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人们,全球首富宝座今晚炸锅了!不是马斯克,不是贝佐斯,更不是什么新冒出来的AI大佬,而是79岁的“硅谷老炮儿”拉里·埃里森——甲骨文公司那个留着长发、开着战斗机、怼天怼地的创始人。彭博社最新数据砸过来:3930亿美元!直接把马斯克甩在身后,成为地球上新的“钱
家人们,全球首富宝座今晚炸锅了!不是马斯克,不是贝佐斯,更不是什么新冒出来的AI大佬,而是79岁的“硅谷老炮儿”拉里·埃里森——甲骨文公司那个留着长发、开着战斗机、怼天怼地的创始人。彭博社最新数据砸过来:3930亿美元!直接把马斯克甩在身后,成为地球上新的“钱袋子之王”。有人懵了:甲骨文?那不是爸妈单位用的“古董软件”公司吗?这老头凭什么在新能源、AI、元宇宙疯狂内卷的2025年,悄咪咪把马斯克的“首富王冠”薅走了?今天咱就扒开这事儿的真相:这哪是逆袭,分明是一场蓄谋50年的“财富狩猎”!
咱先聊聊埃里森这个人。如果说马斯克是科技圈的“网红顶流”,天天发推特、造火箭、喊口号,那埃里森就是躲在幕后的“扫地僧”——平时不吭声,一出手就秒杀全场。但你千万别以为他是个老实人,这老头的人生剧本,比好莱坞爽文还离谱。
1944年出生,亲妈未婚先孕,生下来就送了人,养父是个酒鬼。高中毕业后混了两个大学,全是辍学,理由是“教授讲得太烂”。20岁那年穷得叮当响,睡过公园长椅,靠打零工糊口,甚至为了蹭饭,冒充哈佛学生混进食堂。就这开局,谁能想到59年后他能成全球首富?
但埃里森有个特点:狂!而且是刻在骨子里的狂。1977年,他和两个朋友凑了1200美元创办甲骨文,名字直接碰瓷“世界上最神秘的文字”。当时IBM刚发布数据库论文,埃里森拍着桌子说:“这玩意儿我们能做得更好!”结果呢?别人做数据库追求稳定,他偏要搞“激进创新”,产品经常BUG满天飞,但客户就是愿意买单——因为甲骨文的数据库跑得比谁都快,能帮企业处理海量数据。
更绝的是他的营销套路。上世纪80年代,他直接在《纽约时报》打广告:“甲骨文数据库,比IBM快5倍,价格便宜一半!”气得IBM想告他诽谤,结果他反手甩出测试报告:“不服?来比啊!”这种“碰瓷式营销”让甲骨文迅速出圈,到1986年上市时,市值已经破10亿美元。
但埃里森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的“土豪生活”。马斯克买推特花440亿,被骂“败家”;埃里森花3亿美元买私人岛屿,建日式庄园,养几百只孔雀,人家只说“这是刚需”。他收藏了12架战斗机,包括俄罗斯米格-29,没事就开着在硅谷上空兜风,吓得邻居报警。甚至为了和乔布斯比谁的游艇大,硬生生把自己的游艇加长到138米,取名“日出”——意思是“老子的财富比太阳还耀眼”。
就是这么一个狂得没边的老头,却在79岁这年成了全球首富。你可能会说:“不就是运气好吗?赶上了数据库的风口。”但真相是,甲骨文的“印钞机”,到今天还在疯狂吐钱,而且越老越香。
说到甲骨文,很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办公室里的老旧软件”。但你知道吗?2024年甲骨文的营收超过500亿美元,净利润率高达35%,比茅台还能赚!更狠的是,它的客户粘性强到离谱——全球500强企业里,98%都在用甲骨文的数据库,包括银行、医院、政府机构。为什么?因为它掌握了一个“命脉”:数据。
举个例子:你去银行取钱,刷信用卡消费,甚至在医院挂号,背后的数据处理很可能都跑在甲骨文的数据库上。这玩意儿就像城市的“地下管网”,平时看不见摸不着,但一旦停摆,整个社会都会瘫痪。而且数据库这东西,迁移成本极高——一家银行如果想把甲骨文换成其他品牌,光是数据迁移就得花几千万,还得担着系统崩溃的风险。所以客户宁愿每年交几千万服务费,也不敢轻易换人。
这就是甲骨文的“护城河”:用几十年时间,把自己变成了全球企业的“基础设施”。你以为它只会吃老本?错了!埃里森早就盯上了云计算。2010年,亚马逊AWS已经火遍全球,有人嘲笑甲骨文“不懂互联网”,埃里森直接开骂:“云计算就是个屁!是骗子的把戏!”结果转头就砸了200亿美元,把甲骨文的数据库搬到云上,推出“甲骨文云”。
现在呢?甲骨文云的市场份额虽然不如AWS和微软Azure,但利润率秒杀二者——因为它的客户都是不差钱的大企业,比如沃尔玛、可口可乐、美国国防部,每年光服务费就能收几百亿。更绝的是,埃里森还搞了个“混合云”模式:企业可以把数据一部分存在甲骨文的服务器,一部分存在自己公司,既安全又灵活。这波操作,直接让甲骨文在云计算时代又赚得盆满钵满。
2025年,全球AI热潮爆发,马斯克的特斯拉因为自动驾驶事故股价暴跌,贝佐斯的亚马逊被AI初创公司抢生意,而埃里森的甲骨文却成了最大赢家——所有AI公司都需要处理海量数据,而甲骨文的数据库就是“AI时代的加油站”。你说,这3930亿财富,是不是来得比马斯克的“火星梦”实在多了?
