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三箭定天山,李勣临终灭高句丽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2 08:30 1

摘要:唐高宗任命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和燕然都护刘审礼为副将;又派鸿胪卿萧嗣业任仙萼道行军总管,右屯卫将军孙仁师为副将,各率领上万兵马前往讨伐回纥。

唐朝那些事儿连载38

却说铁勒各部归附唐朝后,彼此相安无事已有数年。到了龙朔年间,回纥部落首领比粟突然联合仆骨、同罗两个部落,发兵侵犯唐朝边境。

唐高宗任命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和燕然都护刘审礼为副将;又派鸿胪卿萧嗣业任仙萼道行军总管,右屯卫将军孙仁师为副将,各率领上万兵马前往讨伐回纥。

回纥见状,立即召集铁勒九姓部落,集结十余万人抵抗唐军。

薛仁贵带着几十名骑兵率先开路,正好遇上番兵。番兵见唐军人少,也选出数十名精锐骑兵前来挑战。

薛仁贵高声喝道:“来人慢着!且看本将军的箭法!”

话音未落,他早已张弓搭箭,“嗖”地一箭射出,正中为首敌骑,那人应声落马,当场毙命。

薛仁贵又喊道:“小心防备!看本将军第二箭!”

敌骑见先锋已死,正慌乱间,第二箭已到,又将第二人射落马下。

薛仁贵再次喊道:“看本将军第三箭!”敌骑闻言格外警惕,个个瞪圆眼睛紧盯着他的动作,生怕被箭射中。不料薛仁贵只是虚拉弓弦,箭仍握在手中,却已吓得敌骑左躲右闪。

薛仁贵大笑道:“像你们这等货色也敢上战场?本将军箭还没射出呢,不必如此慌张。我特意要找个大胡子,赏他一箭。”

敌骑中恰好有个长须之人,听到这话调转马头就想逃,不料箭已离弦,从后颈穿透前胸,连惨叫都来不及发出就坠马身亡。

三箭射毕,唐军主力陆续赶到。敌骑正欲逃窜,薛仁贵厉声喝道:“若想活命,速速投降!否则万箭齐发,叫你们无一幸免!”

敌骑自知难以逃脱,只好全部下马,跪地请降。薛仁贵乘胜追击,收降两万人,其余部众都往沙漠以北逃去。

薛仁贵担心降兵难以控制,假意命令他们随军翻越天山。到达山顶后,突然传令将降兵全部驱赶坠入深谷。天山两侧都是悬崖峭壁,坠落之人无不粉身碎骨,哪还有生还之理?薛仁贵此举实在残忍。

待到唐军穿越沙漠北上,追上败逃部队又是一番屠杀,最终擒获叶护兄弟三人,才收兵回营。

军中将士编成歌谣传唱:“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铁勒九姓部落遭受重创后,再不敢来犯。只有思结、多滥葛等部众留守天山附近,听说九姓部落皆败,唐军乘胜深入,自知无力抵抗便欲请降。不料郑仁泰竟拒不接受投降,反而纵兵抢掠两部百姓,将俘获的子女赏赐给军士。

两部番众被迫逃亡,别将杨志率军追击反遭败绩。侦察骑兵报告郑仁泰,称番部物资人畜就在附近可以截取。

郑仁泰遂派轻骑一万四千人急速奔袭,穿越沙漠抵达仙萼河却不见敌踪。粮草耗尽只得撤军,途中遭遇暴风雪,士卒饥寒交迫,先是杀马充饥,马吃尽后竟出现人吃人的惨剧。最终返回边塞时,只剩八百人生还。

司宪大夫杨德裔上奏弹劾:“郑仁泰拒不纳降,纵兵劫掠致使番众逃散,将士伤亡惨重,应交由司法审讯。薛仁贵强抢番女为妾,收受贿赂,也应治罪。”

然而唐高宗特予宽恕,只令他们将功赎罪,不予追究。

朝廷改派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任铁勒道安抚使,招抚剩余部众。契苾何力只带五百精骑深入铁勒九姓驻地,番众大惊。何力宣告:“朝廷知你们都是被胁迫从逆,特命我来赦免你们。只需交出首犯,其余一概不问。”

九姓部众于是擒获叶护及设特勒等二百余人移交何力。何力将谋逆首犯全部正法,其余不再追究,九姓部落就此安定。

次年,朝廷再命郑仁泰平定铁勒残部,随后将燕然都护府迁至回纥,改称瀚海都护府(原设于郁督军山南麓);又将原瀚海都护府迁至云中古城,改名云中都护府,以沙漠为界:漠北属瀚海都护管辖,漠南属云中都护管辖。后再度改称瀚海都护为安北都护府。

再说西突厥的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弥射与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步真,两人分治其地,原本划界而治相安无事,后来产生矛盾势同水火。阿史那步真竟向海道总管苏海政诬告弥射谋反。

