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领航,共探IgA肾病治疗新范式:慢性肾脏疾病多学科规范化管理项目会议顺利召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1 18:11 3

摘要:2025年7月26日,由中国医学论坛报主办的“领航健康·肾券在握——慢性肾脏疾病多学科规范化管理”项目会议在四川成都顺利召开。本次会议齐聚众多肾病学科的领军人物,围绕lgA肾病(IgAN)的最新科研进展、临床治疗经验以及治疗新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2025年7月26日,由中国医学论坛报主办的“领航健康·肾券在握——慢性肾脏疾病多学科规范化管理”项目会议在四川成都顺利召开。本次会议齐聚众多肾病学科的领军人物,围绕lgA肾病(IgAN)的最新科研进展、临床治疗经验以及治疗新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IgAN,作为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在我国也呈现出独特的流行病学特征。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成人IgAN患者人数预估高达459万,其中已确诊患者约57万[1]。这一数字不仅凸显了IgAN在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性,也反映出对这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求的紧迫性。随着对IgAN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包括黏膜屏障功能异常、异常糖基化IgA1(Gd-IgA1)的产生增加等关键因素的揭示,我们对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策略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基于我国IgAN的疾病负担和临床需求,中国医学论坛报开展“领航健康·肾券在握——慢性肾脏疾病多学科规范化管理”项目。

2025年7月26日,本项目于四川成都召开学术交流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形式,邀请国内外肾病领域专家,共同探讨IgAN的前沿进展与临床管理经验,助力提升IgAN的精准诊疗水平,促进学术界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

以下是会议详细报道,让我们一同回顾精彩的学术瞬间,感受IgAN治疗领域最前沿的脉动。

前沿聚焦:IgAN病理机制与诊疗革新

本次会议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付平教授担任主席,付平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会议聚焦lgAN的慢性进展与管理,并强调该疾病在亚洲发病率高,是中国肾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国内患者长期生存率较低。基于此,深入探究病因与发病机制、更新指南管理目标并完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付平教授进一步指出,既往国内尚未有围绕靶向APRIL的新型治疗药物,斯贝利单抗是目前最有望成为全球首个lgAN靶向治疗的药物,期待本次会议有关诊断和对因治疗的讨论能形成丰硕成果,为我国IgAN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新思路。

会议的第一环节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孙林教授主持,日本顺天堂大学附属顺天堂医院Yoshihito Nihei教授聚焦于IgAN肾小球IgA沉积机制,围绕核心致病因子Gd-IgA1阐述了观点。

Yoshihito Nihei教授首先介绍了IgAN的“四重打击”学说[2],即患者体内产生的Gd-IgA1诱发特异性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系膜区,激活补体途径导致肾损伤。Yoshihito Nihei教授指出Gd-IgA1可能源于消化道/鼻咽相关的淋巴组织,并强调细菌等病原体是发病必要条件。Yoshihito Nihei教授还着重强调了APRIL在IgAN病理中的核心地位及其与另一种肿瘤坏死因子(TNF)配体家族成员BAFF的差异。Yoshihito Nihei教授指出遗传学研究和临床观察均显示APRIL与IgAN密切相关,是lgAN不良预后的强风险因子[3]。不仅如此,临床前研究表明靶向APRIL的抗体可有效抑制Gd-IgA1产生,改善蛋白尿与肾脏病理,而BAFF过表达虽可致病,但靶向BAFF的抗体对抑制Gd-IgA1的效果却不佳,也未能改善蛋白尿。随后,Yoshihito Nihei教授团队通过动物模型证实,TLR7/9刺激能通过上调APRIL驱动Gd-IgA1产生(即TLR-APRIL轴),显著促进IgAN疾病进展, 升高Gd-IgA1水平并加重蛋白尿及肾脏损伤,这可能是连接病原体与IgAN发病的关键机制。此外,关于产生Gd-IgA1的细胞来源,Yoshihito Nihei教授指出抗CD20利妥昔单抗疗效有限且不降低Gd-IgA1,提示其可能源于CD20阴性的长寿命浆细胞[5],而硼替佐米在部分患者中的疗效支持此观点。最后,他概述了日本当前的lgAN疗法,并期待未来精准治疗带来的新兴选择。

孙林教授主持

Yoshihito Nihei教授主题分享

第二部分由海南省人民医院魏佳莉教授主持,邀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石运莹教授解读IgAN指南。石运莹教授基于《2024版KDIGO IgAN临床管理实践指南》[6]草案,系统解读了三大核心更新要点。

首先是诊断标准革新,新增持续性血尿作为肾损伤标志。新版指南还首次明确了肾活检时机,提示对疑似病例需“应诊尽诊”,并将肾活检指征从以往的蛋白尿≥1 g/d降至≥0.5 g/d(或同等水平)。

其次,治疗目标趋于严格。新版指南将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衰退速率降至2/年作为治疗目标,并指出尿蛋白应维持<0.5 g/d。

