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此稿系10年前7月3日刊发于《渭南日报·黄河周末》版面,由于该报不久后网络升级,致使先前所有稿件已不能再从网络搜到,以及当时新闻传播范围不如今天广阔与迅疾之缘故,故在适遇我国抗战胜利80周年,再逢“荔北战役”即将迎来77周年、本文烈士家属又不断致电感谢
【声明:此稿系10年前7月3日刊发于《渭南日报·黄河周末》版面,由于该报不久后网络升级,致使先前所有稿件已不能再从网络搜到,以及当时新闻传播范围不如今天广阔与迅疾之缘故,故在适遇我国抗战胜利80周年,再逢“荔北战役”即将迎来77周年、本文烈士家属又不断致电感谢记者当年采发此稿给他们家庭带来精神荣誉等之时,特将此稿今天再发于《渭南青年网》以示纪念。让我们缅怀先烈,致敬烈士家庭,不忘初心,共创未来。】
本报8年前的一篇报道,让山西一位72岁的烈士之子,在“荔北战役”57年后的今天,知道了父亲牺牲的祭日,随之给记者来电表示感谢。记者再次追寻那场远去的硝烟后,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跃然纸上——
三个男人牺牲了,两个女人扛起家
文/图 宗公平
5月初的一天下午,记者在家休息时,手机屏显示山西运城号码,接听后是一个山西方言的男人声音,情绪很是激动。
“喂,喂,你是宗公平记者吗?”
记者:“是。”
“你好你好啊宗记者。”
记者:“你好,你哪位?”
“我是山西运城的,我是烈士蔺相富儿子蔺一明,很感谢你,看了你的文章,我终于知道了我父亲牺牲的日子,所以马上给你打电话……”
记者一时纳闷,一是他的方言不能完全听懂,二是不知他说的是哪篇文章:
“你说的是哪篇文章?”
“‘荔北战役’那篇文章,下面有你的电话。”
哦,有点印象了,那是2007年记者主持“话说渭南”栏目时,于7月6日编发的一篇“难以忘怀的荔北战役”文章,在栏目题图上留有名字和手机号。
记者简略听了对方的介绍后,心情也激动起来,一篇报道能了却一个老人半个多世纪的心事,说明那个策划有成绩!想了想,说可否把他父亲参军前后的家庭情况,和他小时候的记忆写成文字发过来,看看可否再作后续新闻?记者从他语气上感觉到有为难情绪,但没想到他的信件又很快发来了,他说本不想再揭开这个让他们不愿再回忆的伤疤,当天晚上一夜未合眼,眼泪止不住的往外流,因为那是在苦难中挣扎。记者看完后心里很不平静,他父亲当年把生命留在大荔这片土地上以后,给他的家庭带来了那么大的困难,记者有责任再去做深度采访,来告慰他父亲和那次牺牲的战友。但到他家更没料到的是,他家不仅仅是他父亲牺牲的故事,特别是他奶奶32岁守寡到终,他母亲三次结婚也未能白头到老的苦难,更让记者动容。
此稿刊发于2015年7月3日《渭南日报·黄河周末》之版面截图
立功喜报没盼到 收到一张烈士证
5月24日,记者辗转来到了烈士蔺相富的家乡——山西运城市闻喜县神柏乡下周村。
这个小村庄,位于运城市区东北约70公里处,属黄土丘陵地貌,坎多、沟深、缺水,生活条件差。
烈士之子蔺一明,是一位退休老教师,他们家的事,当从他爷爷蔺世德讲起。
蔺世德,1907年生于下周村一富裕人家,天生个头高,身体壮实,干农活是行家里手,为人乐善好施。加之青年时期受表侄影响,思想进步,所以20多岁就当上了村长。
