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子山北边的早晨还飘着雾呢,那面青灰色的墙上,“团结紧张 严肃活泼”的红标语还看得清清楚楚。这地方是1965年建的兵工厂,以前在豫西南山区可是最亮眼的工业宝地。站在锈得掉渣的厂门口,好像还能听见半个世纪前机器嗡嗡转的声音,看见梳着羊角辫的女士骑着自行车从梧桐道
太子山北边的早晨还飘着雾呢,那面青灰色的墙上,“团结紧张 严肃活泼”的红标语还看得清清楚楚。这地方是1965年建的兵工厂,以前在豫西南山区可是最亮眼的工业宝地。站在锈得掉渣的厂门口,好像还能听见半个世纪前机器嗡嗡转的声音,看见梳着羊角辫的女士骑着自行车从梧桐道上过去,车筐里还放着刚从职工食堂打来的饭菜。
那是1964年,全国都掀起了三线建设的热潮。南阳这地方好啊,北边能守住汝州、洛阳,南边能护住荆州、襄阳,凭着这地理优势,成了造常规兵器的重要地方。太山庙乡太子山下的国营东风机械厂,还有个军工代号叫9623,是山西江阳化工厂帮忙建的,1965年开始动工,1969年就建成投产了。选在这儿,一方面是因为伏牛山像道天然的屏障,另一方面是焦枝铁路从这儿过——这条铁路是偷偷修的战备铁路,能把炮弹赶紧运到全国各地的部队去。
东风厂最风光的时候,占地有1682亩,职工加家属一共5000多人。生活区、办公区、生产区像扇子似的分开摆着,32栋红砖楼房排得整整齐齐,每栋楼都有独立的厨房和自来水。厂里啥都有,职工医院、子弟学校(从小学到高中都齐了)、带灯光的球场、露天电影院,甚至还有自己的消防队和广播站。每天早上,广播里准点放《东方红》,孩子们背着书包跑过种满泡桐树的小路,女工们端着搪瓷缸去食堂打豆浆,男工们骑着二八自行车往车间赶。
生产区管得特别严,保密程度高得很。装炮弹的车间常年关着铁门,工人得拿专门的通行证才能进去。车间里,从德国进口的精密机床白天黑夜地转,生产的82毫米迫击炮弹,通过厂里专用的铁路线运到九里山站,再发往全国各地的部队。1975年驻马店发大水的时候,东风厂紧急造的防洪物资,就是通过焦枝铁路连夜送到灾区的,当地老百姓都叫它“救命厂”。
到了80年代,国际上不那么紧张了,军品的订单一下子少了好多。东风厂没办法,只能改做液化气钢瓶,可这地方在深山里,运东西成本太高,产品根本卖不出去。1997年跟长江机械厂合并了,可企业还是没好转。2005年的时候,最后一列装着设备的火车开出厂区,这座风光了四十年的兵工厂,才算完成了它的使命。
厂子搬走后,老地方就冷清下来了。但跟别的三线厂不一样,东风厂的红砖楼没很快就破败。退休的老职工们舍不得离开住了半辈子的地方,自己组织起来照看厂区。屋顶漏雨了就补一补,墙皮掉了就重新刷层涂料,花坛里种上月季和菊花。以前子弟学校的教室改成了老年活动中心,当年的医务室变成了社区诊所。最让人觉得稀罕的是,厂区主干道两边的泡桐树,在老职工们的照料下,还是长得枝繁叶茂,每年春天都开满紫色的花。
现在走进生活区,感觉像回到了过去。70年代建的百货商店还开着门,柜台里摆着老牌子的雪花膏和搪瓷盆;职工俱乐部的舞台上,那块褪色的幕布还挂在那儿,好像当年的文艺汇演还在眼前;露天电影院的水泥座椅都斑驳了,可每年国庆,老人们还是会自己放一场露天电影,银幕上闪着的光,照在他们布满皱纹的脸上。
从南阳市区到东风厂老地址,自己开车大概要一个半小时。沿着沪陕高速开到南召站下来,转进G345国道,再顺着盘山公路往上走,就能看见太子山下那一片红砖房子了。要是不想开车,坐公共交通也能去,在南阳汽车站坐开往太山庙乡的班车,每天两趟,早上8点和下午2点,坐过去大概要两个小时。
老厂区周边的生活设施也在慢慢变样。太山庙小学对面,新盖了一排商铺,有超市、理发店,还有卖早餐的。离厂区两公里的省道旁边,这两年新建了“军工新村”,是给附近山区的村民住的。新村的白墙灰瓦,跟厂区的红砖楼比起来差别挺大,可两者放在一起也不别扭,挺和谐的。每天傍晚,老职工们会搬个小马扎坐在新村的广场上,跟新邻居们讲过去三线建设的故事。
同样在南召县,还有个红阳厂,跟东风厂比起来差别不小。红阳厂是“大三线”的兵工厂,归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管,以前有6000多个职工,厂里的设施更全,连自己的电视台和游泳池都有。2011年搬走后,红阳厂的老地址改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些厂房还变成了军工主题的民宿。而东风厂是地方上的“小三线”,没拿到像红阳厂那样多的资源,可正因为有老职工们守着,反而保留了更真实的三线生活样子。
站在太子山顶往下看,东风厂的老厂区就像一艘停在时光里的大船。红砖楼的屋顶在太阳底下泛着暖暖的光,厂区主干道上的泡桐树被风吹得沙沙响,好像在讲这半个世纪以来的故事。
来源:天下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