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常人6分钟至少要走500米以上,而一个30岁左右的女性,6分钟只能走一两百米,甚至连抱自己几个月大的孩子都吃力。”作为经皮肺动脉去神经术(PADN)研发者,南京市第一医院陈绍良教授在谈及原创初心时,回忆起当时肺动脉高压患者面临的痛苦,仍感慨万千。
转自:南京晨报
医院供图
“正常人6分钟至少要走500米以上,而一个30岁左右的女性,6分钟只能走一两百米,甚至连抱自己几个月大的孩子都吃力。”作为经皮肺动脉去神经术(PADN)研发者,南京市第一医院陈绍良教授在谈及原创初心时,回忆起当时肺动脉高压患者面临的痛苦,仍感慨万千。
为帮患者摆脱困境,2009年起,陈绍良教授投身肺动脉高压诊疗研究。十六载光阴里,他带领团队凭借智慧与坚持,从病理研究到技术研发,再到技术转化,一步步实现突破,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原创技术创新,填补了肺动脉高压治疗领域的多项空白。
8月30日,陈绍良教授受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2025)邀请,以“经皮肺动脉去神经术(PADN):一项治疗肺高压的新方法”为主题,进行了20分钟的主题演讲,这是国际对该技术最好的肯定。
从0到1:十六载攻坚填补国际空白
在全球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肺动脉高压始终是一大难题。它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一种综合征,可由众多疾病引发。据统计,全球约1%的人口患有肺动脉高压,按中国14亿人口估算,保守估计患者达1300万。然而,临床医生对肺高压的识别率低、警惕性不足,导致许多患者未能及时获得有效治疗,病情持续恶化。
面对患者的困境与治疗的空白,陈绍良教授决心带领团队探索新的治疗路径。彼时,市面上仅有一两种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不仅副作用多,年治疗费用更是高达150万元,多数患者难以承受。陈绍良教授深知,必须开辟一条新的治疗途径,才能真正帮助患者。
查阅大量文献后,一个关键发现让他眼前一亮:进入21世纪,医学领域竟仍未明确肺动脉交感神经的位置。这一空白,成为他团队研发的突破口。团队首先开展动物实验,成功定位肺动脉交感神经,并证实破坏该神经后,肺动脉压力会显著降低。随后,通过大量尸体解剖研究,他们进一步发现,人类肺动脉交感神经的分布与哺乳动物一致,且规律高度统一。这一系列发现,为PADN技术的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研发之路布满荆棘,从确定方向到技术落地,陈绍良教授团队克服了重重难关。
在确定PADN技术对不同类型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有效性时,没有现成的标准可以参考,陈绍良教授团队只能自己制定高标准,期望肺动脉压力能有10%甚至50%的降低,以更严谨地分析临床数据。同时,心血管影像多模态支持的匮乏,也制约了研发工作的推进,一些关键软件需要依赖国外,但陈绍良教授团队没有放弃,他们逐一克服困难,填补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空白。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翻山越岭,遇到一个障碍就攻克一个障碍。”陈绍良教授介绍,截至目前,研究所需的组织学形态、神经光电镜、超声磁共振新型软件等技术手段,团队已一一填补空白,实现了“一套技术、一套器械治疗一种疾病”的目标。
中国原创:治疗设备全部实现“中国造”
历经16年研发,PADN技术成功完成转化,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推广。目前全球已有1000余例患者接受PADN治疗,且未出现并发症,疗效与安全性得到充分验证。
许多国家的医生迫切希望学习这项技术:意大利医生团队曾连续三次来华进修,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的医生在参加培训后,也陆续在本国开展PADN治疗,让技术惠及更多患者。
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等全球重要心血管学术盛会上,陈绍良教授多次受邀作主旨演讲,系统介绍PADN技术的研发历程、临床成果、关键操作步骤与注意要点。这不仅让中国原创技术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更提升了中国在全球心血管治疗领域的话语权。
值得一提的是,PADN技术实现了全链条国产化——从导管配件到射频消融仪,所有部件均由中国企业生产。这不仅展现了中国制造业的硬实力,更彰显了中国在医学科技创新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
“中国不能一直走仿造的道路,只有拥有原创技术,才能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把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陈绍良教授的话掷地有声。陈绍良教授希望,PADN技术能成为一个标杆,激励更多中国科研人员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在全球生命科学领域发出更多中国声音,助力中国在未来医学科技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PADN技术的诞生,为千万肺动脉高压患者点亮了希望之光,也为中国原创技术在全球医学领域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通讯员 曹慧慧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戚在兵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