他的表侄是干什么的?是当年在他们村上,以教书先生身份出现的共产党地下党党员。也正因为如此,1938年的一天,他13岁的大儿子蔺引群,离开学校悄悄跟着八路军走了。四年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以他私通共产党、支持八路军为名,拉至邻村杀害。当下,一个好端端的家,只剩下32岁的妻子李麦麦,和14岁的小儿子蔺徐群相依为命。
不久,蔺徐群父亲在世时给他哥哥蔺引群订的娃娃亲贾腊梅,到结婚规定日子了,而蔺引群自当八路军后却没了音信。怎么办?蔺徐群的母亲便和亲家商量约定,就让贾腊梅和小儿子蔺徐群结婚了,1943年腊月生下儿子蔺一明。
蔺徐群自从父亲被国民党反动派军队杀害之后,心里就埋下了要向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鬼子雪仇的种子,并在成长中逐渐发芽、长大。
1947年8月,19岁的蔺徐群,担任本村武委会主任(民兵连长)时,西北野战军在乡上征兵,他给母亲和妻子说想去参加解放军时,妻子不敢拿主意,母亲半天不回答。因为母亲有说不出的难处,大儿子没了音信,丈夫被杀害了,家里现在就剩他这个“独子”了,如果让他再去参军,打仗枪子不长眼,他和儿媳妇、孙子怎么办啊?但是儿子决心很大,6月份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已经转入战略进攻了,他首先要为父亲报仇,要参加解放军解放全中国。作为民兵连长,他要为大家做榜样,请母亲和妻子放心,他身体壮实,又上过几天学堂,在部队他会英勇作战,争取早早把立功喜报寄回家。最后,妻子抱着三岁的儿子,流着眼泪,和母亲恋恋不舍地看着他和本村董双印(后任成都军区政治部主任)跟部队走了。到部队后,决心要向多谋善辩、胆略过人的历史名臣蔺相如学习,从此改名蔺相富。不幸的是,第二年10月在荔北战役大壕营攻坚战中光荣牺牲了。时任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第4旅、第10团、第一营、第一连战士。
革命烈士蔺相富遗照
蔺相富参军之后,他的母亲和妻子带着儿子一家三口,日子过得虽然很艰难,但婆媳俩很有心劲,天天盼望着能收到部队寄来的立功喜报。可是没想到的是,有一天却突然收到了部队寄回来的烈士证书,注明儿子1948年在陕西大荔荔北战役大壕营战斗牺牲。
荔北战役,是西北野战军为了配合中原、华北野战军,在全国战场上的大反攻,于1948年10月,在大荔以北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平原地区主动出击的战役。集中第1、第2、第3、第4、第6纵队共6万余人,求歼国民党军第17、第38军。此战役共歼敌25000余人。西北野战军虽也伤亡9119人,但严重地削弱并牵制了胡宗南集团的实力,达到了使其无法脱身东顾其他战场的预期目的。
国难当头去抗日 回家再娶原配妻
蔺相富牺牲这年,儿子蔺一明4岁,妻子贾腊梅22岁,母亲李麦麦38岁。
从此,婆媳俩一夜一夜地抱着还远远不谐人世的蔺一明,泪眼对泪眼,饮泣伴哭声。
李麦麦在想,大儿子十有八九早死在战场上了,家里的成年男人都不在了;
贾腊梅也在想,她的命苦,嫁蔺家老大还没见过人,就“改嫁”老二,现在也牺牲在战场上了。
可是她们在哭泣的时候,心里也慢慢有了相同的主意,在这个地理条件艰苦、挑水、拾柴、种地都要靠男人的小村里,她们两个女人以后不论受多大的苦,都要把蔺家的这颗独苗——蔺一明养大成人。只要熬过10年,一切都会从头再来!
