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远见的父母,都很会“装”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1 21:35 1

摘要:我伸头往厨房望去,看到她九岁的儿子轩轩正在熟练地削土豆,还回头问我:

原创十点签约作者十点读书

2025年09月11日 18:30山东

十点读书雅君

将在09月17日 19:00 直播

预约

溯源大兴安岭,野生蔓越莓采摘季

十点读书雅君

将在09月18日 19:00 直播

预约

溯源塔河|赏北国风光,寻山野馈赠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林溪安朗读音频

有远见的父母,都很会“装”,十点读书,12分钟

上周,我去闺蜜家做客。

想去厨房帮忙,闺蜜从卧室出来拦下我:“不用,等会有的吃。”

我伸头往厨房望去,看到她九岁的儿子轩轩正在熟练地削土豆,还回头问我:

“阿姨,吃土豆片可以吗?我还不会切丝。”

随后,轩轩熟练地切土豆片、过水洗掉淀粉、爆炒。

这一套行云流水的操作,看得我目瞪口呆。

回想我家那个臭小子,别说做饭了,连吃饭都要我三催四请。

当下我就忍不住了,忙把闺蜜拉进卧室:

“这是什么养娃武功秘籍?快老实交代。”

闺蜜一脸得意看着我,对我说:

“当父母啊,在家里不能太全能,什么事都自己干完了,孩子很容易变成土皇帝。”

见我一脸懵,闺蜜继续解释道:

“咱们要会装啊,自己装弱,对伴侣装聋,对孩子装瞎,这样才会家和万事兴。”

“你回去试试吧,再熊的孩子都能变成贴心宝,再僵的家庭氛围都能甜如蜜。”

我想着闺蜜家融洽的氛围和优秀的儿子,对闺蜜佩服得五体投地。

脑袋里,突然就提取到闺蜜嘴里的关键词:

“要会装啊。”

作家李银慧讲过一个自己孩子的故事。

生完孩子后,她开始在儿子面前装弱,经常在生活中故意犯一些低级的错误。

比如拧不进螺丝,装不上灯泡,每次孩子看见了,就会自告奋勇地帮助她:

你们太弱啦,看我的!

她和丈夫还会邀请儿子一起讨论家庭事务,听听孩子的意见。

这时候,她和丈夫就在旁边傻愣着,目睹孩子的英雄行径,然后拍手称好。

渐渐地,孩子越来越厉害,有时候可以直接胜任一些家庭事务,不再让父母费心。

曾听过一句话:

装弱,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动手能力。

父母越弱,孩子就会越强;

父母越强,孩子就会越弱。

若父母在生活中什么都能办到,就会剥夺孩子锻炼能力的机会,毁掉孩子的行动力。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一段经历。

初中那会儿,儿子经常和我吵架,作业不做、家务不参与,性格也十分古怪。

那段时间,我被气得不轻,加上刚好感冒,索性没有像往常一样强撑,直接卧病在床休养了两周。

这两周里,我看起来既虚弱又痛苦。

儿子见了,居然开始主动地嘘寒问暖,照顾我的一日三餐,学习也不需要我督促,自己就能完成。

事后,我才意识到,之前的教育方法都用错了。

什么都帮孩子安排好,都替孩子做完,看似是为了孩子好。

实际上,最基础的让孩子独立成长都没做到。

《童年的秘密》一书指出:

孩子一岁左右,就可以尝试让他做家务活了。

李玫瑾教授说过:

孩子12岁后,父母要学会示弱,经常把问题抛给孩子,就会收获帮父母一起扛事、成熟自信的孩子。

很多时候,父母要做的不是替孩子多做一点,而是退居二线,让孩子迎接生活中的挑战。

比如辅导学习时,不用给孩子说出答案,假装不会解题或记不住知识点,让孩子来教导;

在生活方面,可以假装不会使用家电或规划家庭活动,让孩子来主导,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哪怕一开始他们并不能做得尽善尽美。

但随着时间的累积,孩子会越变越好。

听过一个有趣的比喻:

“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聋子’。”

为什么呢?先听我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是搜狐前CEO王小川的父母。

王小川的母亲是一个女强人,性格比较泼辣,对工作也好,生活也罢,都要求精益求精。

王小川回忆,有几回,爸爸做的事情,没达到妈妈的心意,就跟在爸爸后面骂。

爸爸走到哪儿,她骂到哪儿。

王小川都被吓到了,眼看着家庭大战一触即发。

爸爸却假装没听到妻子的喋喋不休,既不发火,也不还嘴。

而是选择在妈妈情绪平稳后,再笑呵呵地出来打个圆场。

第二个故事,是一个网友的分享。

网友@茉莉和老公结婚三年多,两人经常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吵起来。

最严重的一次,是茉莉说丈夫做的晚饭不好吃,顺口说了一句:

