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徽因的历史影像历经时光淬炼,在数字化时代以新的形态重现世人眼前。精心雕琢的一组上色老照片,犹如时光的钥匙,悄然开启了通往林徽因往昔岁月的大门 。每一张照片,都被赋予了鲜活色彩,褪去了黑白影像的单调与沉闷,让林徽因的身影仿若从历史深处翩然走来,栩栩如生地呈现在
林徽因的历史影像历经时光淬炼,在数字化时代以新的形态重现世人眼前。精心雕琢的一组上色老照片,犹如时光的钥匙,悄然开启了通往林徽因往昔岁月的大门 。每一张照片,都被赋予了鲜活色彩,褪去了黑白影像的单调与沉闷,让林徽因的身影仿若从历史深处翩然走来,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
1938年初,历经辗转流离,林徽因带着年幼的梁从诫,来到了龙头村。彼时,抗日烽火正烈,局势动荡不安,可生活仍需继续。林徽因看中了这里一处宁静的土地,打算在此搭建安身之所。土地是从当地农民或地主手中租来的,她心里清楚,在这风云变幻的时局下,一家人恐怕难以长久定居于此。于是,她坦诚地与当地人达成协议:在此居住几年,待抗战形势明朗,这房子便归还给对方。
为了盖起这幢承载着一家人希望的房子,林徽因几乎倾尽所有。家中多年积攒的积蓄如细流般汇入建房开销,甚至连太婆传下来的珍贵首饰,也被她忍痛拿出,变卖后用于购置建房材料。在那段日子里,每一分钱都饱含着对安稳生活的期许。
建房期间,林徽因格外用心。她特意叮嘱梁从诫和梁再冰,要常到工地上去,亲眼见证房子的诞生过程。她希望孩子们能看到,一根根立柱如何稳稳扎根大地,承载起房屋的重量;粗壮的横梁怎样被精准架起,构建起房屋的框架,进而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技艺的精妙之处,感受一砖一瓦背后蕴含的智慧与力量。在林徽因看来,这不仅是建造一所房子,更是为孩子打开一扇认知传统文化的窗户 。
1940年,抗战的硝烟仍在中华大地弥漫,昆明西郊棕皮营村的自建农舍前,林徽因(左)与女儿梁再冰(右)留下了这帧珍贵影像。
她们身后的自建农舍,是林徽因与家人在战乱中努力营造的一方栖身之所。农舍为土木结构,外墙由土坯砖垒砌而成,历经风吹日晒,墙面已有些斑驳。屋顶覆盖着茅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1940年,昆明西郊棕皮营村自建农舍的起居室里,梁再冰(左)与梁从诫(右)坐在红砂岩壁炉前的木椅上。
梁再冰时年的她不过十岁上下,身形清瘦却透着股灵动劲儿。衣角虽有些许磨损,却被打理得整整齐齐。此刻,她正专注地盯着摊放在木桌上的一本书。屋内光线不算明亮,主要从糊着窗户透进来的微弱日光,在这朦胧光影里,她的面容显得格外宁静,眼神中满是沉浸于书中世界的专注。
右边椅子上,弟弟梁从诫安静地坐着,他年纪尚小,他的身子稍稍转向姐姐,目光紧紧追随着梁再冰,小脑袋微微歪着,似乎在好奇姐姐究竟从那本书里看到了什么有趣的东西,又像是在等待姐姐能分些注意力给自己,分享书中的奇妙故事 。
1937年,正值盛夏,炽热的日光毫无保留地倾洒在三晋大地,林徽因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奔赴山西榆次,投身于永寿寺雨花宫的调查工作。
彼时,永寿寺雨花宫历经风雨洗礼,虽略显沧桑,却难掩其独特的古朴韵味与深厚的历史底蕴。寺内的雨花宫宛如一位遗世独立的隐者,周身散发着神秘气息,亟待林徽因等人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林徽因身着一袭白色上衣,简约大方,恰到好处地衬托出她的温婉气质。下身搭配一条黑色布裤,脚蹬一双轻便布鞋,齐耳短发在微风中轻轻拂动,她身姿挺拔地站立在雨花宫前,眼神坚定而专注,透露出对古建筑研究的执着与热爱。
1920年,暮春的微风轻拂,林徽因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憧憬与期待,踏上了那艘即将横跨重洋的Paul Lecat轮。彼时的她,年仅十六岁,却已展现出超越年龄的优雅与聪慧,眼神中闪烁着灵动的光芒,周身散发着青春的朝气与对知识的渴望。
Paul Lecat轮在浩渺无垠的海面上缓缓前行,激起层层洁白的浪花。船上,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旅客们,各自怀着独特的故事与目的。在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林徽因结识了Hekking女士。Hekking女士面容和蔼,举手投足间透着一种岁月沉淀下来的从容与温婉。