四季更替,日月无情。
渐渐地,孤婆寡媳除了女人们纺线、织布、纳鞋、磨面的本分家务外,也干起了男人们挑水、送肥、赶牛、耕地的繁重体力活。
初冬的一个傍晚,李麦麦和媳妇贾腊梅终于把小麦赶冬雪前种完了,可是媳妇却因为过于体力透支而累的病倒了。
半夜时李麦麦睡觉翻身时,忽然感觉孙子身上烫得像火球。她知道糟了,前两天娃受风寒后,她们由于忙播种,没顾上找郎中看,现在加重了。她迅速穿好衣服下坑,想烧一碗姜汤给降温时,才知道水瓮早上下地时就没水了,灶前也没一把干柴火。黑更半夜,她一个女人家,没法抱着孩子翻沟去邻村找郎中,只能用湿毛巾冷敷娃的额头来降温。熬到天麻麻亮,她便提着水桶,匆匆来到井台打水。由于心急,艰难地往上搅水时,左手心又不慎被井绳刮破了皮,忍着疼痛把水提回家,又匆匆提着笼出门来到沟里,正在沟里捡拾柴火时,忽然看见一个大小伙子老远顺着沟底向她走来。疑惑时,小伙子走上前来向她打听一个人。她抬起头回答时,总觉得这个浓眉大眼高个头、穿着八路军服装、打着裹腿的人有点面熟。
“打听谁?”
小伙子:“原来是村长,现在不知道还是不是。”
“叫啥名字?”
小伙子:“他叫,叫蔺世德。”
李麦麦惊了一下,八成是部队来人报大儿子牺牲的事来了。谨慎地问:“你是?”
小伙子:“哦,我是他儿子,蔺引群。”
李麦麦紧张地:“你是引群啊?”
小伙子:“是,你是?”
李麦麦双手握着柴火颤抖起来,几乎是失控地回答:“引群你可回来了,我是你妈啊!”
小伙子看着眼前这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中年妇女是他昼思夜梦的母亲时,普通跪下来:“妈!”
母子俩抱头痛哭……
蔺引群,参军后改名蔺奇勇。1938年离开家乡后,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在凤凰山战役摩天岭阻击战中,不但脑部负伤,而且双手也负伤不能握住。后在晋东南襄垣县疗养。1949年复员回家后,面对父亲因他被杀、兄弟牺牲等特殊困难,为了保全家庭,在母亲说服下,就和当年父母给他订的娃娃亲、现在是弟弟遗孀的贾腊梅结婚了,婚后两人相继生下四个儿子。于1959年33岁时,因脑部病情复发离开人世。
至此,蔺家两代三个男人因为革命,都真正意义地走了,孤婆寡媳和五个孩子,也再次随着国家三年自然灾害的来临,一步步陷入了生活崩溃的边缘。
在这个丘陵地带的小村庄,对蔺一明家庭来说,他们天天到荒沟野岭拾柴火还到好说,最困难的是每天从100米深的井里往上搅水。所以,奶奶时常搂着他哭着说:“咱没有钱,可以少花、不花。咱总不能不喝水、不吃饭吧?”
这年,蔺一明16岁,老二11岁,老三8岁,老四3岁,老五1岁,一家7口人,糊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他母亲便和婆婆商量,把3岁的老四送给一王姓人家逃命,然后她与婆媳分家,婆婆和老二由已有生活能力的蔺一明照管,她自己招赘当地一建筑工人成甲三为夫,照管老三、老五长大。分担压力,争取活命。
分家后,蔺一明成了他和奶奶、大弟这个小家中的顶梁柱,自己虽然很辛苦,可是母亲那边的日子,也并没有因为他的辛苦而轻松起来。因为苦难并没有远离母亲,母亲52岁那年患脑溢血致半身不遂,59岁那年,继父成甲三又因病不幸撒手归西。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蔺一明,提起他父亲蔺相富牺牲后那段时光,眼睛里充满了泪水。生活实在过不下去了,奶奶就拄上棍子,顺着沟道,一脚深,一脚浅地走25里路,到县民政部门求助。其中一次适逢大雨,差点被沟里迅急的洪水冲走。
