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 年 7 月 7 日,腾冲城外的小团坡下人头攒动。当云贵监察使李根源揭开那块灰白色石碑上的红布时,全场寂静无声。“倭塚” 两个铁画银钩的大字在阳光下泛着冷光,碑后是五具反绑跪姿的日军尸体,正对着满山中国将士的墓碑。这一天,距离卢沟桥事变整整八年,滇西的
1945 年 7 月 7 日,腾冲城外的小团坡下人头攒动。当云贵监察使李根源揭开那块灰白色石碑上的红布时,全场寂静无声。“倭塚” 两个铁画银钩的大字在阳光下泛着冷光,碑后是五具反绑跪姿的日军尸体,正对着满山中国将士的墓碑。这一天,距离卢沟桥事变整整八年,滇西的风里飘着硝烟与松脂的混合气味。
国殇墓园的选址藏着深意。李根源站在小团坡顶端,望着形如巨钟的地形对施工队说:“就要在这里,让警钟永远长鸣。” 这座占地 88 亩的陵园,从 1944 年冬开始修建,耗资超过 6000 万元,每一砖一瓦都浸透着当地人的血汗。百姓们背着石料上山,有的人家把准备盖房的木材捐出来,只为让牺牲的将士早日 “安家”。
墓园的中轴线直指腾冲城,3168 座中国军人墓碑沿着山坡层层向上,像一支永不撤退的军队。而在大门左侧最低洼处,那座孤零零的圆形墓穴显得格外刺眼。五名日军军官的尸体被强行扳成跪姿,双手反绑在身后,头顶就是 “倭塚” 墓碑。这种极具侮辱性的下葬方式,是李根源特意交代的。
这一切都要从一年前的腾冲战役说起。1944 年 5 月,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渡过怒江,向被日军占领的腾冲发起进攻。驻守这里的是日军第五十六师团第一四八联队,联队长藏重康美毕业于日本陆军军官学院,以凶狠狡诈闻名。他下令将腾冲古城墙改造为防御工事,把老百姓赶到城内当 “肉盾”。
战役打响后,腾冲成了血肉磨坊。日军凭借坚固工事负隅顽抗,远征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代价。一名叫刘兴文的年轻士兵在日记里写道:“城墙下的尸体堆到了膝盖,我们踩着战友的尸体往上爬,手里的枪都握不住。” 这场战役持续了整整三个月,古城墙被炮火炸得千疮百孔,最终成为日军的坟墓。
藏重康美在最后关头启动了 “玉碎计划”。他命令士兵焚烧军旗和文件,准备战死沙场。7 月 29 日,远征军攻破北门时,这个双手沾满鲜血的联队长被炮弹碎片击中,当场毙命。清理战场时,士兵们发现他的指挥刀上还刻着 “武运长久” 的字样,讽刺的是刀鞘已经被鲜血浸透。
战役结束后,腾冲城满目疮痍。3168 名中国士兵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城里的百姓也伤亡惨重。有老人回忆:“收尸的时候,十条街都飘着尸臭味,烧了多少艾草都盖不住。” 国民政府决定修建陵园,而如何处理藏重康美等五名日军军官的尸体,成了棘手的问题。
有人建议就地火化,有人说应该曝尸荒野。李根源力排众议:“要埋,但不能让他们站着埋。” 这位滇西名士经历过甲午战争,深知忘记历史的代价。他亲自题写 “倭塚” 二字,特意将墓穴设在陵园最低处,让侵略者永远跪着向英烈忏悔。石匠刻字时,每一凿都用尽全身力气,石头碎屑飞溅如泪。
1945 年墓园落成时,一位参加过战役的老兵拄着拐杖来到 “倭塚” 前。他盯着那五个跪姿的土坟,突然跪地痛哭:“爹,娘,你们看啊,鬼子给你们下跪了!” 周围的人无不落泪,这泪水里有悲愤,有欣慰,更有对和平的渴望。
“倭塚” 的存在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侵略者的丑陋。但近年来,日本一些团体却开始抗议。他们说 “倭” 字是蔑称,跪姿下葬侮辱了他们的 “民族英雄”,甚至要求将遗骸运回日本。这些要求遭到中国政府的严词拒绝,腾冲百姓更是愤怒不已:“当年他们烧杀抢掠时,怎么没想过尊重?”