最后,新版指南开启lgAN的全新治疗策略,主张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并重。强调应同步抑制致病性Gd-IgA1生成,联合管理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损伤,而非单纯支持治疗。

此外,石运莹教授还强调了中国lgAN患者存在疾病进展风险高及长期预后差的特点[7],并指出临床实践应遵循符合中国实际的《2025版中国IgAN指南》,以进一步提升我国IgAN的诊治与管理水平。

魏佳莉教授主持

石运莹教授主题分享

第三部分由广东省人民医院梁馨苓教授主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杨聚荣教授阐述了APRIL在IgA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杨聚荣教授指出“四重打击”学说表明循环中Gd-IgA1的产生增加是IgAN的始动因素。而APRIL通过促进B细胞活化和Gd-IgA1的生成,参与IgAN的发生发展。抑制APRIL或可阻断IgAN的进展,APRIL有望成为IgAN新的重要治疗靶点。

杨聚荣教授重点评价了靶向APRIL的斯贝利单抗(Sibeprenlimab),Ⅱb期研究显示[8],其治疗12个月能够显著降低24小时尿蛋白肌酐比(uPCR-24h)47%~62%,延缓eGFR下降,并剂量依赖性抑制Gd-IgA1(较基线下降65%)及APRIL水平(接近完全抑制)。Ⅲ期VISIONARY研究的中期结果显示[9],斯贝利单抗治疗9个月相较于安慰剂可显著降低uPCR-24h达51.2%,且安全性良好。

杨聚荣教授最后强调,目前传统支持治疗的疗效有限,斯贝利单抗是全球首个靶向APRIL的药物,通过抑制Gd-IgA1生成,达到“对因治疗”,为延缓疾病进展提供新路径。他呼吁关注该药2026年最终Ⅲ期数据,并探索其与SGLT2i等药物的联合潜力。

梁馨苓教授主持

杨聚荣教授主题分享

IgAN治疗选择观点碰撞:国内外实践差异与优化启示

讨论环节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肖洁教授主持,众多肾病领域专家围绕IgAN的首要治疗目标、综合治疗策略与一线用药选择展开了激烈讨论。

日本顺天堂大学附属顺天堂医学院Yoshihito Nihei教授

蛋白尿减少与血尿改善应作为lgAN首要治疗目标,血尿是肾小球炎症活动关键指标,而蛋白尿则关乎长期预后。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须同步启动,单用支持治疗将导致炎症持续进展。在一线新药选择标准方面,应优先考虑有效性,需显著降低蛋白尿、消除血尿并阻断终末期肾病进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苟慎菊教授

对于高风险患者须联合免疫治疗,摒弃传统“先对症后病因”的治疗模式。蛋白尿控制(<0.5 g/d)、eGFR改善与Gd-IgA1降低应作为治疗的三联靶标。创新药物应注重其降低蛋白尿的疗效。

海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李军教授

lgAN因多病因,需综合治疗,并将蛋白尿/eGFR控制作为基础,Gd-IgA1检测也需普及。创新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与便利性缺一不可。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彭张哲教授

蛋白尿/eGFR应作为lgAN治疗的普适终点,支持治疗观察期建议缩至3个月,无效即启动免疫治疗,并以个体化方案应对差异病程。新药应关注其长期疗效的持续性,需维持患者eGFR稳定,满足慢性疾病的终身治疗需求。

深圳市人民医院张欣洲教授

lgAN的治疗目标应聚焦eGFR稳定及蛋白尿控制,血尿/Gd-IgA1因缺药物和检测暂难落地。治疗策略则应平衡免疫抑制与感染风险,靶向药还需解决注射成本难题。新药需可靠的真实世界数据支撑,重点应关注复发率与长期安全性。

讨论专家风采

(从左至右分别为:肖洁教授、Yoshihito Nihei教授、苟慎菊教授、李军教授、彭张哲教授、张欣洲教授)

向右滑动浏览全部

会议总结

本次会议汇聚前沿学术洞见,共同探讨IgAN治疗新范式。会议主席付平教授总结强调,应加速推进指南本土化落地,构建符合国情的分层治疗路径,优化协同治疗策略。未来通过跨学科协作深化疾病机制研究,必将推动lgAN诊疗方案迈向精准化与个体化,最终助力中国lgAN管理实现突破性提升。

付平教授会议总结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物经济学,2022,17(7):46-52.

[2] Kidney international, 2012, 82(7): 790-6.

[3] J Am Soc Nephrol. 2016;27(11):3430-3439.

[4] Kidney Int. 2023;104(5):943-955.

[5] J Am Soc Nephrol. 2017;28(4):1306-1313.

[6] KDIGO 2024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MANAGEMENT OF IgAN AND gAV. PUBLIC REVIEW DRAFT AUGUST 2024.

[7]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24 Nov 19:gfae252.

[8] N Engl J Med. 2024 Jan 4;390(1):20-31.

[9] Sibeprenlimab for Patients With IgA Nephropathy: Results From a Prespecified Interim Analysis of the Phase 3 VISIONARY Study.2025 ERA.

来源:壹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