苏海政大惊,召集部将商议:“我军仅数千人,若弥射真来进攻,我等必无生路,不如先发制人。”于是假传诏令,声称赏赐万匹绢帛,召弥射及各酋长前来受赏。

弥射中计率酋长来会,遭伏兵突袭全部被杀。弥射部下鼠尼施、拔塞干等部落往西南逃亡,苏海政联合步真追剿方才平定。回师至疏勒时,又遇弓月部引吐蕃兵来攻。苏海政力竭难战,只得贿赂吐蕃求和而归。

自此西突厥各部因弥射无辜被杀而心怀怨恨。恰逢步真去世,十姓部落失去统领,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两人趁机收拢部众归附吐蕃。

吐蕃自与唐和亲后朝贡不断。唐高宗即位时,松赞干布已去世,因嫡子早夭立幼孙为赞普,由国相禄东赞摄政。禄东赞扩军备武日益强盛,加之收服西突厥十姓部落声势更盛,遂企图吞并吐谷浑。正值吐谷浑大臣素和贵获罪投奔吐蕃,泄露吐谷浑虚实。禄东赞立即发兵进攻,吐谷浑可汗诺曷钵战败,带着弘化公主逃到凉州求助。

时任凉州都督的左武卫将军郑仁泰接纳诺曷钵并奏报朝廷。高宗命郑仁泰任青海道行军大总管,统率凉州、鄯州驻军防御吐蕃;同时派苏定方任安集大使,率军声援吐谷浑并调解两国争端。

吐蕃禄东赞驻兵青海,派仲琮入朝陈述吐谷浑罪状,高宗不认同,派左卫郎将刘文祥随仲琮赴吐蕃责问。吐蕃再次遣使随文祥返回,称只要求获得赤水地区牧马,就可与吐谷浑和解,再遭高宗拒绝。

由此吐蕃与唐交恶,日渐强硬——唐代吐蕃之患由此始发。

唐廷试图招抚西突厥以隔绝吐蕃,授阿史那都支为左骁卫将军兼匐延都督以示笼络。诏书还没到达,都支却已发兵进犯庭州。刚调任庭州刺史的来济对部下说:“我本该早死,幸得保全至今。如今强寇来犯,唯有一死报国!”于是不着盔甲,只率数十骑冲入敌阵殉国。

朝廷得知后,高宗虽心生哀怜,但因武皇后嫉恨来济,不敢公开表彰,只准其灵柩归乡。授封都支的诏书也未曾追回。都支表面接受诏安,暗地仍勾结吐蕃,继续逐步侵扰边境。

唐高宗在龙朔四年正月改年号为麟德元年,下令大臣们制定封禅典礼的仪式。

当时李义府仗着权势卖官鬻爵,搞得天怒人怨。他还和许敬宗一起修订礼仪制度,更改官职名称,参与编纂国史和《氏族志》,干的全是拉帮结派、排除异己、揽权谋私的勾当,就连儿子、女婿也都横行霸道。

高宗听到些风声,当面警告李义府。没想到李义府竟突然变脸反问:"是谁告诉陛下的?"

高宗说:"朕还需要向人打听吗?"

李义府居然毫不认错,昂着头就走了。

高宗为此很不高兴。恰巧这时李义府和术士杜元纪穿着便服出城观望天象,又有人秘密报告高宗。

高宗怀疑他们有阴谋,就下令让李勣查办。审问出许多罪证后,将李义府撤职流放到巂州(今四川西昌),朝廷内外都拍手称快。

只有许敬宗依然仗着得宠,气焰嚣张。封禅的礼仪制度大多由他制定,他又让李淳风编制《麟德历》,虽然说是为了精确推算历法,但也不外乎是除旧布新、歌颂太平的意思。

麟德二年,武则天上表请求举行封禅大典,还要求带领内外命妇进行祭献。高宗自然同意,就让许敬宗制定祭献的仪式规矩:皇帝首先献祭,皇后其次献祭,越国太妃燕氏最后献祭(燕氏是太宗的妃子,越王李贞的母亲)。废除草秸陶器等简陋祭器,改用茵褥罍爵等贵重器皿。文舞用《功成庆善乐》,武舞用《神功破阵乐》。

仪式定好后,高宗就下诏前往泰山封禅,定洛阳为东都。先带着太妃、皇后等人到洛阳,休息了几天后,才从东都出发。仪仗队浩浩荡荡,延续几百里长。十月份出发,直到十二月才到达泰山。

车驾经过寿张县时,听说有个叫张公艺的人家九代同堂,历代都受到表彰,高宗也屈尊去拜访。张公艺恭敬迎接,高宗问他能够世代同居的秘诀,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进献。高宗连连称赞,赏给他百匹绢帛,然后继续前进到社首山下(泰山支脉),在那里过年。

