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人黄振贵徒步长征日记(47): 绝命后卫师师长陈树湘烈士纪念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1 21:47 1

摘要:明年是红军长征胜利90周年。江西九江人黄振贵从今年5月起,开始徒步红军长征路,并每天都写下沿途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感受,准备明年5月走到延安。经黄振贵本人授权,本号将跟踪着他进行的脚步,每天转载他的徒步长征日记。

【编者按】明年是红军长征胜利90周年。江西九江人黄振贵从今年5月起,开始徒步红军长征路,并每天都写下沿途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感受,准备明年5月走到延安。经黄振贵本人授权,本号将跟踪着他进行的脚步,每天转载他的徒步长征日记。

九江人黄振贵在陈树湘烈士纪念馆

我叫黄振贵(原江西省九江市司法局副局长,二级调研员,已退休),从于都出发徒步长征路,2025年7月3日,我在到达道县之前就在想红军长征过道县,在中国红军长征史、在中国革命军事史上是具有极其浓墨重彩的一笔光辉篇章,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红军师长陈树湘在道县境内断肠就义,为新中国的诞生流尽最后一滴血,其精神永远值得敬仰。所以一大早趁天还凉快,先徒步前行近7公里,一直沿树湘大道行进,10时左右来到“缅怀革命烈士,传承红色基因”大型石头指示牌处右拐进入陈树湘红军文化园。

九江人黄振贵在陈树湘烈士纪念馆

进到园内,我浏览了长征精神步道,采用红色透水混泥土材料铺设有一公里多,分了很多雕像群以及法治长廊,我在禾塘决策驻足。红军长征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先头部队于1934年11月18日攻占道县,蒋介石闻讯,调集湖南、广东、广西三省及中央25个师40余万部队在湘江沿岸建立起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利用湘江这一天然屏障,将红军消灭在潇水和湘江之间。 11月18日至25日,中央红军各部先后渡过了潇水,大军进入两江(潇水与湘江)狭长地带,进入了一块军事陆地,前有第四道封锁线,后有追敌,情况万分危急,中央红军危在旦夕,何去何从?是该做决定的时候了,历史选择了道县的禾塘!

1月25日清晨,中央机关,中革军委纵队进驻道县禾塘一带,中央政治局在道县禾塘村召开紧急会议(史称:“禾塘会议”)决定抢渡湘江,指挥部进驻道县豪福村,朱德发布《我野战军前出至全州、兴安西北之黄山地域的作战部署》拉开了湘江战役的序幕。

沿长征精神步道景观带前行几百米,来到陈树湘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先是看到一组花岗岩大牌坊,道县烈士纪念园,四根石柱上镌刻着两幅对联,中间对联:“满腔碧血荐轩辕,义烈千秋,光争日月;百尺青松环墓冢,精魂一缕,秀毓河山。”歌颂的是无数为国牺牲的革命烈士。两边对联:“虎将断肠明夙志,一心报党;黎元踵武仰高风,百计兴邦。”表达了人民对“断肠明志”的英雄陈树湘烈士的深切怀念。 以前知道“断肠明志”的故事,但来到道县陈树湘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看到他被俘时的场景还原,看到他牺牲地的照片,看到那模拟的绞肠细节......,才真正地体会到这四个字背后是何等的惨烈与决绝!这种直观的冲击,让英雄的形象无比高大,清晰。

陈树湘早期在夏明翰、郭亮领导下投身到长沙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成为湖南革命运动的骨干。1927年9月跟随毛主席参加秋收起议,井冈山和赣南闽西地区的游击战争,中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作战,他忠诚追随毛泽东、朱德,在血与火的斗争实践中从普通一兵成长为一名英勇善战、威震敌胆的优秀红军将领。

1934年11月26日身为师长的陈树湘率领红34师接受命令,成为全军的后卫部队,掩护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抢渡湘江。在湘江战役中,为了掩护主力红军过江,与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国民党争拼死厮杀,拼到全军覆没境地。红34师剩下的两三百人被敌人截断无法渡江追赶主力,只好突出重围,红34师在湘江突围中由5000人锐减至2000人。 湘江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因敌我力量悬殊,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红军从长征出发前的86000人锐减至3万余人,当地留下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民谣。

