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禁酒令”下,白酒企业如何有效应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2 08:52 1

摘要:对于那些中低端白酒品牌(目标客户是普通消费者的酒企)来讲,原本走的就是市场化路线,并没有走政务消费,因此影响较小。但由此带来的间接影响,比如中低端市场会更加内卷,这又是过不了多久就会感受到的新挑战。

深化市场转型与创新营销模式,才是良性发展之道。

新“禁酒令”下,中高端白酒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如何弥补政务消费的缺口,寻找增量的途径,实现销售的再平衡?这是很多涉及政务消费的酒企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何看待新“禁酒令”

新“禁酒令”,并不是对所有酒企都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对于那些中低端白酒品牌(目标客户是普通消费者的酒企)来讲,原本走的就是市场化路线,并没有走政务消费,因此影响较小。但由此带来的间接影响,比如中低端市场会更加内卷,这又是过不了多久就会感受到的新挑战。

真正影响较大的是白酒的头部品牌,比如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国窖1573)、洋河(梦之蓝)等。

其实,党政机关的“禁酒令”并不是首次。除了早年地方政府推出的“禁酒令”外,党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在各项接待工作中“不安排宴请,不喝酒,不上高档菜肴”。这对于当时的高端酒品牌来讲,无异于当头棒喝。结合我当年培训的部分高端酒企来看,销量大幅度下滑,这也促使高端酒企进行转型——从找“市长”到找“市场”,两条腿走路,尽可能摆脱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

但今天不同了,很多酒企早就对白酒传统市场进行了重新定位与渠道深耕,甚至进一步下沉了市场。比如,近几年,针对中高端市场,茅台专门组建了茅台酱香酒公司,集中经营1935、贵州大曲、新迎宾酒以及王子酒等。通过在全国布局“茅台酱香,万家共享”体验店(馆),市场运作进行了下移。就连飞天茅台,也推出了 50mL、100mL、125mL、200mL、375mL等小规格产品,以规格调价格,让高端茅台酒也能够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大众消费者的选择之一。同时,茅台也满足了客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不同需求,这其实就是企业走亲民路线的有力举措。

辩证地看待新“禁酒令”,有助于企业重新认识白酒市场。市场需求依然存在,关键是如何找到更好的切入口。更何况,《人民日报》也发文表示:“过紧日子不等于削减干部正当的薪金待遇。”市场体量依旧摆在那里,只不过需要从“官用”变为“民用”,从公款变成个人购买,如此,便在合理、合规之中。

地方性或全国性的“禁酒令”给整个白酒行业的启示是:无论多么高端的产品,都必须走市场化、大众化路线。随着经济增长态势以及白酒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用政府紧日子,换取百姓好日子”等政策调控,以前依托政务消费做业绩的酒企,必须警醒了。只有深化市场转型与创新营销模式,减少对于政务渠道的依赖,才是良性发展的万全之策。

新“禁酒令”下,不要悲观和彷徨,转变思路,前路皆坦途。

新“禁酒令”下的理念重构

白酒企业要在适应政策引领的基础上,转变思路,做出实质性改变。对此,我认为“一回二抓三转”是必要的。

“一回”

即回归白酒属性。白酒的属性是什么?一方面,是它的物理或感官属性,满足客户的口腹之欲。另一方面,则是它的情绪功能,有一定的社交价值。

回归白酒属性,就是要尽量减少金融属性、投资属性,这两种属性很容易助长白酒价格与价值的偏离,增加白酒产品价格泡沫的可能性,并有可能偏离普通大众消费,从此不再亲民。

“二抓”

即抓品质。虽然我们说品牌的前提是品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白酒行业,依然有重外在轻品质等价格与价值不符的现象,比如过度包装、低质中价、中质高价等。要面对全体消费群体,企业就需要审视自己的产品,能否满足市场需求。纯粮酒的品质,需要真材实料,需要按照酿酒流程,一丝不苟。以茅台酒为首的酱香型酒之所以在全国大流行,就是因为这些头部品牌恪守“12987”(一年生产周期、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酿造工艺,做好各个环节。

此外,需求具有层递性,需求分年龄、分地区、分人群、分档次、分场景。企业应该依据品牌定位,以品质为基,细分市场,真正以顾客为中心,研发出符合消费者内外在需求的产品。

“三转”

