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15%,暴涨9%!Coles和Woolworths的命运为何背道而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1 18:30 1

摘要:财务表现分化:Woolworths 承压,Coles 稳健增长成本结构与效率差异:Big W 持续拖累,Coles 自动化提效零售执行与消费者信心:信任的差距,决定了估值的差距结语:展望 FY26,重整与持势,谁能笑到最后?

导读

财务表现分化:Woolworths 承压,Coles 稳健增长成本结构与效率差异:Big W 持续拖累,Coles 自动化提效零售执行与消费者信心:信任的差距,决定了估值的差距结语:展望 FY26,重整与持势,谁能笑到最后?

2025年8月下旬,澳洲两大零售巨头 Coles 与 Woolworths 相继发布了 FY25 财年业绩报告。然而,两家公司在市场上的表现却截然不同:Woolworths 因利润下滑和营收增长乏力,当日股价暴跌 14.7%,创下史上最惨单日跌幅,市值蒸发超 60亿澳元;Coles 股价则逆势上涨 8.5%,创下历史新高,市场价值持续攀升。

从过去一年的股价走势来看,Coles自2024起稳步上扬,涨幅逼近26%;而 Woolworths则持续回调,累计跌幅约 20%—— 二者股价的 “剪刀差” 不断扩大。这一悬殊差距绝非单纯的数字波动,更反映出两家企业在战略路径、执行效率、成本管理和市场信心方面的深层次差异。

Woolworths 的 FY25 财年可谓“多重打击”:净利润(NPAT)同比大跌 17.1% 至 9.63亿澳元,息税前利润(EBIT)下滑 12.6%,股息大幅缩减,最终股息从上一财年的 50澳分 + 特别股息 47澳分降至45澳分。更具杀伤力的是,其核心超市业务营收虽同比微增 1.2%,但息税前利润(EBIT)却下滑 10.5%。背后原因包括:

食品价格通缩带来的提价乏力与促销压利;通货膨胀推动的工资上涨、供应链和折旧成本上升;消费者加速转向低价商品与自有品牌,销售结构恶化。

相比之下,Coles 则在整体经济放缓、零售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表现出明显韧性。尽管净利润同比小幅下滑 3.5% 至 10.79亿澳元,但息税前利润(EBIT)增长 2.7%,核心超市业务更是展现出优异的增长韧性:销售收入和息税前利润(EBIT)双增长。此外,FY26伊始的前八周,Coles公布剔除烟草后的超市营收增长 7%,这一增速远高于同期 Woolworth 公布的 4%,进一步印证其增长势能的延续性。

Woolworths 的盈利能力正受到双重夹击:一边是营收增长乏力,一边是投入成本上升。尽管 CEO 多次强调澳洲超市业务仍是集团的“基石”与 “绝对核心”,但实际运营中,其业务占比仅为74.48%。庞杂的附属业务结构分散了资源与战略重心。

具体来看,新西兰业务与 PFD 业务(提供企业对企业的食品服务)实现了强劲的息税前利润(EBIT)增长;媒体、奖励与服务业务(涵盖 everyday、cartology、PRIMARY CONNECT 等品牌)的贡献度也进一步提高。但与之形成反差的是,旗下 Big W 百货业务全年亏损高达 3500 万澳元,营业利润率由正转负(从 +0.3% 降至 –0.8%)。深究亏损原因,多条季节性时尚产品线未能按时上市,造成库存积压,折扣压力陡增。

Big W 的经营困境并非短期问题 —— 此前多任 CEO试图拯救 Big W 均告失败,现任CEO Bardwell 却仍坚持“再试一次”,原因是 Big W 在 FY25全年的季度销售额增速持续上扬,展现出向好的发展势头,只是仍未能扭转全年亏损的局面。尽管Bardwell 表示会加快向轻资产、聚焦核心业务的转型,但显然这场 “断臂求生” 的变革尚未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媒体与外界对 Big W 的长期投资回报提出质疑,并促使 Woolworths 对其进行战略评估与调整。

相较之下,Coles 凭借简洁的业务结构与清晰的战略布局持续获利,财报亮点集中凸显:不仅毛利、电商业务、自有品牌均实现增长,成本优化也在稳步推进。作为核心支柱的超市业务表现尤为稳健 —— 收入占比超 90%,剔除烟草品类后营收仍增长 5.7%。

在运营效率提升上,Coles 通过精细化管理与数字化转型,实现了成本的高效管控:墨尔本、悉尼两座自动化配送中心(CFC)投用后,订单准确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既提升了客户满意度,也优化了物流履约效率;零售媒体平台 Coles 360 营收增长 13.5%,电商业务年增速达 24.4%,线上渗透率进一步升至 11.2%。节流端成果同样显著,“Simplify and Save”计划已为公司节约成本 3.27 亿澳元。Coles 以 “开源” 与 “节流” 并举的精细化运营策略,成功筑牢了自身的利润护城河。

在一线零售执行力上,Woolworths 面临多重难题:通胀推高薪资、工业动荡及折旧成本上升,共同拉低毛利率;同时,产品缺货、供应链问题与门店治安频发,严重影响顾客体验,管理层不得不追加零售安全投入(如为员工配备随身摄像头)以应对盗窃与暴力事件。

反观 Coles,通过优化配送中心与线上媒体提升运营效率,线上业务增长显著,收益率同步提升。其启用智能闸机(Smart Gates)与 skip scan 技术防控盗窃,还升级 App 个性化体验与极速送货服务;最终实现顾客满意度(NPS)、员工敬业度双升;Flybuys 忠诚度项目活跃度亦提高 4.4%,使用率与积分兑换均呈增长。

回顾FY25,Coles 凭借财报利好、业绩强劲增长及稳健的资本回报预期,股价呈震荡走高态势;Woolworths 则因业绩承压、成本上涨和市场信心不足,导致股价持续下滑。面对困境,Woolworths 并未坐以待毙。CEO Bardwell 制定了明确的“重整计划”:计划在2025年底前削减4亿澳元成本,重建信任和核心食品业务反弹,并争取在 FY26 实现利润恢复;同时计划投资 10 亿澳元用于商品降价补贴,关闭 MyDeal 客户平台以优化运营效率,聚焦澳洲本土核心超市业务。此外,她还提出中期目标:实现息税前利润(EBIT)中高个位数增长,股东总回报(含股价与股息)达两位数。不过,从当前投资者情绪来看,市场更担心:10 亿投入价格补贴是否过于保守?Coles 正在通过成本控制持续压价,是否需要加大价格战投入?Bardwell 的改革重点是否跑偏,是否应该果断剥离 Big W 等边缘业务?

另一边,Coles已进入战略释放阶段,凭借稳健的现金流、可控的负债水平,以及更具弹性的电商和媒体业务,Coles 有望在 FY26 启动资本回馈,包括可能的股票回购或特别股息。多家机构如 Citi、Macquarie 对其前景持正面评价,认为其具有更强的防御属性与增长弹性。

站在当前时点,Coles 与 Woolworths 的博弈仍将继续。但 FY25 这一财年,毫无疑问属于 Coles。在零售这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中,唯有跑得稳、跑得久、跑得准,才能最终赢得市场与顾客的双重信任。

文中未注明来源的图片均为Shutterstock,Inc.授权澳财网使用,请勿单独转载图片。本文中的分析,观点或其他资讯均为市场评述/一般信息,不构成交易建议,仅供参考。任何前瞻性陈述并非对未来业绩的保证或陈述,切勿过分依赖。在进行任何投资时,请基于个人投资目的、财务状况或个人需求考虑本文所含信息的适用性,谨慎决策,风险自担。

来源:澳财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