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月的八桂大地,山歌绕梁,绣球传情。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落幕之际,来自全国的媒体记者走进南宁,开启了“多彩民族,壮美广西”媒体行活动,沉浸式打卡南宁特色文旅新场景,亲身感受传统文化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四月的八桂大地,山歌绕梁,绣球传情。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落幕之际,来自全国的媒体记者走进南宁,开启了“多彩民族,壮美广西”媒体行活动,沉浸式打卡南宁特色文旅新场景,亲身感受传统文化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非遗工坊里的“传承密码”
在南宁市武鸣区的五彩壮乡文化产业园,五色糯米饭蒸汽升腾,弥漫着熟悉的节日味道。枫叶、红蓝草等植物萃取的天然色素浸染糯米,经壮族妇女巧手蒸制,化作寓意五谷丰登的斑斓美食。
“五色糯米饭是‘糯文化’的典型代表。”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潘红华介绍,依托稻作文明形成的饮食习俗,正在成为文化表达的新载体。“像喝豆浆配油条一样,我们吃糯米饭配中国茶,就是我们的文化表达方式。”
在武鸣区绣球广场上,街头欢歌,美食飘香,织就出一幅美丽盛景。当国家级非遗壮族织锦技艺出现在国际时装周T台,当绣球化作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正突破地域与代际的边界。
新会书院内外的“新旧对话”
傍晚,记者们走进南宁市新会书院。戏台上,邕剧《拦马过关》唱腔悠扬,台下快门声响起,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书院内,一边展出清代《三进士》手抄本,一边引入虚拟现实和全息投影,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龙象塔奇缘》的武打场景。
此外,每一次演出后,书院都会通过视频进行网络传播,希望能让更多人能爱上传统戏曲文化。“网络平台对咱们戏曲的宣传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一级演员梁素梅说。
这种新旧交融的张力,在南宁市邕州古城·三街两巷的夜色中愈发清晰。拍照打卡、探寻古今,观看演出、寻觅美食……金狮巷的非遗项目传统打金技艺、糖画、邕剧展示吸引游客驻足;广西(国际)纸本艺术中心、南宁市瓯骆汉风陶瓷博物馆、漓江书院以多元化的方式展示艺术和文学之美;传统老字号双钱龟苓膏、荔园饼家、万国酒楼里,游客品尝广西地道风味,营造出“文化+烟火”的夜间消费氛围。
“在今年‘三月三’佳节,我们组织的五大板块、六十多项文旅体商联动发展的各项文化旅游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副局长,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振宇介绍,“我们实实在在的把火爆的流量转化为广大游客流连忘返的流量,形成促进文旅消费繁荣发展的增量,进而形成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质量。”
来源:南国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