你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你们的功绩与世长存

陈树湘在指挥红34师突围的激战中受伤被俘,被押送途中他绞肠自尽,“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树立了共产党员牢记使命绝对忠诚的光辉榜样。 是什么样的信念,能让一个人在生死攸关做出如此诀绝的选择?陈列室里每一件物品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信仰的力量多么强大,是以超越肉体的极限和对死亡的恐惧。

在陈树湘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我有幸见到了红军长征时,曾帮助过耿飚、杨成武将军率领的红年渡过潇水河的功臣蔡如燕的后人周宝贵详细介绍了帮助驾浮桥。红军攻占道县城的故事,以及耿飚看到蔡如燕口述信后亲笔回信。

2016年10月16日耿飚将军的女儿耿焱带着父亲“不能忘记对红军做出贡献的老百姓的后人”的瞩托专程到道县,沿着父亲当年的是迹重走了"红军渡",探望了蔡如燕老人的后人,向曾经帮助过红军的老百姓的后人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在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我购买了一本道县本地作者蔡元神著《碧血潇》(46元)书,主要收集当年的道县人民在红军言行感召下,凭着朴素的情感厚道的本质,为红军顺利过境作出应有贡献,与红军结下鱼水情深的不解之缘,他们冒坐牢杀头的危险给红年带路、挑担送水送吃,收留并医治红军伤病员,贫苦农民主动参加红军队伍等等,在道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发生的许许多多感人故事,留着以后细细品味。

禀然英雄气,激荡天地间。我专门来到陈列馆南侧祭拜陈树湘烈士,2019年4月红34师部分烈士遗骸也迁葬于此,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四师石雕军旗底座刻着:“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 在道县这片红色热土上,发现红军长征时经过道县牺牲305人,有名有姓烈士墓25座,无名烈士墓294座,2022年3月,道县县委县政府将散葬12个乡的319座烈士墓迁移到道县烈士纪念园进行集中管理保护。

随后,我专程参观“红军渡”,在那遇到热情友好的道县上关街道水南社区(红军渡所在地)书记高斌,主动带我走过红军渡,并参观道县古城墙这也是当年红军从这渡过抢占道县县城的遗址。道县县城原有五座城门,红军长征时,国统区的国民党民团将潇水上的唯一一座浮桥拆掉,全部栓在县城岸边阻断红军,后发生了红军抢渡潇水河,百姓拿竹竿、拆门板、驾浮桥、帮助红军渡过潇水河的感人故事。

我行走在红军渡上,发现夕阳将渡口染成金色,回望潇水波光粼粼中,我似乎看见无数年轻的身影正列队走向对岸,他们的草鞋踩在水面上,踏出一圈圈发光的涟漪。我蹲下身将手掌浸入冰凉的河水中,突然一阵战栗----这水里是否还沉淀着:红军炊事班掉落的行军锅,小战士被鲜血染红的绷带,村民摆渡时滴落的汗珠。我的脚步不自觉地放轻生怕惊扰了长眠于此的英魂。

我看到红军渡由24只铁船和3只稍小的铁船并排由铁索串联,问了问为什么不统一大小铁船并联,高斌书记告诉我:长征时期是木船并联,2015年当地政府为安全起见将术船改为铁船,但两边串联的铁链还是原来的具有千年历史,而他小时看到的要比这粗,可能是日久腐蚀变小了,3只小船是为了方便拆解让上下游过客船和木排。

如今,站在道县红军渡口,望着潇水河上三座大桥如长虹卧波,历史的厚重感与时代的壮阔感在胸中激荡交融:潇水汤汤,三桥如笔,在天地间挥毫写下两行: 上行是“血染征途何惧死”---那是1934年红军用生命刻下的生存之路; 下行是“敢教日月换新天“--这是2025年中华儿女用奋斗铺就的繁荣之桥。 立于渡口,恍见英魂含笑于星河,他们以命相博的明天,此刻正车笛声声,灯火倾城。

来源:老海君平叔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