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菍繁殖技术创新助力园林绿化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6 10:08 1

摘要:地菍( MelastomadodecandrumLour. )是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野牡丹属( MelastomaL. )的一种多年生匍匐状半灌木草本植物,也被称为铺地锦、山地菍、地茄等,主要生长在我国长江以南的酸性土壤地区,在道路旁的山

地菍繁殖技术创新助力园林绿化

基金项目: 江西省高速公路路域绿化现状调研评估及建设规程研究(项目编号:9131207051)。

胡远华等

地菍( MelastomadodecandrumLour. )是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野牡丹属( MelastomaL. )的一种多年生匍匐状半灌木草本植物,也被称为铺地锦、山地菍、地茄等,主要生长在我国长江以南的酸性土壤地区,在道路旁的山坡上及林下矮草丛中常见。地菍的植株较为矮小,一般不超过 10 cm,其叶片紧凑而贴近土壤,因此,不必经过任何修剪,可以形成良好的地面覆盖层。此外,其花期较长,没有明显的凋谢期或休眠期,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另外,其属于喜光植物,并且具有一定的耐阴性,可以长期生长在干燥的环境中,因此在移植后不必进行太多的后期养护管理。

1 地菍的生长习性及地理分布

1.1 生长习性

地菍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生长最适宜温度为 28~32 ℃,一般生长在腐殖质含量较多的酸性土壤中,在林下或林缘散射光照射下长势较强。生命力极强,多成片生长,是野外常见的群落,耐光照、耐阴湿、耐瘠薄、耐寒、耐干旱、耐热 。地菍的植被厚度、覆盖度和开花数量受不同光照强度的影响而存在差异。试验表明,一定的遮阴环境能提高地菍对光照和水分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其成坪密度和植被厚度;在花期提高光照,可以促进地菍开花和延长花期,生产中可以考虑在不同生长阶段,使用不同光照程度来促进地菍生长 。地菍在肥沃土壤的生长发育明显优于贫瘠土壤,研究表明,氮、磷、钾都能有效提高地菍分枝数、结果数、叶片数、开花量、叶面积及单株干物量等,其中,氮肥的效果最为显著,钾肥及磷肥次之,同时,氮磷钾配施可更有效地促进地菍生长发育,养分配施影响程度顺序为氮磷钾>氮钾>氮磷>磷钾 。此外,钙、镁、硼对地菍分枝数、结果数、叶片数、开花量、叶面积及单株干物量也有明显促进作用,钙和镁有利于地菍地上部茎叶生长,硼则有利于地菍开花结实及果实产量 。

1.2 地理分布

地菍多生于多碎石山地、土壤普遍贫瘠的低矮杂草丛中:枝叶密生、植株低矮、于向阳草坡大片成片分布。地菍具有相对较强的生命力和对杂草较强的竞争能力,可形成一个稳定优势种群,多生长在海拔 500~1 600 m的地区,在生长过程中可耐冬季严寒和较低温度。在山路和公路两侧,能看到地菍成片生长,其中,公路两侧以碎石为主,但地菍仍然郁郁葱葱,有些匍匐的枝条已扩散到土壤贫瘠、质地较硬的路面,说明其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和优良的植物生长势 。在主要由岩石组成的垂直边坡上,地菍通过匍匐枝条攀援着岩石生长,根系能够牢固地生长在边坡岩石缝中;一年蓬和芒箕以及牡荆等低矮草本或者灌木常与地菍伴生,但地菍的自然光照不受这些植物影响,相互之间形成错落有致的垂直空间结构,群落整体表现稳定。

2 地菍的繁殖技术研究

2.1 种子繁殖技术

当前地菍主要以野生植株为主,人工进行栽培繁育的研究较少报道,因为地菍的种子微小,自然发芽率较低,种子繁殖速度缓慢。漆萍等 通过播种地菍种子繁殖,并对比野外生长的植株,得出地菍种子的总发芽率约为 14.6%。因此,探究地菍的种子繁殖技术,对地菍的开发和利用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地菍种子种皮坚硬,闫景彩等 通过试验发现,新采收的种子自然发芽速度缓慢,吸胀困难,自然发芽率为13%。同时,由于种子种皮阻碍吸胀,地菍种子存在后熟现象。所以,可在处理种皮的基础上,使用赤霉素来提高地菍种子发芽率。具体为通过 75%硫酸浸渍地菍种子50 s,捞出后用清水洗净,再用 1 000 mg/L的赤霉素浸泡种子 36h,能使地菍种子在新收种时及次年 3 月和 5 月的发芽试验中,发芽率保持在 79%以上,同时测得单果种子数最少为 159 粒,最多为 318 粒,地菍种子产量为40.18g/m 2 。由此可知,地菍结实率较高,通过种子进行人工繁殖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2.2 扦插繁殖技术

