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广泛组织引领青年学生投身乡村和基层开展社会实践,直观体验党的创新理论在祖国大地的生动实践,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感受中国式现
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广泛组织引领青年学生投身乡村和基层开展社会实践,直观体验党的创新理论在祖国大地的生动实践,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按照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省教育厅、省学联《关于开展2025年河北省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要求,团市委加强统筹协调,鼓励指导在唐高校深入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活动开展提供保障。下面,一起看看曹妃甸职业技术学院和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社会实践团队的风采吧。
01
团队类型:乡村振兴促进团
院系名称:曹妃甸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学院
团队名称:“微光益行”实践队
7月20日-30日,曹妃甸职业技术学院“微光益行”实践队赴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庙子沟乡十间房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一
智教赋能:
点亮乡村教育希望之光
针对十间房村教育资源薄弱、学生课外知识匮乏、留守儿童心理关怀不足等问题,实践队以“趣味教学+心理疏导+物资支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系列教育帮扶活动。
二
扶困走访:
传递温暖,倾听心声
在村干部带领下,实践队分为3组,走访村里10户困难家庭。提前根据每户需求,准备米面油、八宝粥、牛奶、水果等生活物资,现场为老人测量血压、血糖,讲解药品服用方法。采用结构化访谈,详细了解每户家庭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当前困难、享受扶贫政策情况、发展意愿,为每户建立“一户一档”信息卡,记录核心需求与问题。
三
调研赋能:
探寻乡村发展路径
实践队与庙子沟乡党宣部长、村党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村主任召开座谈会,围绕乡村振兴核心问题展开深入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数据梳理,明确十间房村最迫切的三大需求:一是教育资源补充(急需专业学科教师、课外素质教育课程、学生心理关怀);二是产业升级支持(需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线上销售渠道、品牌建设指导);三是人才与技能帮扶(需引入专业人才、开展村民技能培训、提升职业教育认知)。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以“智教扶困”为核心,通过教育帮扶、入户走访、乡村调研等系列活动,为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庙子沟乡十间房村解决了部分实际问题,同时实现了大学生“实践育人”的目标。这是一次“行走的思政课”,让师生在基层实践中读懂乡村、增长本领、担当责任。下一步,曹妃甸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学院将继续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发挥高校优势,持续开展高质量社会实践活动,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绚丽绽放!
02
拓韵传承“三下乡”
非遗研学青春扬
团队类型:中华文化传承团
院系名称: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影视与艺术设计学院
团队名称:正定拓韵传承团
7月28日,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正定拓韵传承团赴正定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非遗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实践过程中,传承团成员在研究员的悉心指导下,反复练习、调整、揣摩和改进,系统体验全形拓的完整流程。此次全形拓技艺学习意义深远,一张拓片不仅是对器物形态的精准复刻,更是对千年文脉的延续与传递,承载着古人“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核。通过亲身实践,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新时代青年在非遗传承中的使命担当,坚定了让古老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的信念。
传承团走进被誉为“京南第一古刹”的隆兴寺。寺内“倒坐观音”造像以其打破传统的闲适姿态成为焦点——左足踏莲、右腿屈起的自在造型,配合与观者隔空交汇的灵动目光,尽显古代艺术的神奇与伟大,真是无愧于“东方维纳斯”的美称。团队成员深切感受文物承载的历史厚重与艺术精髓。
此外,团队还到访正定元曲博物馆。这座以元曲为主题的场馆中,关汉卿、白朴等正定籍元曲大家的作品穿越时空,持续散发着中国文学史浓墨重彩的艺术魅力,为成员们打开了传统文化的另一扇窗口。
“让非遗活起来,让文化传下去”是传承团的共同誓言。此次实践不仅推动全形拓技艺在青年群体中传播,更探索出“高校+地方+非遗”的传承新模式。青年学子以学习者、传播者、创新者的多重身份,夯实技艺根基、拓宽受众边界、激活传统价值,为传承非遗文化交出了一份充满青春力量的答卷。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