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最美的一首送别诗,余韵无穷,千古传诵,安慰世人一千多年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2 06:10 1

摘要:他笔下,既有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的边塞豪情,也有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的宫怨愁思。

王昌龄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被誉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

他的七绝题材不算广泛,大多是边塞、闺怨和送别,但是质量却是少有人能及的。

他笔下,既有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的边塞豪情,也有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的宫怨愁思。

而在其众多佳作中,被贬龙标时所作的《送柴侍御》,虽不如边塞诗般气势磅礴,却以短短两句,温暖了世人千余年。

彼时的王昌龄,仕途失意,远离故土,在人生低谷送别友人。

可他没有沉溺于悲伤,一句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将离愁化为豁达。

山水相连,风雨与共,明月普照,不分他乡故乡。

这两句诗,没有华丽辞藻堆砌,却用最质朴的语言,道出了真挚情谊不受距离阻隔的真谛。

岁月流转,当我们面临离别,这两句诗总会在心头浮现,给予力量,诉说着:只要心意相通,天涯亦如咫尺。

《送柴侍御》

王昌龄〔唐代〕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首诗的大意是:

沅江四处水路相通连接着武冈,送你离开没有感到悲伤。

两地的青山同承云朵荫蔽、雨露润泽,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以乐观之语,宽慰友人,化“远”为“近”,表达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既有对朋友的宽慰,又饱含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

首句以沅水连接两地,暗示空间阻隔并非不可逾越。

“流水”与“通波”紧密相连,加之“接”字的运用,生动地营造出江河相通、两地仿若比邻相近的感觉,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巧妙造势。

次句直抒胸臆,表明诗人虽与友人分别,却无沉重哀愁,展现其旷达胸襟。

此句诗人以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之语,减轻友人的离愁,这份体贴入微的友情显得尤为真挚感人,使“送君不觉有离伤”一句读来倍感亲切,展现出“道是无情却有情”的独特抒情魅力,比直白表述更耐人寻味。

后两句是全诗精华。诗人以青山共云雨、明月同照耀的意象,将地理距离转化为情感共鸣,强调“心近则无远”。这种超脱时空的友情观,既是对友人的宽慰,亦是对自身情感的升华。

这两句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写得极恳切,极自然,有着浓浓的抒情味。

这两句真有十二分的坚定、十二分的潇洒,令人想到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诗人与朋友正像这青山,虽不在一处却彼此联系、共承风雨;而他们的友情,不也正如楚山长青、如明月长存吗?

此诗突破传统送别诗的哀婉,以‌乐观豁达‌的笔调诠释友情。诗人通过“水波”“青山”“明月”等意象,将空间距离转化为精神共鸣,表达“身远心近”的深情。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