苦难的孩子早当家,蔺一明自上学起,学习成绩在班级总是数一数二,但是高小毕业后,因家里没钱,却无法去中学继续上学。后来邻村成立了农业中学,上学可以不花钱,他才得以继续上学。还是由于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便被抽出当了小学教师。不久转正后,每月工资24.5元。但是由于要照顾奶奶和老二上学等家庭负担,1963年该结婚时,家里还是一贫如洗。无奈情况下,他给人民公社写了一份经济补助申请,政府看到他家确实困难,给他一次性补助了300元,他才给自己结了婚。以后的其他几个兄弟的婚姻,如1977年考上大学的五弟蔺毅峰所说,他们家在周围十里八乡由于穷的出名,所以订媳妇从来不敢讲条件,只要女方家愿意,他们就心满意足迎娶。
24日下午,记者几经过沟和爬坡后,终于到了下周村。虽然蔺一明的老宅已成空院,但1970年代初用青砖砌的门楼还在,上边砖雕的毛泽东1959年《七律·到韶山》两句诗作的对联也在。上联“为有牺牲多壮志”,下联“敢教日月换新天”,门楣“革命”。
蔺一明和五弟蔺毅峰,给记者介绍老宅情况时的情景。
此时是下午3点多钟,座北面南的门楼,刚好处于太阳的侧照里。记者站在阳光下,眯着眼睛凝望这个对联时,忽然浮想联翩起来。霎时,大壕营战斗的枪炮声,荔北战役的滚滚硝烟,“天翻地覆慨而慷”的狂风激浪,瞬间穿破历史的云雾,呼之欲出了。
蔺世德、蔺奇勇、蔺相富,你们的确是革命的家庭,你们的妻子和后辈,尽管受尽艰辛,但他们拥戴你们的信仰,更理解毛泽东主席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
“为有牺牲多壮志”,壮志两个字,写得太豪迈了,它反映了伟人对诸多家人牺牲的英雄气概和哀伤。同样,蔺一明和家人一样,也由此想起自己牺牲的亲人时,借诗言志来寄托和抒发他们,对亲人牺牲的的豪迈和伤痛?
“敢教日月换新天”,一个“敢”字,又把多少风云一笔代过。谁懂,谁就会知道新中国这三个字有多重?也会懂的这个为新中国诞生而牺牲的家庭成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时的决心,是多么的自信和坚强!
为此,蔺一明说,奶奶和母亲解放后多年,为了控制自己悲伤的心情,不再因触景伤情而哭泣,村上的电影放映场地虽在家门口的老戏楼,但她们从来不看打仗的电影。同时也设法让自己振作起来。1960年时,奶奶便听从他的意见,将名字李麦麦改名李喜洋,强迫自己高兴起来,以全新的心态面对新生活。
革命家庭,当之无愧。
蔺一明弟兄五个,在奶奶和母亲含辛茹苦养育下,捡过破烂,出过砖窑,扛过麻袋,受尽了同龄孩子没有受过的心酸。但他们听奶奶的话,“人要活的有正气。有正气,就不会被人看不起;人还必须要有文化,有文化,在社会上才会有地位”。所以多年来,老大蔺一明是全县德高望重的中心小学校长;老五和老二,相继于1977年和1978年考上大学,以后又各自成为学科带头人;各自子女也多数大学毕业后,有了自己称心的工作。可谓“正气贯长空,付出有回报。牺牲千古事,日月自轮回!”
