下如愿以偿了。营政治处的陈主任看了你的几篇稿子,觉得你有写作天赋,想把你调过去培养。"
"我能去!我一定能胜任这个工作!"我几乎是喊出来的,周围的战友都投来羡慕的目光。
李指导员摆摆手:"别急,这事还得连队党支部讨论,特别是严连长那关不好过。你先别声张,等消息吧。"
那几天,我整个人都飘飘然的。干活时总忍不住憧憬未来:坐在办公室里写稿子,西装革履地去采访,名字印在报纸上……连做梦都是美的。吃饭时,战友田保国看我心不在焉的样子,用胳膊捅了我一下:"卫国,听说你要去营部了?以后可别忘了咱哥们啊!"
"啥营部不营部的,还没定呢。"我嘴上谦虚,心里却美滋滋的。
然而,好景不长。一周后,指导员面色凝重地把我叫到连部。一进门,我就看见严连长坐在那里抽烟,脸色不太好看。
"小张,这个调动的事,连队研究了。"李指导员斟酌着用词,"考虑到连队人手紧张,特别是你作为训练骨干,现在抽调的话会影响战备工作,所以……"
我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所以连队不同意,是吗?"
严连长把烟头掐灭,直截了当地说:"就是不同意!张卫国,你当兵才多久?底子都没打牢,就想着当文化人?军队是打仗的地方,不是文人墨客聚会的地方!"
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又酸又苦又辣。
"连长,我……"
"没啥好说的!"严连长打断我,"部队最需要的是作战人员,不是写写画画的。再说,你以为当了通讯员就能当官吗?别做梦了!都回去好好训练!"
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坐在营房后面的小土坡上,望着远处村庄的灯火,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都有。田保国找来,递给我一根烟:"咋了,这事没成?"
"嗯。"我深深吸了一口,烟呛得我直咳嗽,眼泪都出来了。
"别想不开。"田保国拍拍我的肩膀,"咱农村出来的娃,能穿上军装就不错了。想当年俺爷参加八路军,顶着敌人的炮火打游击,连顿饱饭都吃不上,哪像咱们现在,虽然训练苦点,可啥都不缺。再说,连队也有咱战友,在哪儿不是干?"
我明白田保国是在安慰我,但心里那道坎始终过不去。凭啥别人能去轻松地方,我就得留在连队吃苦受累?为啥好事轮不到我张卫国头上?那段日子,我干啥都提不起精神,训练也总是拖拖拉拉,被班长骂了好几回。
连长严正看出了我的情绪变化,有天晚上熄灯前把我叫到连部,严肃地说:"张卫国,有啥想法直说,闷在心里对谁都不好。"
鼓足了勇气,我把心里话说了出来:"连长,我就不明白,为啥不让我去新闻组?难道我不够格吗?"
严连长点上一根"大前门",烟雾缭绕中,他的眼神变得柔和了些:"小张啊,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委屈?告诉你实话吧,营部那个新闻组的位置,不只你一个人盯着呢。团里有干部子弟也想去,可我就是顶着压力没放人。你猜为啥?"
我摇摇头,一头雾水。
"因为我看得起你!"严连长突然提高了声音,"部队不是追求个人舒适的地方。你有写作能力不假,但现在连队更需要你这个训练标兵。再说,你当兵才多久?基础都没打牢,就想着往轻松地方跑,这啥思想?"他顿了顿,喝了口水,"还有啊,你真以为新闻组那么好混?整天写材料、熬夜赶稿,受气受罪。你在连队多踏实,哪怕是工兵连,照样能出人才!"
我低着头,不吭声,但心里的郁闷并没有散去。
严连长见我这样,语气软了下来:"小张,有句老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部队就是个大熔炉,把你锻炼好了,将来到哪儿都能立足。你想写东西,在连队照样能写。你那些投稿不是也发表了吗?干啥非得换个地方呢?"
回到宿舍,我翻来覆去睡不着。心里的那股不平之气,像团棉絮一样堵在那儿,难受得很。那段时间,我变得沉默寡言,训练中也总走神。有一次,差点被铁锹砸到脚,被班长狠狠训了一顿。
1979年初,部队传来消息:国家面临经济困难时期,军队要精简整编,大批战士要提前退伍。这个消息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我在部队发展的最后希望。我的服役期限本来还有大半年,现在看来,也要提前结束了。
果然,5月份部队公布了退伍名单,我赫然在列。那天,我郁闷地收拾行李,忽然想起了那个未能实现的新闻组调动。如果当初去了新闻组,也许现在就不会这么快退伍了吧?心里不禁有些悔意。
临走前,指导员李大勇找我谈心。他拍着我的肩膀问:"卫国,回去有啥打算?"
