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秸秆还田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绿色技术,既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改善土壤结构,又能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问题,在小麦种植中应用广泛。但若操作不当,易引发出苗率低、病虫害加重等问题,需重点关注以下关键事项:
玉米秸秆还田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绿色技术,既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改善土壤结构,又能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问题,在小麦种植中应用广泛。但若操作不当,易引发出苗率低、病虫害加重等问题,需重点关注以下关键事项:
一、秸秆还田前的预处理
1. 确保秸秆粉碎达标:玉米收获后,需使用秸秆粉碎机将秸秆粉碎至长度5厘米以下,且粉碎后要均匀撒铺在田间。若秸秆过长或堆积不均,会导致土壤孔隙过大、虚实不一,小麦种子无法与土壤紧密接触,影响发芽扎根,严重时会出现缺苗断垄。
2. 科学补充水分:秸秆粉碎后,若田间土壤墒情不足(土壤含水量低于15%),需及时浇水或等待降雨,使秸秆充分吸水软化。干燥的秸秆会与小麦种子争夺土壤水分,导致种子萌发缺水,降低出苗率。
二、土壤与肥料的配套管理
1. 重视土壤深耕与镇压:秸秆还田后,需采用深耕机械将秸秆翻埋至20-25厘米的土壤深层,避免秸秆在地表堆积。深耕后要进行1-2次机械镇压,使土壤紧实度适中,消除土壤缝隙,防止冷空气侵入影响根系生长,同时确保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促进吸水萌发。
2. 合理调整施肥方案:秸秆在分解过程中会消耗土壤中的氮素,需适当增加氮肥用量,一般每公顷可额外补充尿素75-112.5公斤,避免小麦苗期因氮素不足出现黄苗、弱苗。同时,秸秆分解会释放钾素,可适当减少钾肥施用量;此外,补充适量的磷素(如过磷酸钙)和微生物菌肥,能促进秸秆分解,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提升土壤肥力。
三、播种环节的精准把控
1. 确定适宜播种深度:秸秆还田后土壤表层较疏松,播种过浅易导致种子裸露、受旱受冻,过深则会影响出苗速度,甚至造成闷种。小麦播种深度以3-5厘米为宜,播种时可根据土壤墒情和秸秆分布情况,通过调整播种机深度控制器确保深浅一致。
2. 控制播种密度与均匀度:秸秆还田地块若土壤肥力提升,可适当降低播种密度,一般中高产地块每公顷播种量控制在225-300公斤;若土壤墒情较差或秸秆分解较慢,可适当增加播种量5%-10%,防止缺苗。同时,播种前需调试播种机,确保种子均匀分布,避免漏播、重播,保证田间群体结构合理。
四、田间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1. 预防土传病虫害:玉米秸秆若携带玉米螟、蚜虫卵或根腐病、纹枯病病原菌,还田后易导致小麦病虫害加重。因此,秸秆还田前可对秸秆进行药剂处理(如喷施氯虫苯甲酰胺、多菌灵),或在小麦播种时采用种子包衣(选用含有吡虫啉、戊唑醇的种衣剂),同时结合土壤深耕,破坏病虫害生存环境,减少病原菌和虫源基数。
2. 加强苗期病虫害监测:小麦出苗后,需定期巡查田间,重点监测纹枯病、根腐病、地下害虫(如蛴螬、蝼蛄)等。若发现纹枯病,可喷施井冈霉素;地下害虫发生时,可采用毒饵诱杀或喷施辛硫磷乳油。同时,保持田间排水通畅,避免因土壤湿度过高加重病害发生。
五、苗期及后期的田间管理
1. 强化苗期水分管理:小麦出苗后若遇干旱,需及时浇蒙头水,确保土壤墒情,促进幼苗生长;若遇阴雨天气,需及时排水防涝,避免土壤积水导致根系缺氧、烂根。此外,越冬前可浇1次越冬水,提高土壤抗冻能力,保护小麦安全越冬。
2. 关注秸秆分解动态:若秸秆分解较慢,小麦生长后期可能出现土壤透气性下降、根系早衰等问题。可在小麦拔节期结合中耕松土,打破土壤板结,促进秸秆进一步分解,同时补充适量氮肥,满足小麦生长对养分的需求,确保后期灌浆充足,提升产量和品质。
综上,玉米秸秆还田种植小麦需统筹做好秸秆预处理、土壤管理、播种调控、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严格遵循技术规范,才能充分发挥秸秆还田的优势,实现小麦优质高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