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鼠标在屏幕上滑动,光标停在“退出该群聊”的按钮上,点击、确认,提示框弹出“已退出群聊”——这是林薇离职当天重复了一千多次的动作。从项目攻坚群到部门通知群,从跨部门协作群到临时会议群,每个群聊背后都藏着一段加班的深夜、一次激烈的讨论、一场成功的庆功,而此刻,它们
鼠标在屏幕上滑动,光标停在“退出该群聊”的按钮上,点击、确认,提示框弹出“已退出群聊”——这是林薇离职当天重复了一千多次的动作。从项目攻坚群到部门通知群,从跨部门协作群到临时会议群,每个群聊背后都藏着一段加班的深夜、一次激烈的讨论、一场成功的庆功,而此刻,它们正以每秒一个的速度,从她的聊天列表里消失。退群一千个,退的不只是一个个对话框,更是一场关于职场记忆的告别,一次关于身份转换的仪式。
这些群聊,曾是她职场生活的“第二战场”。刚入职那年,她的聊天列表里只有十几个群,最活跃的是“新人培训群”,每天都有前辈分享的资料、HR提醒的注意事项,她抱着手机逐字阅读,生怕错过任何一个融入团队的细节。后来接手第一个项目,“XX项目攻坚群”成了她的“主战场”:白天,群里是客户的需求变更、同事的进度同步;深夜,是她发的方案草稿、领导的修改意见,有时一句“这个方案明天要”,就能让她从床上爬起来打开电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项目上线,群里从凌晨两点开始刷屏,测试组报着Bug,开发组忙着修复,她守在屏幕前核对数据,直到天亮时弹出一句“上线成功”,群里瞬间被“太好了”“终于搞定了”的消息淹没——那些闪烁的头像,曾是她并肩作战的伙伴,那些跳动的消息,曾是她成就感的来源。
随着工作年限增长,群聊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有按部门分的“市场部沟通群”“财务部对接群”,有按项目分的“Q3推广群”“年度总结群”,还有各种临时组建的“团建策划群”“年会节目群”,甚至有专门用来吐槽的“摸鱼小群”。这些群聊构成了她职场身份的拼图:在“管理层会议群”里,她是需要汇报工作的主管;在“新人带教群”里,她是需要分享经验的前辈;在“跨部门协作群”里,她是需要协调资源的对接人。有时她一天要在十几个群里发言,早上先看“每日早报群”的行业动态,上午在“项目群”里同步进度,下午在“沟通群”里解决问题,晚上还要在“学习群”里听分享。手机总是处于“特别提醒”状态,生怕错过重要消息,甚至吃饭时听到消息提示音,都会下意识地拿起手机——那些群聊,曾是她职场责任的载体,也是她无法卸下的牵挂。
可慢慢的,这些群聊也成了她的“负担”。有些群早已失去作用,项目结束了却没解散,每天躺着“尸体”,偶尔有人发错消息,弹出一句“不好意思发错了”,之后又恢复沉寂;有些群成了“广告群”,行政发的通知、工会发的活动、合作方发的推广,一条接一条,淹没了真正重要的信息;还有些群让她倍感压力,领导深夜发的“@所有人 明天开会讨论”,客户突然提出的“这个需求要加急”,都让她神经紧绷。有次她休年假,特意把手机调了静音,可打开群聊还是看到几百条未读消息,其中不乏“等你回来处理”的@提醒,那趟年假,她几乎每天都要花两小时处理群里的事。那时她就想:等离职了,一定要把这些群都退掉,好好松口气。
如今真的到了退群的时刻,她却没想象中轻松。退到“新人带教群”时,她想起曾经带过的实习生,那个小姑娘会怯生生地在群里问“这个表格怎么填”,她耐心回复的样子还历历在目;退到“团建策划群”时,她想起去年夏天的海边团建,大家在群里吵着要去沙滩烧烤,最后一起在海边看日出的场景;退到那个“摸鱼小群”时,她犹豫了——这里有她和几个同事的吐槽、分享的八卦、互相加油打气的话,是她职场里的“秘密花园”。她盯着屏幕看了几秒,最终还是点击了“退出”——不是无情,而是知道,离职意味着人生的新阶段,那些属于过去的群聊,该留在过去的时光里。
一千多个群聊退完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聊天列表里只剩下家人和朋友的对话框,屏幕变得清净,她却突然有些恍惚。那些群聊像一本厚厚的职场日记,记录了她的成长、努力、委屈和喜悦,而退群的动作,就像一页页撕下日记,宣告着一段旅程的结束。但她知道,退群不是遗忘,那些在群聊里收获的经验、结识的朋友、经历的故事,早已刻进了她的人生里。
关掉电脑,她拿起包走出公司大楼,晚风拂过脸颊,她深吸一口气。没有了群聊的消息提示音,没有了需要紧急处理的工作,此刻的她,终于可以卸下职场的身份,做回自己。退群一千个,退去的是过去的责任,迎来的是未来的可能——这场特殊的离职仪式,不仅是告别,更是新开始的序章。
来源:Jayce杰斯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