元旦这天,在泰山南麓祭祀昊天上帝。第二天祭泰山,第三天在社首山祭地神。

每次祭祀,都是高宗先献祭完毕,执事人员全部退下后,让宦官举起锦绣帷帐,簇拥着武氏上台献祭——帷帐华丽耀眼,场面隆重气派。轮到太妃献祭时,换了另一种帷帐,就没有武氏登台时那么威风了。

各项祭祀完成后,把祭文都封在玉牒里,藏入石匣中。

于是大赦天下,改年号为乾封。文武官员都晋升爵位官阶,特许百姓聚饮七天。

回程经过曲阜,拜谒孔子家庙,用少牢之礼祭祀,追封孔子为太师。再到亳州,拜谒老君庙,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好不容易到了初夏,才返回长安。

正好这时高句丽派使者来投降,请求出兵援助。

高宗刚完成封禅大典,正想在东方炫耀武力征服高句丽,恰好有使者到来,真是机不可失,怎能不派兵出征?

高句丽本来与唐朝为敌,为什么反而来求援呢?

原来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句丽的权臣渊盖苏文死了,长子渊男生继任莫离支(宰相),出城巡视时,让弟弟渊男建、渊男产留守。不料渊男建自立为莫离支,发兵抗拒兄长。

渊男生无家可归,退守别的城池,于是派儿子渊献诚到长安求救。

高宗立即任命契苾何力为安抚使,左金武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同为行军总管,再次征讨高句丽。就让渊献诚当向导,封他为右武卫将军。

庞同善和渊献诚先行进军,进入高句丽境内,遇到守军,一鼓作气击退。渊男生于是率部众来会合,高宗下诏封渊男生为辽东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爵封玄菟郡公。

又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带领左武卫将军薛仁贵等水陆并进,接应契苾何力、庞同善等部队,并下令契苾何力、庞同善等都受李勣指挥。

李勣渡过辽水,从新城出发,对将领们说:"新城是高句丽西部边境,不先攻下,其他城就很难拿下。"于是指挥部队占领西南山地,俯视城中,箭如雨下。城中守军恐惧,绑了城主出城投降。

李勣派契苾何力驻守,庞同善、高侃两军策应,留薛仁贵机动策应各军,自己率大军进攻,一连攻克十六座城池。

渊男建果然暗中出兵西进,袭击高侃军营,被薛仁贵中途截击,大败而逃。高侃于是进军金山。

金山地势险要,守军众多,见到高侃部队到来,奋力出击。高侃交战不利,逐步后撤。高句丽兵紧追不舍,正好碰上薛仁贵部队拦腰杀出,把高句丽兵截成两段。高侃也回军反攻,两面夹击,杀死高句丽兵五万多人,乘胜追击,攻破南苏、木底、苍岩三城,声威大振。

薛仁贵还不肯罢休,亲自带领三千骑兵进攻扶余城。将领们担心他兵力太少,劝他不要进军。薛仁贵笑道:"兵不在多,关键在于用得是否得当,人少有什么关系?"毅然进军,直抵扶余城下。

守军出城迎战,哪挡得住薛仁贵一杆大戟左挑右刺,纷纷落马。薛仁贵的部下都是百战精兵,所向无敌,守军很快败退弃城而逃。一座大好城池就这样被薛仁贵占领了。

扶余城附近四十多座城池都畏惧薛仁贵的威名,望风归降。

李勣听说扶余城被攻下,非常高兴,派侍御史贾言忠回朝报告。高宗询问战事,贾言忠说:"高句丽一定能平定。"

高宗问:"你怎么看出来的?"

贾言忠回答:"以前隋炀帝东征,因为人心离散怨声载道,所以没能成功;先帝(太宗)东征,因为高句丽无隙可乘,所以也没成功。俗话说'军无媒,中道回'。现在泉男生(注:因避讳李渊的渊字,渊姓被唐人改称泉)兄弟自相残杀,泉男生真心归附,给我们当向导,敌国虚实我们都掌握了。将帅谋划周密,士兵效命,哪有不胜的道理?而且听说高句丽的秘记中有预言说:不到九百年,会有八十岁的大将灭亡高句丽。高氏从汉朝立国到现在已九百年,李勣年纪正好八十岁,正应验了预言。再加上高句丽连年饥荒,灾异频发,人心惶惶,哪能不亡呢?"