"能有啥打算?回老家种地呗。"我苦笑道,"回去当农民,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
李指导员递给我一支烟:"其实,营部那个新闻组的小李上个月也退伍了。听说他回地方后也没找到好工作,回老家当了民办教师。月工资才十几块钱,比你们生产队的工分值还低。你别以为那条路就一定好走。"
我愣住了,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
指导员继续说:"卫国,不管在哪里,关键是自己怎么想、怎么干。你文化底子不错,回去可以考虑参加高考,或者找个适合的工作。现在国家刚开始改革开放,机会多着呢!"
那晚,我在岗哨上值最后一班岗,望着远处的山峦和星空,想了很多。也许,没去成新闻组是件好事?谁又能说得准呢。
1979年6月初,我回到了河北老家大王庄。那时农村刚开始实行包产到户试点,村里一片忙碌景象。父亲看我穿着军装回来,激动得老泪纵横,二话不说拉着我去村里唯一的小酒馆摆了一桌酒席:"俺儿子当兵回来了,有出息了!"
酒桌上,乡亲们都敬我酒,羡慕地说当过兵的人就是不一样,见过世面。我笑笑,没说自己在部队的失落和无奈。在农村人眼里,能当兵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更何况平安归来。
回村后,我也没闲着,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看书学习。我有个习惯,把每天见闻和想法记在一个小本子上,就像在部队写简报那样。老支书李大海知道后,特意来找我:"卫国啊,听说你在部队当过新闻宣传员?乡里正缺个广播员,你要不要去?虽然工分低点,但总比天天下地强啊!"
我犹豫了。去乡里当广播员,虽然比种地强,但也不是长久之计。正在踌躇间,村广播里传来消息:国家恢复高考,特别鼓励农村和退伍军人参加。这个消息像一道闪电,照亮了我的前路。
"我要参加高考!"我向父母宣布这个决定时,母亲一脸担忧:"卫国啊,咱家条件不好,你都二十二了,还读啥书啊?找个工作,早点成家不好吗?"
父亲却出乎意料地支持我:"读!为啥不读?现在国家政策好了,有出息的路子多着呢!再说了,虽说我老张家穷,但供你读书的钱还是有的!"
就这样,我开始了备考生活。白天干完农活,晚上点着煤油灯学习。村里人都说我犯傻:"大小伙子了,不找对象,天天抱着书本啥意思?"
邻居王婶子隔三差五来我家唠嗑:"卫国他娘,你儿子真是书呆子!我看啊,干脆给他说个媳妇,踏踏实实过日子多好。我侄女在公社供销社上班,长得可俊了,要不让他俩见见?"
母亲被说动了心,整天念叨让我相亲。我只好答应见一面,敷衍了事。心里却盘算着:等考上大学,一切都不一样了。
备考那段日子真不好过。白天干完农活,浑身疲惫,晚上还得强打精神学习。更难的是,没有老师指导,全凭自己摸索。我找来过去的高考试题,一道一道地做,做错了就分析原因,再重做。村里没几个识字的,更别说能教我语文、数学了。好在部队那些年,我自学了不少文化知识,底子还算扎实。
农村的冬天格外难熬。没有暖气,只有一个小煤炉。我常常是裹着棉被,靠着煤油灯读书到深夜。记得有一次,太专注了,竟然把手上的冻疮挠破了,血染红了试卷,我都没察觉。母亲见了,心疼得直掉泪:"卫国啊,值不值啊?咱农村人,认命不就得了。"
"娘,我就是不认命才当的兵,现在也不能认命。"我固执地回答。
1980年5月,县里开始组织高考报名。我穿上了那件褪了色的军装,骑着自行车去县城报名。当我手持退伍证明站在报名点时,工作人员投来赞许的目光:"是个退伍兵啊,好样的!国家鼓励你们上大学。"
那一刻,我忽然感到一丝自豪。也许,当年没去成新闻组是件好事——如果去了,我可能就满足于那点成就,不会有现在的奋斗劲头了。
半个月后,我以县里第三名的成绩被省师范学院中文系录取了!当我拿着录取通知书回到村里时,全村轰动了。支书老李敲锣打鼓,在村里宣传:"我们大王庄的张卫国,退伍不久就考上了大学!真是咱们村的骄傲啊!"
