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看的是《99 个问号,敬一丹漫谈主持人》这本书,敬一丹大学毕业后就进入央视工作,主持过从《一丹话题》、《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多个栏目,也参与过香港澳门回归这样的重大历史时刻报道,敬一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 “主持人” 这个职业写下了生动注解。
编校 | 刘婉儿 审核 | 陈宁 马响响
read
读书分享会
推荐书籍:《99 个问号,敬一丹漫谈主持人》
推荐人:00后的大鹅
适合人群:主持从业者、媒体团队、大学生
推荐人阅读分享:
我看的是《99 个问号,敬一丹漫谈主持人》这本书,敬一丹大学毕业后就进入央视工作,主持过从《一丹话题》、《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多个栏目,也参与过香港澳门回归这样的重大历史时刻报道,敬一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 “主持人” 这个职业写下了生动注解。
最让我触动的,是敬一丹面对职业困境时的坦诚与通透。因为敬一丹是东北人,初入央视,她因 “口音重” 被质疑不适合出镜;第一次主持直播,又因过度紧张忘词 —— 这些在旁人看来或许是 “污点” 的经历,她却毫不避讳地袒露,并用此回答了 “主持人该如何面对职业瓶颈” 这一核心问题:“成长不是消除缺点,而是在解决问题中沉淀优势”。这份不回避不完美的勇气,打破了大众对 “名主持人” 的滤镜,也让我明白,任何职业的进阶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真正的成长,是在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短板转化为独特的成长印记。
书中她从不渲染天赋,而是反复强调“准备” 二字的重量。为了做好《感动中国》,她会提前数月研究每位候选人的资料,甚至亲自走访他们生活的地方,这份准备让我看到 “专业” 从不是天生的天赋,而是后天的极致准备。没有谁一开始就 “擅长” 某件事,主持人在镜头前的从容、流畅,背后是无数个日夜对细节的打磨,是在一次次 “不完美” 的尝试中积累的经验。这份 “准备”,最终化作了她站在镜头前的 “底气”,也让我懂得,所有看似轻松的绽放,都源于台下不为人知的深耕。
敬一丹对直播与录播差异的解读,更让我看到主持人职业能力的多维要求。她认为,直播对主持人的表达能力、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 录播可以反复修改,而直播的每一秒都是 “现场”,容不得半点差错;更重要的是,直播是多岗位配合的工作,主持人的协调能力直接影响整个节目的呈现效果。这不仅是对直播工作的精准洞察,更揭示了主持人作为 “节目核心” 的角色定位:不仅要做好自己的 “表达”,更要兼顾团队的 “协作”,在动态变化中把控全局。
书中还提及一次让她难忘的失败采访经历:因没能控制好自身情感,与被访者一同失声痛哭,最终导致采访中断。这个 “不完美” 的故事,恰恰点出了主持人职业素养中至关重要的 “情感把控力”。采访不是单纯的情感宣泄,而是在理解与冷静之间寻找平衡 —— 既要充分共情被访者,深入挖掘故事背后的情感内涵,让内容有温度;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控采访节奏,确保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这种平衡能力,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磨练,最终内化为职业本能。
《99 个问号,敬一丹漫谈主持人》不止是一本关于主持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成长与专业的 “启示录”。它让我明白,无论是从事媒体行业,还是其他职业,唯有直面困境、深耕细节、打磨能力,才能在自己的领域里,找到属于自己的 “底气” 与 “光芒”。
风情读书会长期征稿
读书,它不只是简单的翻页
它是灵魂的滋养,是心灵的避风港
因书相逢的我们,都是彼此的摆渡人
让读书的感悟有处安放
让同频的灵魂在此相遇
欢迎网友投稿原创(未发表)阅读分享作品;
字数一般不超过1500字
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联系电话、个人简介及照片。
来源:火心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