就在这一刻,摄影师按下了快门,将林徽因与Hekking女士的身影永远定格。照片中的她们,脸上洋溢着真挚的笑容,眼神中流露出相遇相知的欣喜。这张合影,不仅是林徽因赴欧途中的一个小小纪念,更成为了她青春岁月里一段难忘邂逅的珍贵见证 。
1934年8月,盛夏的炽热尚未完全褪去,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以及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们,一同踏入了汾阳小相村灵岩寺。
寺内,一尊高大的铁佛静静伫立,历经时光流转,始终凝视着世间的变迁。铁佛面庞线条刚劲又不失柔和,双目低垂,散发着慈悲与庄严的神韵。林徽因被铁佛深深吸引。她身着一袭素色的棉质旗袍,简洁而优雅,恰到好处地勾勒出她的温婉气质,外搭一件看上去应该是梁思成的西服外套,更添几分知性。齐耳短发清爽利落,随着她的走动微微摆动,一双明亮的眼睛里闪烁着探究的光芒。
林徽因仰起头,目光与低垂的佛眼交汇。那一刻,时间仿若凝固,周围的一切喧嚣都渐渐远去,只剩下她与铁佛的无声对话。梁思成,这位与林徽因携手同行、相濡以沫的伴侣,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充满诗意的瞬间。他迅速拿起手中的相机,随着“咔嚓”一声轻响,镜头精准地定格了林徽因与铁佛对望的这一刻,成就了这张堪称经典的老照片。
于葵说,当时林徽因说要与大佛讲讲话,然后有了这张照片。拍摄后,同行的人问,大佛和她讲了什么,她说,“这是秘密”。或许在那短暂却意义非凡的对视时光里,大佛向林徽因倾诉了灵岩寺几百年来的兴衰荣辱,讲述着朝代更迭间,寺内香烟缭绕的盛景,以及战火纷飞时的艰难岁月。而这个秘密,随着时光的流逝,被永远封存在了那张照片之中,成为了林徽因考察旅程中一段充满诗意与神秘色彩的小插曲。
1937年,林徽因前往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考察,当踏入佛光寺东大殿的那一刻,林徽因仿若置身于一座艺术的殿堂,佛光寺东大殿作为唐代木构建筑典范,殿内 35 尊唐代彩塑保存完好。
眼前的一切令她心潮澎湃,林徽因的神态又带着虔诚的瞻仰之意。她静静地站在大殿中央,抬头望向那一座座高大庄严的唐代塑像。这些塑像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神圣而庄重的气息。林徽因的目光在它们身上一一扫过,仿佛在与历史对话,在感受着唐代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深邃内涵。
1937年炎夏,晋北五台山的山林蓊郁幽深,蝉鸣在密叶间此起彼伏。林徽因与梁思成所率的中国营造学社考察队,一路披荆斩棘,终于寻得隐匿其间的佛光寺。这座古刹宛如被岁月尘封的明珠,在千年时光里默默守望,周身散发着古朴而神秘的气息。
此时,林徽因身着一袭素色布衫,下身搭配一条深蓝色粗布裤,脚蹬一双轻便却已沾染尘土的布鞋,齐耳短发在微风中轻轻拂动。她目光坚毅且满含热忱,此刻正站在一架略显斑驳的简易木梯之前。
靠近经幢时,眼神瞬间变得锐利而专注。她迅速从工具包中取出比例尺,紧紧握住,开始仔细地比对经幢上每一处线条、每一块纹饰的尺寸,目光如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林徽因仿若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全身心沉浸在对经幢的测绘工作中。在她眼中,眼前的经幢绝非仅仅是一座冰冷的古代石刻,而是一部蕴含着无数历史文化密码的珍贵典籍,亟待她去解读。
1933年9月,秋意已在塞北悄然弥漫,林徽因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长途跋涉,终至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彼时,云冈石窟在岁月的侵蚀与往昔动荡中,虽略显沧桑,却依旧气势恢宏,静静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 。
林徽因身着素色衬衫长裤,她利落的短发在微风中轻轻拂动,此刻,她正坐在云冈石窟起始之处,身后是石窟那历经岁月雕琢、带着古朴质感的石门,门壁上精美的浮雕在日光下若隐若现,繁复的花纹与佛像庄重的面容,彰显着昔日工匠的非凡技艺与虔诚之心 。
这一组上色老照片,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现了林徽因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独特魅力,成为后人了解她不凡一生的珍贵视觉资料 。
来源:历史小破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