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改”进行时|“一企一品”品牌矩阵激活人才“蓄水池”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2 07:42 1

摘要: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正结出硕果:河南同力水泥打造“线上练兵+线下实战+技能认定+奖励激励”闭环培训链,构建技能人才成长生态圈;河南鲜菇坊依托“院士工作站”助力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建设,实现企业科研抱团创新;河南鼎力杆塔推行“能级工资”机制,

本报记者 余嘉熙 本报通讯员 葛慧君

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正结出硕果:河南同力水泥打造“线上练兵+线下实战+技能认定+奖励激励”闭环培训链,构建技能人才成长生态圈;河南鲜菇坊依托“院士工作站”助力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建设,实现企业科研抱团创新;河南鼎力杆塔推行“能级工资”机制,让技能价值直接兑现……

近年来,驻马店市已培育形成覆盖101家企业、约4.7万名产业工人的“一企一品”品牌矩阵,释放多重红利:技能人才加速涌现,企业参与度、创新力显著提升,人才集聚效应增强。

驻马店将技能人才视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打出“政策引领+模式创新+企业主体”组合拳,激活人才“蓄水池”。

素质提升:竞赛与奖励“齐头并进”

“我把每次竞赛都当成提升自己技能水平的机会。”河南鼎力杆塔股份有限公司焊工刘明阳深有感触。不久前,他在公司技术比武中拔得头筹,不仅获得5000元奖励,更实现了从普通焊工到车间副班长的晋升。

刘明阳的经历,正是驻马店市以技能竞赛打通成长通道、践行“技高者多得、有为者有位”理念的鲜活注脚。

驻马店市将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作为“产改”基础,持续发力构建职业技能提升体系。各级试点单位常态化开展技能培训与比武,近两年更是在全市掀起技能竞赛热潮:实施职工职业技能“双百”竞赛(百项市级竞赛、百名技术能手),覆盖280个市级项目(工种),吸引3.78万名职工参与,并带动县区开展245个县级项目竞赛,参赛职工2.33万人;领域多元化,行业群体覆盖面不断增加。

为破除技能晋升瓶颈,驻马店市总工会出台《劳动和技能竞赛规划(2021-2025年)》,明确“技能成就与职业发展、经济报酬紧密挂钩”的政策导向,明确激励措施畅通成长通道、提升待遇。

成效也随之而来,在近两年的劳动模范和先进代表评选中,产业工人比例不断提高。2023年驻马店市五一劳动奖评选中,来自一线的产业工人占比达47.2%,“天中工匠”评选中,产业工人占比达63%。

产教融合:课堂和生产线“无缝对接”

助力一线劳动者由“工”变“匠”,是驻马店深化“产改”的关键一招。近两年,驻马店市总指导各县区建立工匠学院9家。这些学院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探索特色培育模式:遂平工匠学院建立“工会+学校+企业”联动机制;西平县采取“工匠学院+实训基地”的培训模式,向社会输送焊工、钳工、维修工1369人。

“工匠学院已成为我们学习、提升、交流、展示的平台。”荣获“遂平工匠”称号后,上海全宇生物科技遂平有限公司技术员薛永飞表示,能从一线工人成长为技术能手,和工匠学院的培训、培育密不可分。

产教融合的深度,更体现在校企合作的创新成果上。天中啤酒有限公司负责人对黄淮学院的产教融合模式赞不绝口:“黄淮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在酒品研发上的优势与我们现代化的生产、酿造技艺,二者深度融合,为我们在本地更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为“产改”关键切入点,驻马店市总出台《产教融合型企业示范点管理办法(试行)》,在全市53家企业建立示范点,示范带动培养一线技能应用型人才。黄淮学院联合多家单位共建“先进储能技术行业学院”,打造深度合作的育人体系;西平县职教中心与漯河市中科新材、厦门东明科技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项目10余项,夯实高技能人才培养基础……

阵地强化:搭筑产业工人权益“服务台”

近两年,驻马店各级工会组织劳模工匠、思政辅导员深入企业一线,广泛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基层”“中国梦·劳动美·工会情”“劳模工匠进校园”等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举办相关活动1069场,覆盖职工超10.5万人次。

聚焦权益保障核心,驻马店工会系统高效运转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调解有力,全市12个工会调解组织、28名调解员参与劳动争议调解1700余起,成功化解1006起;协商深入,通过集体协商“集中要约”行动,近两年企业发出要约6007份,回应5788份,签订集体合同5114份,覆盖职工近65万人次。

全市各级工会持续拓展服务维度:西平县总工会开展“社会心理服务进企业”讲座60多场。新蔡县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共调处各类劳动争议案件73件,“法院+工会”调解服务团队共参与调解案件100余起,人民调解中心共调解232件案件,为职工挽回经济损失180万元……

驻马店市总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增强“产改”合力,为产业工人成长创造良好条件、优化成长环境;同时加速锻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产业工人大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