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东北亚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经屹立着一个强悍的王国,它就是高句丽。
700多年间,这个王国凭啥能在夹缝中生存?它硬是熬过了东汉的强盛,扛过了魏晋的混乱,甚至把隋朝百万大军都打得落花流水。
这么牛的一个国家,最后竟被一个70多岁的老将军给灭了?
草根逆袭
公元前37年,一个叫朱蒙的小伙子正在东北亚的土地上四处游荡。
这哥们可不是普通人,传说他是“天神之子”,从小就有一身好本领。
当时这片地区正处于汉朝的势力范围边缘,各种小部落争霸混战,朱蒙看准了时机,在纥升骨城(今天的吉林桦甸一带)建立了高句丽。
朱蒙建国初期可没少受苦,周围的强敌环伺,汉朝的压力也不小。但他脑子活络,深知小国立足之道就是要懂得审时度势。
他一方面积极发展生产,让老百姓能吃饱肚子;另一方面巧妙地平衡与汉朝的关系,时而称臣纳贡,时而趁汉朝内乱时扩张地盘。
公元3年,高句丽已经初具规模,朱蒙决定将都城从纥升骨城迁到国内城(今天的吉林集安),这一步棋走得相当精明。
国内城三面环山,易守难攻,还有浑江流经城下,水源充足,便于发展农业和贸易。从此,高句丽有了一个稳定的大本营,开始在东北亚崭露头角。
朱蒙死后,他的子孙继续拓展疆土。特别是在东汉中后期,汉朝陷入内乱,各地军阀混战,无暇东顾。
高句丽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迅速向南扩张,占领了朝鲜半岛北部大片土地,还不断对汉朝边境发动袭击,搞得汉朝边民苦不堪言。
这段时期的高句丽人可狡猾了,打不过就跑,能打就上,灵活得很。
他们熟悉山地作战,经常引诱汉军进入复杂地形,然后突然发动伏击。
汉军每次大举进攻,都会因补给线过长而被迫撤退,高句丽就趁机从背后咬一口。就这样,高句丽在夹缝中生存下来,还越来越强大。
搬家平壤,一跃成为半岛老大
到了公元4世纪初,高句丽已经成为东北亚不容小觑的力量。
尤其是在公元313年,高句丽王乐浪把汉朝在朝鲜半岛设立的郡县全部赶走,彻底摆脱了汉朝的控制。这一仗打得漂亮,高句丽人扬眉吐气,士气大振。
但真正让高句丽成为地区霸主的关键一步是公元427年的迁都。
当时的高句丽王长寿王决定将首都从国内城迁到平壤城(今天的朝鲜平壤)。这个决定可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
平壤位于大同江畔,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发展农业和城市建设。
更重要的是,迁都平壤标志着高句丽的重心从山地转向平原,从东北转向朝鲜半岛,这为日后统一半岛奠定了基础。
迁都后的高句丽像打了鸡血一样发展迅速。长寿王在位65年,堪称高句丽的"盛世之主"。
他大力发展经济,兴修水利,改革税制,使高句丽国力空前强大。在军事上,他南征北战,击败新罗和百济,迫使它们俯首称臣,几乎统一了朝鲜半岛。
这时的高句丽疆域辽阔,北至松花江流域,南至汉江以南,西至辽河平原,东至日本海沿岸,堪称东北亚第一强国。
高句丽人骄傲地昂着头,自称"天下无敌"。他们的铠甲精良,骑兵勇猛,攻城器械先进,就连中原王朝也对他们忌惮三分。
高句丽的文化也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他们有自己的文字、历法和宗教信仰,壁画艺术更是独树一帜。
连续打脸隋炀帝
公元581年,隋朝统一中国,结束了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杨坚是个有野心的主,他早就对高句丽虎视眈眈。
但考虑到国内刚统一不久,需要休养生息,所以只是派使者去高句丽示威,并没有发动战争。
真正的麻烦来自隋炀帝杨广。这位皇帝野心勃勃,不仅修建了大运河,还三次出兵征讨高句丽,结果每次都碰得头破血流,狼狈而归。
公元612年,隋炀帝亲自率领号称百万的大军攻打高句丽。
当时高句丽国王高湛派出名将乙支文德前去迎战。乙支文德这人可有意思了,长得不高,说话也慢条斯理,但脑子特别灵光。
面对来势汹汹的隋军,乙支文德并不慌张。他先是派人向隋炀帝表示愿意投降,让隋军放松警惕。
然后他采取了著名的"弃城固守"策略,主动放弃一些小城市,集中兵力守卫重要关隘和大城市。
隋军被引诱深入高句丽境内,补给线越拉越长。乙支文德则率军在险要地段设下埋伏,趁隋军疲惫之际突然发动袭击。
最惨烈的一战是在鸭绿江畔的萨水之战,隋军损失惨重,尸体堆积如山,据说血水把河都染红了。
隋炀帝气得吐血,但又无可奈何,只能下令撤军。然而不甘心的他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又发动了两次进攻,结果依然功亏一篑。
三次征讨高句丽,耗费了隋朝大量人力物力,国内民怨沸腾,最终导致隋朝迅速灭亡。
乙支文德因此成为高句丽民族英雄,他的智慧和勇气被后人传颂。
高句丽人更加自信,认为自己能够打败任何强敌。但他们没想到,真正的危机还在后面。
李勣老当益壮终结高句丽
隋朝灭亡后,唐朝迅速崛起。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继承了隋炀帝征伐高句丽的遗志,但比隋炀帝更有耐心和谋略。
公元645年,唐太宗亲自率军征讨高句丽。
这次战争打得异常激烈,唐军攻克了多座城池,但在围攻安市城时遭遇顽强抵抗,李世民本人还被流矢射中面部。
最终,由于高句丽死守不出,加上天气转冷,唐军被迫撤退。
虽然这次战争没能灭掉高句丽,但给高句丽造成了严重损失,也让唐朝找到了高句丽的弱点。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唐朝一直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公元668年,此时的高句丽内部已经出现严重分裂,国王高藏昏庸无能,朝中大臣相互倾轧。唐高宗派出了一位特殊的将领——75岁高龄的李勣。
李勣是个传奇人物,从隋末起兵,到唐朝建立,再到平定各路叛乱,他经历了无数大场面。虽然年事已高,但头脑依然清醒,经验更是丰富得难以想象。
与年轻气盛的将领不同,李勣采取了稳扎稳打的"蚕食"战术。
他不急于求成,而是步步为营,先占领外围城市,切断高句丽的粮道,然后再逐渐向核心区域推进。
高句丽重臣泉男生见形势不妙,率先投降唐军,并为唐军提供了高句丽的军事部署情报。这一变故使高句丽腹背受敌,防线迅速崩溃。
公元668年11月,李勣率军包围平壤城。高句丽国王高藏被迫开城投降。
就这样,存在了七百多年的高句丽王国轰然倒塌,而促成这一切的,竟是一位75岁的老将军。
可惜的是,李勣在凯旋途中因劳累过度病逝,享年76岁。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姜还是老的辣"这句古话。
对于唐朝来说,灭亡高句丽是一项伟大的军事成就;但对于高句丽人民来说,则是一段悲壮的历史。
高句丽的兴衰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靠地理优势和勇猛善战,更需要政治智慧和团结一致。
高句丽能够屹立七百年不倒,靠的是灵活应变的策略和顽强不屈的精神;而它的最终灭亡,则源于内部分裂和面对强大对手时的战略失误。
来源:蜀山史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