英灵姓名始问世 感谢大荔好心人
蔺一明告诉记者,他的家人虽为新中国作出了牺牲和贡献,1980年代以后,奶奶和母亲,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诸多关怀和慰问。加之奶奶和母亲晚年有良好的心态,所以母亲1993年67岁时因脑病复发去世,奶奶1999年90岁时寿终正寝,均无牵挂。
可是对他来讲,还有两件事让他几十年来念念不忘。一是一直不清楚父亲牺牲的祭日,二是没能找见父亲的尸骨。1948年奶奶接到父亲的烈士证后,曾找了几个村人去大壕营搬尸,但往返未果。
1964年,他在人民日报上看到西安市委书记张德生的名字后,就想张是父亲当时所在部队的政治部副主任,便冒昧去信打听父亲的生前战友,以便寻找尸骨,后来办公室回信,无法寻找;他没有死心,又给大荔县民政局去信,请求帮助,回信仍是战事紧,集体埋葬,无法寻找。从此,他的心彻底死去了。
但是,不知怎么回事,2012年清明节前夕,他老是睡不着觉,吃不下饭,总想到大荔父亲牺牲的地方去看看,了却心愿。清明节那天,他克服腰疼的困难,辗转来到了大壕营,欣喜看到了陵园。当走到雄伟高大、庄严肃穆的纪念碑跟前时肃然起敬。一敬革命烈士为后人血洒战场,换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再敬大荔人民不忘前辈,如此修建陵园的爱心。
可是,当他怀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再翻看县志,查看碑撰时,却没有找到他父亲的名字,心里一下不是滋味。又一想,后人修建烈士陵园,可能在整理烈士资料时有遗漏,自己是否先写个补刻申请送到大荔民政局去。此刻,正好碰到了几位大荔民政局同志,他说明情况后,对方查看了他拿的父亲蔺相富烈士证后,很是热情,满口答应一定把他父亲的名字补刻上去。他也非常激动,马上拿出100元,自愿负担石匠的补刻工资,但民政同志坚决不收,一再表示这是他们的责任。2013年他再次来到陵园后,不但纪念碑上补刻了父亲的名字,而且陵园也有了父亲的墓位。
另外,大荔很多好心人也让他为之感动,他每次去大壕营陵园,因公路通向陵园五六里地没有车,所以每次都有人用摩托、小车送他来回,感谢大荔人对烈士的敬仰,感谢好心人对烈属的体贴与关怀。
了却心头多年事 党媒传讯慰英魂
从2012年至2014年,蔺一明到陵园来了四次,父亲的名字与墓位都有了,可是具体哪天是父亲牺牲的祭日,还是没有搞清楚。忽然在文章开头写的那天下午,他特意在“hao123”搜“大壕营战斗”时,却意外搜到了记者编发的那篇文章,上边清楚写道:
“……10月11日,国民党第65军160师占领了大壕营村,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奉命对其进行围歼。
160师原为国民党广东势力派余汉谋的部队,抗战胜利后被调往内战前线,未正式与我军交战,故兵员满额,骄纵一时。
12日拂晓,第2纵队将第160师压缩在大壕营土寨内,7时向大壕营发起攻击,由于大壕营四周地形平坦,土寨子又座踞村内中央,所以几次攻击未果,双方死伤惨烈……西北野战军于12日晚停止攻击,向韩城、石堡(今黄龙)以南地区转移……”
25日上午,记者告别烈士故乡,从大荔高铁站下车后,怀着对烈士由衷的敬仰,打扰大荔县委宣传部办公室原主任、现军干所书记李永红,驱车来到大壕营烈士陵园时,刚好碰见该县民政局主管陵园工作的纪检组长宋丽,和优抚股股长申小勇等人,他们正在布局陵园扩建工作,知道记者来意后,他们很热情地介绍了陵园的现况。并领记者观看了蔺相富烈士的的墓位,和纪念碑上补刻的名字。解释当时在纪念碑后边撰刻烈士名录时,是按照过去的一份资料上的名单撰刻的,上面没有蔺相富烈士的名字。可能当时战事比较紧,在统计时遗漏了。但是当他们看到烈士之子拿着父亲的烈士证后,心里既敬仰又愧疚。敬仰的是烈士家人一直惦记着这片土地,愧疚的是他们的工作还有缺失。同时解释,随着近年陵园信息的不断传播,不断有一些外地烈士家属前来凭吊和祭奠,他们知道一个就立即着手补刻一个。一是要不断做好红色基地的完善工作,二是绝对不让烈士家属寒心,三是让烈士能安心长眠在他们牺牲的土地上。