即转方向。在政务消费日趋收紧的情形下,如果企业未看清发展趋势,适时调整营销组合策略,转向大众消费,不仅会错失转型机会,市场份额也将日益萎缩。

5年前,某省会城市有2家名酒经销商,其中1家专业运作白酒市场,多品牌经营,主要依靠传统分销、专卖、零售,包括团购大客户,做得风生水起,年营业额十几亿元;另1家单品牌运营,主要运作政务渠道,辅以商务渠道。当时,我建议他们打造强有力的营销团队,拓展全渠道市场,虽然政务渠道可以锦上添花,但大众市场才是基本盘。如今,第一家经销商虽然也受到了经济形势及政策的影响,但依托强大的市场根基与大众消费,成为某头部白酒品牌的优秀经销商,多次受到企业的嘉奖。第二家经销商则由于政务渠道用酒量收紧,商务渠道又缺乏整体构建,流通市场没有及时铺展,销量逐年下滑。最后,经销权限与销售区域被企业限制,这家曾经辉煌的名酒经销商,面临尴尬困境。

随着崇德尚廉的持续深入,主做政务渠道的酒企要放弃幻想,顺应形势,融入市场,探索常规市场的增量之道。这既是必行之路,也是必由之路。

如何有效应对新“禁酒令”的影响

凡事皆有两面性。所谓一正一反,一高一低,一多一少,辩证统一。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通常就有酒。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白酒最终的出路,一定是在民间。政务消费收缩,民间机会来临。对于中高端白酒品牌(包括一些较为偏重政商渠道的地方酒企)来说,就需要调整赛道,找到一些新的增长点,或聚焦渠道与人群,开辟“第二战场”。

锁定大众酒友

如果酒企是中低端品牌,在新“禁酒令”下,建议转向大众酒友群体。 CMMS(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数据库定义,将消费者饮用500元/瓶(500mL)以下白酒的消费者,称为大众酒友。他们是白酒大众消费主流人群,注重性价比,年龄在40岁以上,月收入4000—7000元,大都是民营企业员工,通常会在聚餐、聚会时饮酒。他们每月的饮酒支出在300元左右,既喝流行的酱香酒,也喜欢喝地方香型的地产酒等。酒企不妨重新定义自己的产品,与他们有机结合,成为他们饮酒乐趣的一部分。

在某种程度上,一些“口粮酒”之所以在市场上活得滋润,也跟它们紧贴普通大众消费者有关。比如,红星大二绿瓶、汾酒黄盖玻汾、古井贡第六代浓香、珍酒佳品经典等,它们抓住了白酒消费群体中的“基客”,也便有了在市场上“挥斥方遒”的底气,有了更多向上纵横捭阖的强大力量。

瞄准中坚酒客

对于饮用500元/瓶(500mL)以上白酒的消费者,可以称其为中坚酒客,他们是高端、次高端白酒的主力消费群体。这类群体的基本画像是:30岁以上已婚的男性中高收入群体。具体来看,年龄在25—45岁,年收入大多在8万—25万元,大多是男性,拥有本科以上学历,是整个社会的中流砥柱阶层。中坚酒客主要行业分布在制造业、互联网、金融业、建筑业、交通物流业、专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等。中坚酒客主要职位分布于企业中高层管理、专业技术人员、企业一般职工、个体户、党政事业单位干部、自由职业、企业主、医生教师等。近几年,他们一些人的收入虽然也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但依然是中高端白酒消费的主力军,是中高端酒企应重点抓取的对象。

45岁以上的酒客,虽然也是庞大的消费力量,但他们很多开始“喝不动”了,或者“少喝酒,喝好酒”,逐渐退居喝酒二线。

近年来,山西汾酒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得益于其产品结构优化,推出的青花系列年销售额突破百亿元大关。此系列中的青花20,价格在四五百元/瓶(500mL),相对于行业高端,价格较为适中,加上企业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以及面向全国市场拓展,由此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

聚焦特殊渠道

喜庆场合喝酒,是中国礼仪文化与仪式感的体现。无论是结婚、生孩子、生日宴、升学宴、乔迁宴还是各种庆典等,都是“无酒不成席”,并且会尽可能地喝好酒,以显示身份和面子。这些都是受新“禁酒令”影响下的中高端酒品牌所应重点关注的渠道或消费群体。酒企应该通过组建专业团队,广泛收集以上客户信息,以品鉴会、买送、酒厂游学、社交营销、联合营销以及 KOL(关键意见领袖)、KOC(关键意见消费者)带动等方式,主动推介,寻找增量破局的路径与方法。