埃里森和马斯克,简直是科技圈的两个极端。马斯克天天喊着“改变世界”,造火箭、搞星链、脑机接口,股价跟着他的嘴疯狂波动;埃里森则像个冷静的猎人,从不追风口,只盯着“食物链的顶端”——哪里能掌握核心资源,哪里能躺着赚钱,他就往哪里钻。
199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大家都在炒概念,埃里森却悄悄收购了20多家数据库公司,把竞争对手全干掉,垄断全球数据库市场80%的份额。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甲骨文股价暴跌80%,埃里森不仅不慌,反而趁机低价挖走了IBM的核心工程师团队。2020年,疫情期间,全球企业都在裁员,他却花280亿美元收购了医疗软件巨头Cerner,把甲骨文的业务扩展到医疗数据领域。
这种“反周期操作”,让甲骨文的财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马斯克的财富靠股价,埃里森的财富靠现金流——甲骨文每年的净利润超过150亿美元,埃里森作为最大股东,每年光分红就能拿几十亿。更狠的是,他几乎不减持股票,反而不断增持,因为他知道:甲骨文这头“现金奶牛”,能挤的奶还多着呢。
有人说埃里森“吃相难看”,不像马斯克那样有“情怀”。但你别忘了,商业的本质是赚钱,不是做慈善。马斯克的特斯拉需要靠政府补贴和股民的钱烧钱,而甲骨文从成立第一天起就盈利,50年来没亏过一次。这种“稳赚不赔”的商业模式,才是真正的“商业教科书”。
埃里森自己也说过:“我不是企业家,我是个猎人。我的目标是找到最肥的猎物,然后一枪毙命。”现在看来,他不仅找到了猎物,还把自己变成了“狩猎场的主人”。
埃里森成全球首富,炸出了很多人的疑问:为什么一个79岁的老头,能在年轻人主导的科技圈打败马斯克?为什么一个“古董公司”,能比新能源、AI更赚钱?其实这背后,藏着3个颠覆认知的真相,值得每个普通人深思。
第一个真相:慢就是快,稳才能赢。 马斯克的财富像坐过山车,埃里森的财富像爬楼梯——虽然慢,但一步一个脚印。甲骨文用50年时间,从1200美元到3930亿,平均每年增长25%,看似不快,但从未倒退。反观很多创业者,天天追风口,今年做直播,明年搞AI,结果风口一过,公司就倒闭。埃里森告诉我们:与其在风口上裸奔,不如在一个领域深耕十年,把自己变成“不可替代”。
第二个真相:真正的财富,都藏在“看不见的地方”。 大家都盯着特斯拉的电动车、苹果的手机、Meta的元宇宙,觉得这些才是“高科技”。但埃里森告诉你:数据库、企业软件、云计算服务,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印钞机”。因为它们解决的是企业的“刚需”,而刚需的钱,永远最好赚。普通人想赚钱,别总盯着网红和明星,多看看身边的“基础设施”——比如水电、物流、医疗软件,这些领域虽然不起眼,但个个都是“闷声发大财”。
第三个真相:年龄不是资本,认知才是。 79岁的埃里森,比很多年轻人还懂商业。他知道什么时候该激进,什么时候该保守;知道怎么用技术壁垒锁定客户,怎么用资本手段扩大版图。反观很多人,30岁就觉得自己“老了”,不愿学习新东西,结果被时代淘汰。埃里森用一生证明:只要你的认知能跟上时代,年龄就是你最大的优势——因为你比年轻人多了几十年的经验和判断力。
埃里森成为全球首富,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他用50年时间,把一家小公司做成全球企业的“基础设施”,靠的不是运气,而是“长期主义”——不被短期利益诱惑,不被外界噪音干扰,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目标,一步一步把事情做到极致。
马斯克的“火星梦”很浪漫,但埃里森的“印钞机”更现实。这个世界需要梦想家,但更需要实干家。79岁的埃里森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不是站在聚光灯下喊口号,而是躲在幕后,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让自己成为别人离不开的人。
最后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给你50年时间,你能不能把一件事做到世界第一?如果答案是“能”,那你离成功就不远了。因为这个世界,永远在奖励那些愿意沉下心来,慢慢变富的人。
来源:科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