随后记者参观陵园展览馆时,看着玻璃柜里已经锈蚀的半包子弹、带着血迹的衣服残片等等遗物,以及陵园一排排在肃穆的瓮柏陪伴下墓碑,心中好生感动。头顶这方天空,曾被战火硝烟弥漫;脚下这片土地,曾被这些烈士的鲜血浸染。当年,他们当中有些可能牺牲的很壮烈,有些可能在无意被一颗流弹击中,从此与家人永远失去了联系。就这样在新中国诞生的黎明,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长眠在这里了。
所以,记者在陵园走动时,总想让脚步轻点,一是怕惊醒了他们,因为他们连续作战太累了,实在需要好好睡一觉来恢复体力;二是怕不慎震痛了他们刚刚愈合的伤口。
一个个名字,一个个故事。
一个烈士对某些人来讲,可能只是一个数字,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讲,他们其实都是有名有姓的,对于母亲、孩子、妻子来讲,他们是这个家庭的全部。由于这个人的牺牲,一个家庭就由此变得不完整了。
所以,让我们永远怀念长眠在这里的烈士和蔺相富,力求让让他们安然长眠的同时,也能联系到家人。让红色教育基地的正能量的精神,感染新中国的一代一代。
记者(图右)与蔺一明合影纪念
此稿当年刊发后,观者如潮,感言多多,在此仅将蔺一明五弟蔺毅峰教授的同事和学生之感动与祝福链接如下:
1.蔺教看完宗公平的报道,真实、感人!在战乱年代多少个家庭象你们家一样,男人们战死沙场,女人在家撑起一片天,她们集纯朴、善良、坚强、顽强于一身,养儿育女、孝敬老人!你的奶奶、母亲就是典范!蔺家有了今天先烈在天之灵也安息了。望革命后代一代比一代幸福!
2. 金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还真不知道\。你的家庭是革命的英雄的家庭‘值得后人永远学习和纪念。
3. 故事感人!含泪向蔺爷爷,奶奶,敬礼!国难当头去抗日 回家再娶原配妻
向蔺父,英勇的母亲敬礼! 可谓“正气贯长空,付出有回报。牺牲千古事,日月自轮回!向蔺相富烈士敬礼!!
4. @蔺金庆 ,看了你家的故事(事迹),非常感人,向你爷爷、奶奶,父辈、母亲致敬!
5. 伟大的祖母,伟大的母亲,革命的家庭!
6.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感谢蔺妈妈,在艰苦岁月里,历经艰辛为我们培育了优秀老师蔺一明! 蔺教不谢,太感人,向革命家庭,烈士后代致敬!蔺老师对我最好。
7. 两女撑家传佳话,
犹如傲世雪梅花。
人言好女兴三代,
果有优男任百夸。
青史当书人应记,
红旗更艳党尤嘉。
遥知古赵一良相,
志士又出此蔺家。【一首七言律,吟与毅峰兄。】俊梁
8. 我们主任家的故事,值得拜读,向革命先烈致敬!向两位伟大的女性致敬! 向记者宗公平致敬!
9. 蔺家为国作牺牲,
日月同辉铸忠诚。
天地总有轮回时,
直挂云帆向彩虹!
10. 毅峰兄,河东多豪士,正气贯长空。革命门楣下,婆媳乐梯荣!敬礼,非凡的两代母亲!
11. 我刚看完,金庆你们都是老一辈革命战斗英雄家的后代,光荣! 也是咱们高三班同学的荣幸,更荣幸的是我们班有这样很优秀成功的接班人好同学.
12. 蔺教:你和我一样都是革命后代,我们一定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13. 蔺教,蔺家男儿前仆后继,血染山河。蔺家婆媳顶天立地,顽强生活,抚育后代。特别你母亲兰心惠性,教子有方。蔺家事迹也是我们大家的骄傲!蔺家精神代代传!
14. 蔺教我刚看完你家的故事,看了后感人之深,催人泪下。 让我们不忘过去苦,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
14. 蔺教你把母亲与奶奶写一部书让后人把革命传下去。尽管都是痛苦的故事, 痛苦也得写,留给后人是革命传统,不能让孩子们忘记了、变样了。
15. 金庆,己认真看了你发来的文章,很感人,向先辈致敬!
16. 向革命的蔺家致敬。也知道了毅峰的人格的根源。
17. 我真不知道你家还有这么复杂的革命故事。
18. 感恩前辈,珍惜幸福!
19. 为有牺牲多众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不忘过去,珍惜现在。向老一辈致敬
……
来源:渭南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