高宗又问辽东将领中谁最贤能?贾言忠说:"薛仁贵勇冠三军;庞同善虽不擅长进攻,但治军严整;高侃勤俭自律,忠诚果敢有谋略;契苾何力沉着刚毅有决断,虽然有点爱猜忌,但不失为统帅之才。这几人都是当代良将。至于说到日夜操心、忘身为国,还要推大总管李勣。"

贾言忠对诸将的评论很有见地,高宗高兴地说:"你可说是知人了。"于是又派他东去慰问将士。

等贾言忠到达军中时,李勣已经亲自到扶余城接应薛仁贵,击退了渊男建的部队,攻占大行城,又会合各军攻破鸭绿江边的坚固堡垒,直逼平壤城了。

贾言忠奉命慰劳部队,士气更加高昂。契苾何力部队先到平壤城下,李勣大军随后赶到,围攻一个多月后,高句丽王高藏势穷力竭,派渊男产率领九十八个首领打着白旗出城投降。只有渊男建还闭门坚守,屡次派兵夜袭唐营,都被击退。

渊男建把军事委托给僧人信诚,信诚却暗中向唐军投降,愿意做内应。五天后开城迎唐军入城。李勣指挥部队鼓噪而入。渊男建正要自杀,被唐兵一拥而上捆了个结实。百济故主扶余丰也被捉住,其余部众全部投降。

李勣传檄高句丽全境,命令归顺。高句丽五大部共一百七十六城,除了已经被唐军攻克的之外,没有一处敢反抗。

高句丽就这样被平定了。

李勣整顿部队回朝,途中接到诏书,命令先将高句丽王高藏等人献祭昭陵,再献祭太庙,一一照办后才奏请举行献俘仪式。

高宗亲自到含光殿接见高藏以下众人。高藏等人跪伏在殿阶下,高宗下诏赦免高藏、渊男产等人的罪,各授官职爵位。只有渊男建和百济故主扶余丰两人罪大恶极,一个流放黔州,一个流放岭南。

随后,将高句丽分为九个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特地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统辖高句丽地区,任命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人镇守安抚。

另有扶余丰的儿子扶余隆,因其早已投降,便下诏任命他为熊津都尉,招抚余众,并替他颁诏给新罗,劝双方摒弃前嫌,重修旧好。

新罗王金法敏不敢不听,于是和扶余隆在熊津城会盟。刘仁轨代为起草盟书,促进和睦,然后带着守军从海路西归。

高宗亲自到南郊祭天,报告平定高句丽的喜讯,晋升李勣为太子太师,让他陪祭,担任亚献官。

这一年又改年号为总章,高宗本想亲自到凉州去,大理少卿来法敏上书说陇右地区民生凋敝,不宜巡幸,才没有去成。

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冬天,李勣病重,他弟弟李弼从晋州刺史任上奉旨回朝,被任命为司卫卿,照顾哥哥的病。

李勣见到弟弟稍感欣慰,说:"等我好些,设宴一起喝酒。"

不日,李勣病情见好,于是摆酒奏乐,兄弟欢宴,子孙在旁侍候。酒宴快结束时,李勣对李弼说:"我看房玄龄、杜如晦两人平生勤苦立业,后来因为儿子不肖,家业败光。我这些子孙今天就托付给你了,你要细心察看,如果有行为乖张、乱交匪类的,请你先打死再烧纸报告给我,别让人笑话我像房杜二人一样。还有,我死后用常服入殓,外加朝服。如果死后有知,就穿这身去朝见先帝。千万不要奢侈。妾侍们愿意留下抚养子女的随她们,否则就让她们离开。如果不听我的话,我死后恐怕也要被戮尸了。"

说着不禁落泪,李弼恭敬受教。

此后,李勣病情日益加重,高宗和皇太子赐药,送来后,李勣也不细看就全部吃下。家人想请医生诊治,李勣慨然说:"我本是山东农夫,跟随先帝打天下,位至三公,年过八十,还有什么不满足的?生死由命,与医药无关。不过皇上恩赐,不敢不服,除此之外就不必找医生了。"

不久,李勣病逝。

李勣一向友爱,曾为生病的姐姐煮粥,风吹火烧了胡须。姐姐说:"仆妾那么多,何必自己辛苦?"

李勣答道:"姐姐和我都老了,就算想常给姐姐煮粥,又能有几次呢?"

他又曾自述:"我十二三岁时当无赖贼,见人就杀;十四五岁时当难当贼,看不顺眼才杀;十七八岁时当佳贼,临阵才杀人;二十岁当大将,用兵救人。"

李勣每次出战必定先制定计划,战胜后必定归功将士,所得金银绢帛全部分给部下,所以人人都愿为他死战。

高宗听说李勣去世,哭着对大臣们说:"李勣侍奉皇上忠心,侍奉父母孝顺,历任三朝从未有过错,可说是社稷之臣。而且听说他廉洁俭朴,不置产业,现在去世了,恐怕没有多少家产,应该厚加抚恤,才能报答他的忠心。"下令有关部门赠送大量金银绢帛,追赠李勣为太尉,谥号贞武。

李勣儿子李震继承爵位,官至桂州刺史。李震的儿子李敬业、李敬猷,后面还会提到。

来源:深度知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