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丨乡村支教老师李微楠:做孩子们“看世界的引路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1 08:00 1

摘要:“同学们,我们脚下的云贵高原,是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宝地。而你们正如这片土地一样,充满无限可能。”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第四中学的教室里,一节新学期的地理课正在进行,地理老师李微楠手指地图向孩子们讲解中国地理概况。

“同学们,我们脚下的云贵高原,是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宝地。而你们正如这片土地一样,充满无限可能。”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第四中学的教室里,一节新学期的地理课正在进行,地理老师李微楠手指地图向孩子们讲解中国地理概况。

2017年,李微楠从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加入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回到家乡云南成为一名乡村支教老师,被派往云南临沧云县大寨中学。“既是圆儿时的教师梦,也想为家乡做点实实在在的事。”这是他的初心。

建水第四中学的教室内,李微楠正在给学生们上新学期的第一节地理课。新华社记者 胡了然 摄

临沧地处滇西南,2021年之前交通还极其不便。那时,从学校返回玉溪老家,李微楠需先后换乘乡村巴士、长途大巴与火车,历经10余个小时,而不少学生周末回家要走10多公里的山路才能到家。这些经历,让李微楠愈发体会到西部乡村教育的不易。

2020年,李微楠考取中央特岗教师,转赴建水四中继续执教。2017年至今,从临沧的偏远山乡到建水的坝区校园,从教8年来,他始终站在云岭大地的讲台之上,做孩子们“看世界的引路人”。

回忆起第一堂地理课,他记忆尤深:“那节课我准备了很久,但讲台下孩子们茫然的眼神让我心里一沉:大部分孩子从未出过省,甚至很多还没出过县城,地理区域对孩子们来说朦胧而遥远,怎么能懂亚马孙平原的模样?”

如何才能让抽象的地理“活”起来?

李微楠把地形地貌、气候物产等课本知识转化为“舌尖上的地理”——讲中东,他网购椰枣让同学们品尝,在果肉甜糯的滋味中解析热带沙漠气候与绿洲农业背景;聊长江中下游,他从热干面的麻酱香味出发,讲述武汉“九省通衢”的交通优势和码头文化。此外,他还举办画地图比赛,让学生们手绘世界和中国,在一笔一画间认识山川湖海、大城小镇的经纬轮廓。

地理课上,李微楠分发椰枣让同学们品尝。(受访对象供图)

生动的授课方式让李微楠班级的地理成绩一直处于全校前列。比成绩更让他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好奇“山那边的世界”。

者中建曾是他在临沧支教时的学生,如今已是玉溪师范学院地理与国土工程学院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的大一新生。“我最喜欢的就是李老师的地理课。选择地理专业,就是想成为和他一样的地理老师,带山里的孩子看三亚的海、长白山的天池和内蒙古的草原。”他说。

除了课堂,李微楠还为学生搭建起更多眺望世界的窗口。

在临沧支教时,他接手“梦想之声”校园广播站,推出“跟着音乐去旅行”“与君共读”等栏目,让学生自主采编、播音,用音乐和名篇美文让学生们在旋律和文字中感受异域风情。

就读于武汉大学弘毅学堂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试验班的大二学生普廷娟曾是“梦想之声”校园广播站站长。她至今记得:“当年在广播站读文章的十分钟,是我最不自卑的时刻,那是我的避风港。”每天中午12点,校园广播准时响起。从校园新闻、读书分享到家乡文化,小小广播站,成为无数学生借声波遨游世界的起点。

临沧云县大寨中学地处山区,学生辍学曾是老大难问题。李微楠刚来的第一学期,他担任班主任的班上就有3名学生想要辍学。为了劝返学生,李微楠徒步山路两个多小时家访。破旧的瓦房内,辍学学生正照顾卧病的父母和年幼的弟弟,眼前的景象让他心酸不已。他一遍遍地做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积极联系公益组织对口帮扶资助困难学生。

“每个孩子都应该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李微楠说。

从那以后,李微楠决定走出教室,读懂每一个学生。周末云县的村寨里总能看到李微楠的身影,班里50多个学生的家,分布在河谷与山头,最远的村寨要走16公里——他几乎走遍了每一户。

在他的努力下,学校辍学率显著下降。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留在大城市,我觉得答案就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李微楠说,“当看到迷茫的眼神变得明亮,当帮助一个个孩子找到人生方向,这种成就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小楠老师,斯里兰卡真的像一滴眼泪吗?”

“楠哥,为什么沙漠里也可以开出花?”

李微楠耐心地回答每个问题。他对学生们说:“地理不只是课本上的知识,也是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你们不仅要认识世界,将来还要改变世界。”

窗外,山峦叠嶂;教室内,梦想正破土发芽。一批又一批云岭学子顺利完成学业、走出大山。李微楠在课堂内外的付出,成为助力孩子们成长成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记者胡了然)

来源:新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