扦插繁殖也是一种比较高效的地菍繁殖方法。研究发现,用红土扦插的地菍茎段成活率最高,为 44%,而砂土扦插的地菍茎段的成活率为 17.5%。同时,春季的扦插效果要好于秋冬季节,节间距大的地菍扦插茎段成活率要明显高于节间距小的地菍扦插茎段 。朱玲等 通过 8 000 mg/L的 IBA 处理地菍茎段,地菍插条生根率为 100%,平均生根数为 23.8 根,总根长为 237.1 mm。徐凯莉等 采用地菍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为插穗,蛭石为基质进行地菍扦插试验发现:500 mg/L NAA 处理 0.5min 和 100 mg/LIBA处理 30 min 能产生较好生根效果。孙开道等 发明了地菍扦插快繁法,用泥炭土︰珍珠岩按照重量比为 4~2︰0.5~1.0 配制育苗基质,再把育苗基质分置于立体绿化 PV230 营养杯中;育苗基质经高锰酸钾 800~1 000 倍液消毒;选择和获得野外生长旺盛、不发病的地菍枝条,剪成 20~25 cm长,保留完整叶片;将地菍枝条置于促根溶液内浸泡;在经过消毒的育苗基质上进行地菍枝条浸泡扦插;扦插结束后立即淋水;再把立体绿化 PV230 营养杯置于育苗床内利用自动喷淋系统间隔定时喷淋。此方法可显著提高地菍扦插繁殖成活率和缩短地菍育苗周期,为地菍的扦插繁殖育苗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

2.3 组织培养繁殖技术

地菍常规育种方法繁殖力有限,无法满足当前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然而,通过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繁殖育种,可克服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如季节和土地资源,具有快速繁殖、高繁殖系数以及繁殖后代整齐均匀等优势。目前,我国关于地菍组织培养繁殖技术的研究较少,且多数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研究结果相差甚远。

胡松梅等 利用秋水仙素来诱导地菍多倍体的产生,采用秋水仙素为诱变剂诱导地菍无菌试管苗丛芽多倍体的发生,并通过秋水仙素的浓度变化、处理方法及处理时间对地菍组培苗丛芽诱导作用的影响发现,混培使用0.1%秋水仙素对地菍试管苗丛芽进行 21 d 处理可取得最佳诱导作用。利用不定芽技术对变异株顶芽进行切割继代 5 次后,即可获得纯合四倍体地菍植株,染色体数 2n=56,四倍体地菍组培苗生根培养基的最佳培养条件为1/2 MS+NAA 0.5 mg/L+IBA 0.2 mg/L,生根率能达到100%。在该培养基上培养,10 d 后开始生根,约 15 d 长出 3~4 根白色无须根,长 1.5 cm,粗 0.15 cm,至 20 d 左右根数迅速增加 。曹智 在 MS+6- BA 1.5 mg/L+NAA1.0 mg/L配方固体培养基中,发现地菍不定芽诱导率为76.6%;继代增殖以 MS+6- BA0.25 mg/L+NAA1.0 mg/L较为理想,增殖系数为 8.8,生根培养基以 MS+6- BA0.25mg/L+NAA1.0mg/L为宜。

3 地菍的园林应用

地菍植株较低,高在 10 cm左右,叶片茂密贴地,覆盖效果良好,花叶果常年呈多变色彩,可多年开花结果,观赏价值较高,全年不枯,为极优良地被植物。在国内,地菍多产于热带或亚热带,人工栽培繁育较少,在园林绿化方面的职能与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本研究对地菍的一些园林应用形式进行探讨。

3.1 花坛或花坛镶边材料

花坛应选择花期长和观赏性强、抗性强、高矮适中的植物进行种植,同时根据当地的气候及土壤条件来选择,宜在乡土植物中进行筛选。地菍作为一种小灌木,高10 cm 左右,环境适应力强,适于长江以南地区露地栽培,是优良的乡土植物。其具有美观的株型和花型,颜色鲜艳、花期长,适用于花坛的布置形成园林景观,其植株低矮,能够适应半阴环境并保持常绿,还可以作为花坛的镶边植物,美化花坛以及增强花卉观赏效果。