在白酒市场不断细化的当下,一些酒企主动联合婚庆公司,以买酒免费用婚车、送婚礼主持服务等促销形式,拉动中高端产品的团购消费,影响潜在客户,这就是一种另辟蹊径的有益尝试。

提高服务定制化

创造差异化,不断创新,是酒企营销的重中之重。在产品品质难以区分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从品牌、规格、包装、功能、地标等方面寻找新、奇、异。当然,也可以更进一步,在服务上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前不久,我到豫北一家企业走访。晚上招待时,企业用的是某酒企为其量身打造的联合定制产品——既有酒企商标,又有企业元素。我一方面感慨“中原接待必有酒”的深厚文化,另一方面也钦佩酒企服务客户如此周到与贴心。

从政务到商务,再到大众市场,这是中高端酒企绕开新“禁酒令”必须走的一条路。

新营销,开启新增量

中国白酒市场的潜力巨大,可以结合新技术、新设备、新思想、新消费人群,开启新营销。

与消费者深度融合,共创、共享品牌与产品,最后达到共赢,是李渡酒用自己场景化、数字化的新营销,在白酒市场高度内卷的背景下,走出的一条销量增长、逆势飞扬的新路子。

这家酒企营销最大的特点,便是在数字化加持之下,以用户为中心,坚信“用户不会失灵”(李渡酒业董事长汤向阳语),让产品快消品化、营销在线化。

李渡酒业的文旅项目做得非常成功,通过邀请客户亲身体验元明清古窖池遗址,以及让客户亲眼看到粮食酿酒的过程,让客户有了沉浸式的体验。企业还让客户参与进来,学酒知识,听酒故事,做自己喜欢的酒——让客户用最简单的包装,根据李渡提供的配方,将不同度数的酒进行勾调,调好后贴上自己的标签,这便成了自己调制的独一无二的酒,参与感、仪式感、成就感满满。客户甚至还可以在现场吃到酒糟冰棒、酒糟蛋等周边产品,感受纯粮酿酒的魅力。

企业还举办酒王争霸赛,在体验者面前摆放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特香型以及李渡高粱1955五杯酒,通过盲测打分,让体验者品评李渡“一口四香”的独特体验。

有媒体披露,早在2018年,李渡就开启数字化营销,通过一物一码、线上体验店和电商平台,尤其是私域流量的运用,积极与消费者深入互动。李渡上线云店后,通过后台分销功能、拼团功能、新人礼包等,吸引不同消费群体,互为体验,增添趣味。线上的精准营销,线下的沉浸式互动体验,让酒企与客户实现互通、共融。几年来,已经有超过100万名高端消费者参与了李渡的体验营销,成功实现了其“四有”(有文化、有好酒、有体验、有方法)策略,充分满足现代消费者对“小而美”的追求,让光瓶酒成为白酒圈里的高光酒,成为白酒市场里跃出的一匹黑马。

有行业人士评价:“茅台拔高了白酒行业的高度,江小白拓宽了白酒行业的广度,而李渡则挖掘了白酒行业的深度。”对于李渡酒,给予了溢美之词。

对走大众化路线的酒企来说,运用新营销完全可以打开一片新天地。关键是要用心研究消费者,不断尝试,不断开拓新领域。对想打开新局面的酒企来说,销量增长从来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大胆尝试,走别人未曾走过的路。

走出海路线,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在东南亚旅游时,看到一些商店、饭店里有很多中国酒。海外市场有很多华人华侨,一些酒企早年就布局海外,引领消费,向着全球化市场迈进。这些酒企,很有远见。

面对新“禁酒令”,资深白酒职业经理人谢春光建议,中高端白酒企业可以学习快消品的运营,即管控渠道,掌控终端。快消品因为竞争激烈,各种创意层出不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总之,面对不利的市场因素,中高端酒企大可不必沮丧,要振作起来,认真而精准地洞察人性、引导需求、挖掘市场、研究文化,白酒市场未来可期。(作者:崔自三,著名营销实战培训专家,经销商战略发展研究专家)

责任编辑:杨晓 | 责任校对:赵艳丽 | 审核:张旭 | 美编:丁然

来源:销售与市场杂志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