临走上大学前,我特意翻出了那本在部队写的日记本,和连长给我的退伍鉴定书。鉴定书上写着:"张卫国同志在部队表现良好,工作认真负责,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看着这些文字,我突然明白了:如果当初去了新闻组,也许我就不会有现在这种拼命向上的劲头,不会有参加高考的勇气和决心。命运有时就是这么奇妙——看似是关上一扇门,实际却打开了一扇窗。
大学四年,我如饥似渴地学习。毕业时,我被分配到了市日报社当记者。讽刺的是,我最终还是成了一名新闻工作者,只不过绕了一大圈。在报社工作期间,我经常深入基层、农村一线采访,写了不少反映农民生活、改革开放成就的报道,还因此获得了省级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1985年,我因工作出色被提拔为报社副主编。一次下乡采访,我特意回到了老部队所在地。营区变了样,我几乎认不出来了。通过打听,我得知严连长已经调走,成了团里的教导员。在招待所吃饭时,我偶然遇到了当年的指导员李大勇,现在已是营政委了。
"张卫国?真的是你啊!"他一眼就认出了我,激动地握住我的手,"听说你在市里当记者,还当了副主编,可出息了!"
我们找了个小酒馆,边喝边聊起了往事。几杯酒下肚,话匣子也打开了。
"李指导员,说实话,当年连队不让我去新闻组,我心里憋屈了好长时间。"我半开玩笑地说。
李大勇笑了:"那时候你小子可是闷了好一阵子,训练都心不在焉的。我和连长还专门谈过你呢。"
"真的?那严连长当时是啥想法?就是铁了心不让我去呗?"我好奇地问。
李大勇的回答却让我大吃一惊:"你还不知道吧?当时营部来要人,严连长第一反应是同意的。他还跟我说,你小子有写作天赋,应该好好培养。"
"啊?那为啥最后不放我走?"我困惑不已。
李大勇喝了口酒,神秘地笑了:"因为营长找严连长谈了话。"
"营长?他说啥了?"
"营长觉得你在连队表现突出,如果直接去了新闻组,容易飘飘然,对你长远发展不利。他让严连长故意给你点挫折,锻炼你的意志。"李大勇看着我惊讶的表情,继续说道,"你退伍后,营长还特意问过你的情况呢。听说你考上大学了,他还说:'我当初没看错人!'"
这个意外的真相让我震惊不已。原来,当初那个看似不公平的决定,竟是营长和连长对我的良苦用心!
"还有啊,"李指导员压低声音,"你知道那个去新闻组的小李后来咋样了吗?"
我摇摇头。
"他退伍后当了民办教师,可没两年就不干了,嫌苦嫌累。现在在家种地,整天牢骚满腹,说当兵白当了,没学到啥本事。"李大勇感叹道,"相比之下,你这不懈奋斗的劲头,才是真正的军人本色啊!"
回到报社后,我写了一篇题为《命运的转折点》的文章,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文章发表后,收到了许多读者来信,他们中有不少人也有类似经历——当初的失落和挫折,反而成就了后来的成功。
1990年,我已经成为市报社的主编。一次开会时,遇到了省里来的宣传部长。闲聊中得知,他就是当年的营长张志刚!他已经记不清我了,但当我提起那段往事时,他笑着说:"我们军人就该有这种不服输的劲头。挫折是最好的老师,能把人的潜力逼出来。你看,当年那个决定是对的吧?"
我郑重地向他敬了个军礼:"谢谢您,营长。谢谢您当年的'不公平'!"
2008年,我退休了,开始写回忆录。回首往事,我最感念的就是那次没去成新闻组的经历。正是那次看似不幸的遭遇,让我明白了人生中的"不如意"有时恰恰是一种幸运。如果当初顺利进了新闻组,也许我就不会有退伍后拼命学习的动力,不会考上大学,不会有后来的事业。
人生就像一条河流,有时表面看起来是在倒退,实际上却是在蓄力,为了更好地向前奔涌。那些看似不幸的经历,往往在多年后回首时,会发现它们是命运馈赠的礼物。
每次有年轻人抱怨命运不公时,我都会讲起自己的故事:"别急着对命运下结论,也许多年后你会感谢今天的挫折。因为,正是那些我们当时看不惯、受不了的坎坷,成就了后来更加强大的自己。"
"营长,听说您当年是故意不让我去新闻组的?"多年后我终于有机会当面问张志刚这个问题。
老人笑了:"小张啊,部队不只是培养军事人才,更是培养有血性、有担当的中国人。我们那代人,经历过太多艰难困苦,深知一个道理——真正的成长,往往来自挫折和磨难。你当时那么年轻,如果顺风顺水地去了新闻组,也许就少了一份拼搏向上的锐气。"他抚摸着已经花白的头发,"看看你现在的成就,证明我当初的判断是对的!"
如今,我已是古稀之年,儿孙绕膝,生活安稳幸福。回望那段峥嵘岁月,我常想:人生路上的每一步,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当年那个在连队郁郁寡欢的年轻士兵,哪能想到,正是那次未能如愿的调动,成就了他后来的精彩人生呢?
命运总是公平的,它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必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重要的是,你要有发现那扇窗的眼光,和推开它的勇气。
来源:过往云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