3.2 观花地被

地被植物开发利用的新趋势之一,是从单纯覆盖住地面逐步向能独立成景、观赏性高的观花地被方向发展。当前我国园林景观中,经常使用从国外引进的多年生宿根花卉作为观赏地被植物,但这些花卉面临着生长适应性不佳和使用成本过高等一系列问题。在分析其应用现状与不足后,提出了通过挖掘利用野生观赏灌木或地被植物来进行园林绿化建设的新思路。对于挖掘和利用我国的野生植物资源,以及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园林景观,地菍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实用价值。地菍植物茎秆匍匐生长,株型较低,茎秆和叶片紧实,对林下荫湿生长环境有特殊适应性,生长迅速,花期较长,同时,花色与花型美观,其具有较强的耐践踏性,遍植观赏效果良好,可以直接利用地菍作地被植物应用于园林中,也可以与低矮草坪搭配使用,形成缀花草坪,利用地菍的常绿性特点,来弥补冬春季暖季型草坪在冬季景观单调的缺陷,在夏秋季通过红花点缀形成的景观斑块,为园林环境增添繁花似锦的景观。

3.3 室内盆栽

地菍植株低矮紧凑,能够适应阴暗环境,其叶片呈现绿色、粉红色或紫红色等,这些颜色可能在同一时刻显现,有时甚至出现在单一的叶片上;如果将其种植在盆中,由于其蔓性强,可覆盖整个盆,同时形成一个类似吊兰的垂挂景色。当地菍开始开花并结果时,整个盆栽都会展现出紫红色的花朵;结果后果实从幼果到成熟会依次呈现出绿-红-紫-黑的颜色变化,与碧绿的树叶相衬,别有一番情趣,所以它是室内花卉装饰的好材料,可选择一些较低的植被遮盖在盆景的表面,和相对较高的盆景树木产生强烈反差,别具野趣。

3.4 屋顶绿化

随着城市用地的日益紧缺和城市绿地的发展受到限制,在倡导绿色生态型城市和强调崇尚和回归自然理念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中,屋顶绿化已成为备受关注和广泛应用的一种绿化方式。由于屋顶植被是在建筑物或构筑物上种植的绿色植物,与地面植被不同,它首先要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同时需要满足一定的气候条件才能保证植物正常生长。地菍拥有迅速的生长速度、广泛的适应能力,对贫瘠土壤、干旱以及粗放管理方式的耐受性强,此外,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满足了屋顶绿化植物的标准要求 。经过精心的引种、驯化和筛选,得到的地菍植株有潜力成为屋顶绿化的优质地被植物,不仅可以创造出美观的景观,还可以覆盖暴露在地面的土壤,从而实现降温和美化屋顶的效果。

3.5 边坡绿化

在地势崎岖的山坡和石崖上,地菍能够自然生长,展现出耐受干旱和贫瘠的独特特性,成为边坡绿化的珍贵先锋种植材料,也适合布置在林缘、路缘和花境,还可以搭配岩石园等景观。由于其适应性强,根系发达,可用作护坡植物或水土保持植物,并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在现代城市建设和道路边坡绿化领域,地菍的运用可以彰显乡土文化和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

3.6 居住区的应用

地菍是一种野生的草本植物,一般生长于低矮的野草丛中,可成片生长,但通常土质比较瘠薄,植物低矮,枝叶密集,可大面积成片生长,有地菍生长的区域内极少有野草,其果可食用,能够应用于居住区内。

3.7 铅污染土壤修复

将地菍栽植于含有污染物铅的土壤中,利用地菍根系对铅的吸收,并传递富集到地上部各器官,待植物长到地上部生物量达到最大值后,再把地上部各器官移出污染土壤,以达到去除土壤中铅污染物的效果。试验表明,在不同铅浓度梯度上,地菍对铅吸收量均随着土壤铅浓度增加而增加。当土壤铅浓度增加至 5 000 mg/kg时,地菍地上部铅含量已基本满足铅超积累植物所需临界含量标准 1 000 mg/kg的铅超积累植物的特征,故可应用地菍栽培于铅污染土壤的修复 。

4 结语

作为一种地带性乡土地被植物,地菍在园林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具有很高的研究及推广应用价值。培育和驯化野生地菍,使其成为优质的景观地被植物,对于提高公园的景观品质和维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现今,种植地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其对阴暗和潮湿的耐受性差、抗寒能力弱、自播率不高、缺乏自然竞争力等。因此,在园林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模拟自然生态群落营造花境效果,在立地条件差和管理粗放的园林绿地则不适合应用地菍。为此,应通过对地菍品种特性研究与育种实践,探索提高其观赏性状的途径。如尝试用化学诱变剂(秋水仙素等)进行处理来促进地菍染色体的倍增,有可能培育出适合于盆栽、株型挺拔端庄以及生长健壮的地菍多倍体优势新品种,从而解决影响野生地菍盆栽质量的蔓生性和纤弱性问题,使地菍盆栽应用推广变为可能。多倍体筛选及人工诱变必将是地菍园艺新品系选育的主攻方向,并使其在园林中的适用范围取得突破性进展。

来源:青钱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