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导游含泪坦言:中国游客有钱,但请别用优越感刺伤我们的尊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1 21:43 1

摘要:去年秋天,我踏上了这趟略显神秘的旅程。不是出于猎奇,更像是一种对“慢生活”的寻找。火车从丹东缓缓驶过鸭绿江,窗外的景色像被按下了倒退键,高楼大厦逐渐被农田和低矮的房舍取代,时间,仿佛在这里慢了下来。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国家可以没有广告牌?

没有满大街的二维码,没有铺天盖地的直播带货,甚至没有无处不在的“消费主义”焦虑?

是的,这就是朝鲜。

去年秋天,我踏上了这趟略显神秘的旅程。不是出于猎奇,更像是一种对“慢生活”的寻找。火车从丹东缓缓驶过鸭绿江,窗外的景色像被按下了倒退键,高楼大厦逐渐被农田和低矮的房舍取代,时间,仿佛在这里慢了下来。

接团的朝鲜导游叫李银珠,一个二十出头的姑娘,中文说得字正腔圆,穿着一身得体的制服,笑容标准得像教科书。一路上,她熟练地介绍着朝鲜的历史、领袖的伟绩,还有那些宏伟的纪念碑式建筑。中国游客们,包括我在内,都听得啧啧称奇,手里的相机咔嚓个不停。

银珠对我们很客气,甚至有些恭敬。直到行程第三天,在一次闲聊中,我半开玩笑地问她:“银珠啊,你们朝鲜导游,觉得我们中国游客怎么样?是不是特能买?”

车厢里顿时一阵笑声,几个团友附和着:“对啊,看我们都买多少了!”“人参、烟酒、油画,我们可是大客户!”

银珠脸上的笑容微微顿了一下,那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变化,像是阳光被云层短暂地遮住。她沉默了几秒,然后用她那依旧温柔,但多了几分认真的语气说:

“中国同志们都很有钱,这一点我们都知道。你们来旅游,买东西,对我们国家的经济有好处,我们很感谢。”

“但是,”她话锋一转,声音轻了下来,“有一点,确实让我们……有点不舒服。”

车厢瞬间安静了。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

“很多中国游客,”她斟酌着用词,尽量避免冒犯,“身上带着一种……很强的优越感。你们会觉得,因为我们没有你们有钱,所以就应该是被怜悯、被好奇、甚至被审视的那一方。”

她顿了顿,举了个例子,每一个字都像小锤子轻轻敲在我的心上。

“很多游客会直接问我们:‘你们平时吃得饱吗?’‘你们一个月能吃几次肉?’‘你们工资多少?’”

“问这些问题时,你们的眼神里没有恶意,我知道,那可能只是好奇。但那种好奇,像一根刺。它背后的意思是:‘你们过得不好,我知道,我来验证一下。’”

她看着我们,眼神清澈而坦诚:“我们朝鲜,确实没有中国那么发达,收入也不高。我的月工资,换算成人民币,大概只有400块。”

团里有人发出低低的惊呼。

“但是,”她的语气突然坚定起来,甚至带着一丝我们无法理解的骄傲,“我们不需要为住房发愁,国家分配。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全部免费。我们的医疗,也是免费的。我们不用担心失业,国家会安排工作。我们的压力没有你们那么大,我们不需要拼命赚钱只是为了买一套房子,或者担心一场病就拖垮全家。”

“我们确实钱不多,但我们开销很小,生活得很安稳。我们也有自己的幸福。”

她说完,车厢里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刚才还兴致勃勃讨论买了什么纪念品的团友,都默不作声了。

那一刻,我感到脸上火辣辣的。

我想起了自己刚才在纪念品商店,大手大脚地买着几百块的人参,那种“消费”带来的快感,那种用金钱就能轻易获得满足感的优越心态。

我想起了我确实也在心里嘀咕过,他们是不是很少吃到进口水果。

我们带着一种“财富”的滤镜来看待这个国家,下意识地用我们的尺子去丈量他们的生活。却忘了,幸福这张试卷,从来就不止“经济”一道选择题。

后来的行程,气氛微妙地变了。

我们依然会拍照,但不再是对着他们的自行车和旧楼房指指点点;我们依然会购物,但不再是那种“施舍”般的心态,而是真正欣赏他们的手工艺品;我们依然会提问,但问的是历史、文化、艺术,而不是他们生活的窘迫。

离开平壤的那天,银珠来送我们。她的笑容依旧真诚,和我们一一告别。

我最后问她:“银珠,你会想去中国看看吗?”

她用力地点点头:“很想。我想去看看北京的故宫,看看上海的高楼。但我看完了,还是会回来。这是我的家。”

火车再次驶过鸭绿江,看着对岸渐渐繁华起来的霓虹灯光,我心里五味杂陈。

这趟旅行,我看清了朝鲜的山水,却更看清了自己。

来源:百姓识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