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临床上,喝水喝不对,心梗急救车直奔家门口的事,我见了不止一回。特别是那些心脏基础差的人,喝水方式、时机、速度、温度,真不是随便一口能解决的。
不少人一听“冠心病”,脑海里浮现的都是胆固醇、血压、心电图,很少有人会把“喝水”这件小事和它联系起来。
但临床上,喝水喝不对,心梗急救车直奔家门口的事,我见了不止一回。特别是那些心脏基础差的人,喝水方式、时机、速度、温度,真不是随便一口能解决的。
心脏不是孤零零跳着的机器,它跟血管、血液,甚至身体每一滴水息息相关。一个人每天喝进去的水,最终都要经过心脏泵出去,而心脏能不能承受这“水的负担”,是门大学问。
临床研究显示,超过70%的急性心衰患者,在发作前曾有过“短时间内大量饮水”的行为。《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一篇回顾性研究指出,部分老年冠心病患者在夏季因“喝水过快”诱发心功能失代偿,入住重症监护室。听起来匪夷所思,其实一点都不稀奇。
水喝得不对,会出人命。尤其是心脏不好的人。
很多人以为,喝水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渴了喝、不渴不喝。但对冠心病患者来说,“渴了再喝”这件事,已经晚了。因为渴,是身体缺水的“报警信号”,这时候血液已经开始变稠,血容量下降,心脏供血负担加重,血栓风险也跟着上去了。
血液黏稠,直白点说,就是血像糖浆一样难流动。血液一旦黏稠,冠状动脉里的斑块就容易破裂,血小板一聚集,一场心梗说来就来。
尤其是秋天快到、天气干燥,很多老年人白天少活动、口渴感减退,结果水没喝够,半夜突然胸口闷、气喘,到医院一查,心肌酶飙升,心梗已经发生。
心脏不好的人,不能等渴了再喝水。
但喝水也不是“越多越好”。心衰科病房里,我见过一个阿姨,心脏做过支架,平时挺注意身体,听了“多喝水防血栓”的建议,每天灌三升水,还定闹钟夜里起来喝。结果?腿肿得像馒头,喘不上气,水喝进去了,心脏泵不出去,肺都被“水泡”了。
心衰是一种“泵功能下降”的表现,简单理解就是心脏打水的力气不够了。当水摄入过多,身体来不及排出,就会“倒灌”回肺部,引发呼吸困难、肺水肿,甚至猝死。
心脏功能不好的人,喝水不是“越多越勤越好”,而是讲究“量、时、速、温、姿”。
这5个喝水要点,是我反复叮嘱病人的“护心口诀”,你一个都不能漏。
第一,不要起床就猛灌水。
很多人一睁眼就咕咚咕咚灌下一大杯水,觉得这样能“冲毒排血栓”。可对冠心病人,这一口水可能是“压垮心脏的最后一滴”。
清晨是心血管事件高发的“魔鬼时段”,体内肾上腺素升高、血压血糖波动大。如果这个时候突然大量饮水,血容量迅速增加,心脏一时负担过重,容易诱发心肌缺血甚至心律失常。
建议:起床后先坐一会儿,缓慢小口喝100毫升左右温开水,给身体一个缓冲时间。
第二,晚上喝水要“留口余地”。
老年人夜间不敢喝水,怕起夜;年轻人反而猛灌水,说是“睡前补水美容”。这两种做法都不对。
晚上摄入过多水分,会增加夜间心脏前负荷,尤其是躺平后,血液回流增加,心脏更吃力,心衰患者常因此夜间憋醒,喘不过气。
建议:晚饭后控制饮水总量在300ml以内,睡前1小时可小口补一点水,但不要超过100ml。
第三,口渴时不要“牛饮”。
夏天出汗多,有人一瓶水一口气直接干掉,觉得痛快。可对有冠心病基础的人,这样的“豪饮”行为非常危险。
大量冷水进入胃肠道,会引起血管快速收缩,诱发冠脉痉挛;同时短时间内大量液体进入血液循环,心脏来不及适应,压力陡增。建议:渴时也要慢。一口水,咽三次。每次不超过150ml,分次喝,避免心脏“被水淹”。
第四,运动后别直接喝冷水。
运动后体温升高、血管扩张,这时候猛灌冷水,容易诱发迷走神经兴奋,造成心率骤降、血压下降,出现头晕、晕厥,严重者甚至心跳骤停。
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叔,跑完步喝了半瓶冰水,十分钟后晕倒在公园,急救车拉来的时候,心电图已经出现室颤,抢救了两个小时才脱离危险。
建议:运动后休息5-10分钟,等心率平稳,再喝温水,慢慢喝,不超过200ml。
第五,有心衰或肾功能异常的人,喝水要跟医生“报备”。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一天两升水。心功能差、肾脏排水能力弱的人,喝水是“算着喝”的。过多,心脏负荷重;过少,血液浓缩,血栓风险高。
临床上我们会根据患者的尿量、体重变化、化验指标判断每日合理水量。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一天体重涨了超过1公斤,很可能是水潴留。
建议:这类患者每天称体重,记录尿量,饮水量控制在1500ml以内,分6~8次慢慢喝,最好听医生安排。
喝水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对普通人,它是润喉解渴;对心脏不好的人,它可能是压倒心脏的一杯水。冠心病不是喝出来的,但喝水不对,真的可能让它来得更快、发得更猛、走得更急。
你以为的“补水利健康”,在心脏脆弱的人身上,可能是一场“温柔的灾难”。喝水,看似最基础的养生动作,其实藏着深深的医学门道。不是多喝就好,不是喝热就安全,也不是越勤越健康。
我们常说“心静自然凉”,但对冠心病患者来说,“水稳心才安”。喝对水,是对心脏最温柔的保护。
心脏是个“记仇”器官,它不会立刻发作,但它会默默记录每一次被你“灌得喘不过气”的瞬间。等到它实在受不了那口水的重量,才会用一次猝死,提醒你:那杯水,喝错了。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志勇.老年冠心病患者饮水方式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49(5):412-416.
[2]李建军.急性心衰患者液体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11):901-905.
[3]张丽华.水摄入量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关系的研究综述[J].中国循环杂志,2022,37(3):235-239.
来源:任医生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