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文博热”持续升温,公众对文博讲解的需求也水涨船高。然而,讲解市场鱼龙混杂。许多场馆内“野生讲解”泛滥,社交媒体上也不乏此类账号。这些讲解看似头头是道,实际上是在歪曲历史,有些更是渲染封建迷信、传播低俗内容。因此,择优汰劣、去芜存菁,势在必然。
随着“文博热”持续升温,公众对文博讲解的需求也水涨船高。然而,讲解市场鱼龙混杂。许多场馆内“野生讲解”泛滥,社交媒体上也不乏此类账号。这些讲解看似头头是道,实际上是在歪曲历史,有些更是渲染封建迷信、传播低俗内容。因此,择优汰劣、去芜存菁,势在必然。
文物无言。讲解,是连接文博场馆与公众的一座桥梁。如今人们走进文博场馆,已经不满足于“到此一游”,更希望借由文物更好地感受历史文化魅力。然而,相对于文博市场“井喷”的需求而言,当前文博场馆的讲解服务场次不足、专业讲解人员短缺,部分讲解内容陈旧俗套,许多讲解词不“解渴”,难以满足游客对导览的需求。
当官方讲解服务无法满足公众需要时,讲解的所谓“灰色地带”便出现了,但第三方讲解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一方面,我们看到,无论在场馆内,还是在社交媒体上,社会讲解队伍中藏龙卧虎。比如不久前闭幕的上海博物馆古埃及大展上,就有多位熟悉埃及文化、深耕文博行业的社会讲解员,在展厅内引来观众跟随听讲,更在小红书上收获关注。在各种热门展览现场,“私人订制讲解”已成新风潮。
另一方面,失真的“野生讲解”也扰乱着文博行业的正常秩序,不仅消解文物的价值和文化的尊严,也误导受众对于历史文化的正确认知。为此,要扭转高品质文博行业配套服务供求失衡的现状,“野讲”要大浪淘沙,“馆讲”也须与时俱进。除了加强监管、驱逐劣币以外,场馆还需开展供给侧改革,推动服务升级,让更多受众体验到专业且生动的讲解。
升级服务,应着眼于人。除官方讲解团队外,文博场馆可以与社会机构合作,将符合要求的民间人士纳入讲解队伍,作为文博讲解服务的有益补充。比如,浙江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对社会讲解员进行组织培训、持证上岗等规范管理,上海历史博物馆试点开放持证导游的馆内讲解。日前正式启动的“说文解物”全国文博解说员选拔活动,想必将对进一步提升讲解服务工作能力和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除了“精兵强将”,讲解服务也需要“新式装备”。目前,大部分场所虽配有可租赁的便携设备,但讲解内容大多是对展陈文字的朗读,专业有余,生动不足。所以,在内容包装方面,仍需下功夫。此外,各地实践中也有值得借鉴的案例。比如山东省博物馆采用透明智能展柜,在玻璃上呈现多媒体动画,既起到解释作用,又能节省空间。
优质讲解,更离不开热情互动。许多“顶流”场馆每天面临大客流,游客的参观体验在不同程度上打着折扣。特别是在拥挤的环境下,参观者容易掉队,找不到自己的讲解员,讲解员也难以兼顾所有人,往往只能自顾自地讲。我们注意到,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热门场馆,已开设分馆,调整馆藏分布,其他一些场馆也通过重新布局,疏导客流。在更加宽敞的环境内,优秀的讲解员必能与受众擦出更多火花。
匹配“文博热”,高质量讲解服务当“燃”不让。每逢假期,都有不少孩子跟随家长走进博物馆。文博场馆成为课堂的延伸,讲解员则化身历史老师。从这个意义上讲,升级文博讲解服务,影响的不止是受众的观赏体验,更关乎历史的保存、文化的传承。
来源:文汇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