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调查发现:能活过80岁的糖尿病患者,一般在确诊后,做了5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2 06:00 1

摘要:我见过太多确诊后不当回事的,有人觉得“血糖高点没关系”,有人一听“糖尿病”就当人生完蛋了。其实都错了,真正活得久、活得稳的人,最早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血糖监测当成日常习惯。

确诊后还能活过80岁,不是靠运气,是靠这5件坚持做的事。

我见过太多确诊后不当回事的,有人觉得“血糖高点没关系”,有人一听“糖尿病”就当人生完蛋了。其实都错了,真正活得久、活得稳的人,最早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血糖监测当成日常习惯。

一个老大哥,65岁确诊那年,他儿子带他来我这儿看病。他那会儿饭前血糖14多,脸色发灰,眼睛还发花。我说你这不是吓人的,是要命的。他听进去了,回去就买了血糖仪,每天记账一样测,三个月后血糖稳了下来,人也精神了。

血糖控制不是靠一时努力,而是靠点点滴滴的坚持。你不重视它,它就天天找你麻烦。你盯住它,它就不敢轻举妄动。

还有一点很关键,很多人光盯着空腹血糖,其实餐后血糖波动才是更大的隐患。别小看这两小时,它决定你血管受不受伤。

规律监测、固定时间、记录数据,这些看起来麻烦,其实是和病魔打持久战的“武器”。

这点我观察过,活得久的糖尿病患者,饭桌上从不瞎吃。他们不光知道什么不能吃,更知道什么时候吃、怎么搭配、吃多少才合适。

有个老太太,72岁来我这复诊,我一看她各项指标都好得不得了。她说自己早饭一碗小米粥加一个鸡蛋,中午炒个青菜配点瘦肉,晚上就清淡点,水果也不多吃,尤其晚上从不碰。

她说得轻描淡写,但我一听就知道,她是个懂得控糖饮食门道的人。高纤维、低升糖指数、定时定量、粗细搭配——这几个原则她样样都做到了。

餐盘结构不对,就算饭量不大,血糖照样飙上天。反过来,哪怕偶尔想吃点好吃的,只要你知道怎么调整,其实也不是一点甜都不能吃。

别信什么“糖尿病不能吃水果”的说法,那是老黄历。关键是你吃的是哪个水果、什么时候吃、吃多少。比如苹果、猕猴桃这种升糖慢的,每次吃半个,问题不大。但如果你空腹吃香蕉、葡萄,那等于直接喂血糖上天。

饮食管理不是苦行僧,也不是一顿不吃饿瘦自己,而是学会“吃得聪明”。

说句实话,最怕的不是高血糖,而是人懒。确诊之后能坚持每天活动的,基本都能稳住局面,很多人还比没病时身体更好。

我有个病人,确诊的时候才58岁,他原来是个典型办公室久坐族,腰粗肚子大,血糖飙得很快。我劝他动起来,他一开始连走路都嫌累。但后来他媳妇跟他打赌,说你坚持三个月快走,日行8000步,要是血糖不降,我以后不催你锻炼了。

结果三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从9.3降到6.7,人也瘦了十几斤。他媳妇都笑着说:“你这是把命走回来了。”

运动是最便宜、最有效的“药”。哪怕只是饭后散步20分钟,也能让胰岛素敏感性显著提高。别小看这点事,它直接影响你血糖是不是“听话”。

关键是要坚持。很多人开始劲头大,走几天就懒了。那些活到八九十的老人,都是把运动当日常的人,风雨无阻,动一动比啥都强。

第4件事和“心态”有关系

这里我想说个特别典型的例子。我曾接诊过一位70岁的退休老师,糖尿病十多年了,身体各项指标都挺好。我问她怎么做到的,她笑着说:“我啊,早就跟这病做朋友了。”

她不是看得轻,而是早早接受了现实。她每天写日记记录血糖变化,心情波动也会记。她说,有一阵子睡不好、情绪低落,血糖就老控制不住。后来一边调理情绪,一边调整作息,血糖也慢慢稳了。

这让我印象特别深。很多人一确诊就开始焦虑、恐惧、否定,结果整天闷闷不乐,压力荷尔蒙升高,血糖也跟着乱套。

你得明白,慢性压力和血糖波动是一对难兄难弟。你越焦虑,它越不稳。你心态平和,它也就“服帖”了。

心理调节是个被忽视的大事。不是说你不能焦虑,而是你得学会怎么“和自己谈谈判”,找到自己能释放压力的方法。有人打太极,有人养花种草,有人听戏看书,总之别让情绪堵在心里。

这是我见得最多的“翻车现场”——一开始血糖控制得不错,就开始“自作聪明”,擅自减药、停药,甚至听信偏方、保健品、野鸡广告。

活得久的、活得明白的那批人,基本都有一个共通点:不乱来,该复查就复查,该遵医嘱就好好听话,不自作主张。

有个大爷,83岁了,我问他怎么做到这么稳定的,他说一句话让我记到现在:“我不懂医,也不装懂。”

这话真是醍醐灌顶。很多人就是吃亏在“自己觉得没事”,结果该调整药量的时候没调整,错过了血糖耐受期,一发不可收拾。

还有人只看网络说法,不听医生建议,结果吃了一堆没用的保健品,血糖没降,肝肾还受伤了。

说了这么多,说白了就是一句话:别把糖尿病当成病,也别当成没事,它是个“管好了就跟你和平共处,管不好就天天捣乱”的家伙。

你要是能做到上面这5件事,每天测血糖、吃得讲究、动得勤快、心态平稳、不乱折腾,那它也拿你没辙。

我们农村有句老话:“庄稼不管,虫就来;身体不管,病就闹。”你不操心自己的身体,身体就会让你操心。

我活了大半辈子,看过太多人从“吓得要死”到“活得自在”,靠的不是啥神药,也不是啥贵设备,就是一句话——自己上心

这篇文章你要是看完了,觉得有点收获,那就点个赞,转发给你身边的亲戚朋友,尤其是那些总说“我没事”的人。评论里说说你最想改变的习惯,我们一起把身体这地基打牢,别等那天被病痛敲门才后悔。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北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1):4-67.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草本健康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