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盛春时节,走进新民镇龙丰村,宽阔整洁的村道两旁花木扶疏,崭新的文化广场上村民载歌载舞,清新脱俗的文明新风拂面而来,一幅美丽乡村画卷跃然眼前。近年来,龙丰村通过创新乡村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盛春时节,走进新民镇龙丰村,宽阔整洁的村道两旁花木扶疏,崭新的文化广场上村民载歌载舞,清新脱俗的文明新风拂面而来,一幅美丽乡村画卷跃然眼前。近年来,龙丰村通过创新乡村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在施工的同时,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在新民镇龙丰村“两清两改两治理”的施工现场,村民组长袁发龙正在叮嘱大家注意事项,作为组内事务的“带头人”,袁发龙与14位村民代表组建了“自建自管”小组,通过分工明确、定期公示的管理机制,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建设的主人。
“大家都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每个星期五召开一次调度会,公开资金使用和工程进度等情况。”袁发龙说。
这种“村民事、村民议、村民管”的模式,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以及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在村容村貌改造过程中,村民们不计报酬、踊跃参与,苏朝伦便是其中一位。
“大家都愿意参与进来,把家乡环境建设好了,我们自己居住起也舒心。”新民镇龙丰村村民苏朝伦说。
围绕“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在驻村工作队和村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龙丰村新建了文化广场,实施了道路加宽,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修建了停车场、污水处理池和公厕,有的村民还主动将自家房屋装修后作为议事室、学习室、图书室,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走在龙丰村干净整洁的道路上,一步一景、小径花影,看着村里的变化,当地村民袁国先感到幸福满满。
“现在广场修起了,道路也扩宽了,我们出来到处都干干净净的,路灯亮着晚上的夜景也很漂亮。”袁国先对村里的变化赞不绝口。
“三分建,七分管”。环境变好了,维护更要跟上,龙丰村按照群众参与、制度规范、文明引领的乡村治理模式,通过建立村民自治小组、完善村规民约、开展文明评选等举措,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治理新格局,让乡村从“一时美”迈向了“持久美”。
“维护环境卫生,人人有责,看到垃圾大家都是随手捡、随手扫。”新民镇龙丰村村民姜应荣说。
在抓好“面子”的同时,龙丰村还注重提升“里子”,村里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让美丽乡村建设既有“形”更有“魂”,不仅让乡村“颜值在线”,更让文明“深入人心”。
“龙丰村通过常态化入户走访,用拉家常讲例子的形式,宣传喜事新办理念,以抵制陋习加倡导新风为抓手,让文明新风吹进田间地头,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粘合剂。”新民镇龙丰村村委会副主任向选荣说。
走进龙丰村黄泥井组,一面“感恩墙”格外醒目,上面记录着村民修缮水井的善行义举,龙丰村将“饮水思源”感恩文化融入乡风建设,通过“星级文明户”评选、红白理事会、“积分超市”等举措,让文明新风吹进每家每户,村民之间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见证者,今年74岁的张继明深有感触。
“现在都是红白喜事才办酒,其他都不办,既不铺张浪费,又为大家节约了不少开支。”张继明说。
在村里筹办丰收节、运动会等系列文化活动上,村里的老艺人义务教授年轻人打金钱杆、跳花灯等传统技艺,既丰富了村民们的生活,又增进了感情。
“大家相处和谐,做事互相支持。”“现在大家都团结友爱,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这种淳朴的乡情让人很感动。”村民们纷纷说道。
如今的龙丰村,环境美、民风淳、产业兴。村干部从“包办人”变成了“领路人”,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了“主人翁”,文明乡风不仅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更成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一幅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我们将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丰富活动载体,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深入开展,让文明新风在龙丰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新民镇龙丰村党总支部委员、监委会主任周启坤说。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