2016 年,洪秀柱参观国殇墓园时特意来到 “倭塚” 前。这位台湾地区前领导人指着墓碑对随行人员说:“让他们在这里谢罪!” 她的话道出了所有中国人的心声。在墓园工作了三十年的管理员说,每年清明节,都有老兵来这里,对着 “倭塚” 敬礼,然后转身向中国军人墓碑献花。
国殇墓园的忠烈祠里,挂满了各界人士的挽联。其中一副写道:“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英魂不泯;抗倭寇以勇,护乡土以仁,浩气长存。” 两侧墙壁上,密密麻麻刻着阵亡将士的名字,有的名字已经模糊,却依然能感受到他们年轻的生命曾经燃烧的温度。
历史学家认为,“倭塚” 的存在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示未来。它像一座活教材,告诉每一个参观者:侵略必然失败,正义终将伸张。腾冲当地的学校经常组织学生来这里参观,老师会指着 “倭塚” 讲解:“记住这段历史,不是要恨谁,而是要让和平永远存续。”
如今的 “倭塚” 墓碑上,雨水冲刷的痕迹清晰可见。经过近八十年的风雨,那块灰白色的石头已经有了岁月的包浆,但 “倭塚” 二字依然醒目。五具日军遗骸早已化为尘土,但那象征着忏悔的跪姿,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
在国殇墓园的出口处,有一块警示牌:“忘记历史,就是背叛。” 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每一个离开的人,和平来之不易。那些长眠在山坡上的中国军人,和那座孤零零的 “倭塚”,共同构成了这段历史的完整记忆。
每年 7 月 7 日,腾冲都会举行纪念活动。当警报声在古城上空响起时,人们会自发来到国殇墓园。他们在 “倭塚” 前驻足片刻,然后走向中国军人的墓碑,献上鲜花。这种沉默的对比,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
日本一些人对 “倭塚” 的抗议,恰恰暴露了他们对历史的不诚实。他们不愿意承认侵略的罪行,更不想面对失败的结局。但历史不会因为抗议而改变,“倭塚” 就像一个永恒的证人,诉说着那段屈辱而英勇的岁月。
在国殇墓园的档案室里,保存着一份特殊的档案。那是 1945 年修建 “倭塚” 时的施工记录,上面有李根源的亲笔批注:“葬之以礼,示之以耻。” 这八个字道尽了设立 “倭塚” 的初衷 —— 既要体现胜利者的风度,更要让后人铭记耻辱。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国殇墓园。他们在 “倭塚” 前拍照,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这段历史。有位 00 后游客在留言本上写道:“以前觉得历史离我们很远,看到‘倭塚’才明白,和平需要守护。” 这种自发的历史教育,比任何教科书都更有效。
“倭塚” 的争议或许还会持续,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它告诉世界,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历史,更不会原谅侵略。同时也表明,我们珍视和平,但从不惧怕战争。这种刚柔并济的态度,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
站在小团坡上远眺,腾冲城已经高楼林立。古城墙的残垣断壁被保护起来,成为历史的见证。国殇墓园里的松柏郁郁葱葱,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倭塚” 在绿荫中若隐若现,像一个永远的惊叹号,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
当夕阳洒在 “倭塚” 墓碑上时,光影交错间仿佛能看到历史的对话。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灵,那些惨遭蹂躏的百姓,还有那些顽固不化的侵略者,都在这座墓园里找到了各自的位置。而 “倭塚” 这两个字,终将成为历史的警钟,永远在中华大地上长鸣。
来源:小豫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