猪都比你会做饭。

丈夫一听,马上摔筷子,开始以同样的方式回击妻子:

总比你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好。

吵着吵着,两个人打了起来,家里的家具都砸得稀巴烂,孩子也被吓得发烧,进了医院。

看过一个哲理故事。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露丝·贝德结婚时,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副耳机。

对方告诉她:

每一段美好的婚姻里,都有些话是应该充耳不闻的。

装聋的背后不是认怂,而是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格局,更是一种不让家庭矛盾扩大的顶级战略。

唯有如此,夫妻间的关系才会融洽,孩子才能体会到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养成阳光开朗的性格。

当然,“装聋作哑”也分情况。

一些家长里短的小事,如伴侣的“情绪性抱怨”、生活习惯的“小差异”、偶尔的“口误”,可以假装听不见;

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如伴侣的“真实需求”、涉及金钱和忠诚的谎言、反复出现的“破坏性问题”,则需要深度沟通。

本质上,装聋不是“真聋”,而是将不必要的话过滤,给家人一份体贴和自由。

毕竟,好的家庭氛围,才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讲过这样一个母亲的故事。

吃早饭,一定要让孩子吃完她准备的所有早餐,中途还不断纠正孩子吃饭的速度;

晚上孩子放学后,一进门,就开始问“作业做完了吗?”

不管作业有多少,只要没做完,就断定孩子肯定是打游戏耽误了学习,然后嫌孩子的字写得不好看,应该怎么写;

万一很幸运,孩子作业做完了,她又问:

为什么不预习一下?不复习一下?不自己再看看书?有时间为什么不练练琴?

以至于,孩子忍受不了,向沈教授吐槽:

“我妈最常说的话就是‘快点快点’,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挑我的错。”

而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还十分常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宝贝,要喊哥哥,不是鸽鸽。

这个字写错了,这边少了一撇,这个字有点歪,赶紧改一下。

你画得不对,树干是棕色的,不是粉色的。

对此,沈教授在《做对懒爸妈,养出省心娃》一书中做过解释:

这类“纠错型”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方式很常见。

有时候父母还会辩解:

我不是要求孩子有多优秀,只是希望他能做到正常孩子能完成的任务而已。

殊不知,孩子被父母反复纠错+讲道理后,很容易形成一种认识:

我比较差,大人和我说了那么多遍我都无法改正,说明我能力不行。

心理学上,还把这种行为总结为“过度校正效应”。

即,当错误被过度关注时,反而会形成负向强化。

如果父母反复对孩子纠错,孩子每做一件事就中途喊停,时间久了,孩子会丧失独立学习的能力,也会破坏孩子的创造力。

听过一句老话: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完全做对,那么,允许孩子犯点错也没什么。

比如忘带作业本,不小心弄脏衣服、作业有错处、和同学出现矛盾……

如果这时候,父母都去立刻纠正,要么会让孩子失去继续做下去的欲望,要么孩子会在父母的责备中,陷入自我毁灭的漩涡。

如果你仔细观察身边的父母,你会发现:

聪明的父母,都很擅长“装瞎”。

尤其是一些生活中无伤大雅的小事,该看不见时就看不见,该糊弄时就糊弄。

当然,很多父母会说;“我做不到啊!看见了就忍不住想说。”

如果你也是如此,给大家一个建议。

电影《阿甘正传》有一幕,阿甘送儿子上学时,看着儿子远去的身影,忍不住想叮嘱儿子几句。

嘴边刚张开:“Don’t”(不要)……

他停顿了一下,忍下了没说完的话,对儿子说了一句“I Love you”(我爱你)。

大家也可以向阿甘学习,不紧盯孩子的缺点,接纳孩子的各种样子。

多给孩子一些自己成长的空间,或许过段时间,无意中会惊喜地发现:

孩子正在慢慢变好,也在慢慢自己摸索着长大。

季羡林曾说:

我平生最佩服两种人,甘当配角和故作愚钝的人。

我们在和伴侣,和孩子的相处中,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

和孩子“装”柔弱,甘当孩子的配角,给孩子展露的机会;

和伴侣“装”愚钝,收起身上的锋芒,让家变得更温馨。

点个

,与父母们共勉。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