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主办的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2025)于2025年9月6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盛大召开。作为肺癌及其他胸部恶性肿瘤领域全球领先的多学科肿瘤学盛会,WCLC致力于传递该领域最前沿的诊疗进展,为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及研究者提供分
由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主办的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2025)于2025年9月6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盛大召开。作为肺癌及其他胸部恶性肿瘤领域全球领先的多学科肿瘤学盛会,WCLC致力于传递该领域最前沿的诊疗进展,为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及研究者提供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促进合作交流的平台。
在本届大会,来自上海市肺科医院任胜祥教授团队一项探索“肺癌患者接受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成果入选,会议现场,《肿瘤瞭望》特邀该研究主要研究者任胜祥教授接受专访,分享该研究主要成果,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专家简介
任胜祥 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导
IASLC 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胸部肿瘤分会秘书长,上海市医师协会肿瘤科医师分会副主委,上海市抗癌协会肺癌分子靶向免疫治疗委员会副主委,CSC0 免疫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主任、临床研究1期病房主任、肺癌与免疫研究室主任。
肿瘤瞭望:首先,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复合式冷热消融(Co-ablation)”技术?与传统的热消融或冷冻消融相比,它最大的创新和优势是什么?
任胜祥教授:目前,消融治疗主要分为冷消融与热消融两大类,其中热消融又涵盖微波消融、射频消融,以及即将或已在临床逐步开展的激光消融技术。
而我们提及的“复合式冷热消融(Co-ablation)”,核心模式是 “热消融 - 冷消融 - 热消融” 的序贯进行。具体而言,采用我国自主研发设备,先将治疗区域温度迅速降至- 196℃(实现冷消融),随后快速复温至80℃左右(完成热消融)。通过这种 “先冷后热” 的双重作用,实现对肿瘤细胞的最大化杀伤,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肿瘤瞭望:本届WCLC中,您入选的研究探索了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在肺癌治疗领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出了极高的肿瘤完全消融率(97.56%)。请您解读下该项研究成果,您认为这一卓越疗效主要来源于这种联合技术的哪些特点?哪些类型的肺癌患者最能从中受益?
任胜祥教授:正如前面所提及,局部消融治疗在肺癌领域的研究近年来成果颇丰。既往临床认知已明确,对于晚期肺癌中存在寡转移的患者,采用包括局部消融在内的局部治疗手段,能显著延长其无进展生存时间与总生存时间。
随着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在临床的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研究者进一步发现,在接受这些治疗后疗效显著的患者中,若后续出现肿瘤寡残存或寡进展的情况,仍能从局部消融治疗中带来明确的生存获益。
同时,临床也观察到一个关键现象,并非所有局部治疗手段(无论是冷消融还是热消融)都能实现肿瘤的完全消融。这与部分患者对放疗存在原发性不敏感或耐药类似,也有一部分患者的肿瘤对单一的热消融或冷消融治疗不敏感。
正是基于这一临床需求,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应运而生。它通过将热消融与冷消融两种技术有机结合,有效弥补了单一消融方式的不足,从而显著提升了肿瘤完全消融的概率。
在我们团队的这项临床研究中,前瞻性收集并分析了在上海市肺科医院接受经皮复合消融治疗的 205 例患者(共 212 个病灶)的临床数据。结果显示,所有手术操作的成功率为100%,肿瘤完全消融率达97.56%(200/205)。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对于较小肿瘤(中位直径 13mm),其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局部肿瘤控制率具有显著优势。肿瘤直径≤3cm 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长于肿瘤直径>3cm的患者。安全性层面,26.83%(55/205)的患者发生了≥2 级不良事件,主要包括气胸(21.46%)、胸腔积液(10.73%)和咯血(6.34%)。3 级并发症发生率较低(3.41%),且无与手术操作相关的死亡病例。多因素分析显示,重度肺气肿(比值比 = 3.14)、肿瘤大小(比值比 = 1.09)和肿瘤多发(比值比 = 4.60)是不良事件的预测因素。
由此可见,复合消融治疗在肺癌患者中展现出较高的完全消融率(97.56%)和可接受的安全性。肿瘤直径
肿瘤瞭望:基于安全性研究数据,请您分享下相较于其他消融治疗技术,复合式冷热消融安全性优势如何?研究中是否识别出了其他预测不良事件的风险因素?
任胜祥教授:复合式冷热消融作为一项新技术,其安全性是大家持续关注的核心问题。从研究数据来看,该技术的整体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不高,其中2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26.83%,且大部分患者的不良反应表现为气胸、胸腔积液与咯血;而张力性气胸、纵隔气胸、肺部感染及肺部空腔性病变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仅占 3.41%。这一数据与单纯热消融或单纯冷消融的安全性数据高度接近,表明选择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并不会额外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在疗效层面,该技术的完全消融率可达97.56%。正是基于安全性有保障且疗效确切的双重优势,目前临床上采用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进行肺部消融的患者数量正逐步增加。尤其对于不可手术、或无法耐受立体定位放疗的患者而言,该技术更是为其提供了一种优势显著的治疗选择。
肿瘤瞭望:研究结果发现,肿瘤≤3cm的患者其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优于更大肿瘤的患者。这一“3cm”的临界值对于指导未来的临床实践有何重要意义?这是否会改变早期肺癌局部治疗的格局?
任胜祥教授:这是一个非常好且具有开放性的观点。在开展消融治疗时,判断肿瘤是否实现完全消融,需结合冷热消融后肿瘤边界的水肿情况与冰晶状态综合评估。我们知道,肺癌病灶多呈分叶状或伴错综复杂的突出结构,形态并不规则,而消融过程中冰晶覆盖的范围通常呈球形。
正是这种 “冰晶球形覆盖” 与 “肿瘤不规则形态” 的特点,使得在针对3公分及以下病灶进行冷热复合消融时,我们能更轻松地将完全消融的边界定义在肿瘤周围区域。这也解释了为何在区分不同大小肿瘤的消融疗效时,3公分病灶是接受局部消融治疗效果最佳的类型。
这一结论也能从最新研究数据中得到印证,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陈海泉教授团队发表于美国《临床肿瘤学杂志》(JCO)的研究表明,对于早期肺癌(尤其以磨玻璃结节为表现的病例),相较于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不清扫淋巴结的患者组生存情况没有差异。其团队既往研究亦表明,以磨玻璃结节为主的病灶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概率极低,整体可能低于5%,而纯磨玻璃结节的转移概率更可能小于1%。
这些数据提示,对于早期、尤其表现为磨玻璃结节的肺癌患者,局部消融,特别是冷热复合消融不仅是一种可行的治疗选择,未来其适应症范围也有望进一步扩大。
肿瘤瞭望:请您分享下在本届WCLC中,您所关注的热点研究有哪些?您对复合消融技术在肺癌领域的临床实践未来有何展望?是否会探索与其他治疗方式的联合应用?
任胜祥教授:每年的世界肺癌大会(WCLC)都是肺癌基础、临床与转化研究领域的盛会。在这场盛会上,我们总能看到诸多引领肺癌领域发展的新进展,而这些进展也持续推动着临床实践的优化与革新。
在今年的世界肺癌大会上,多项研究成果令人瞩目。其中,针对 EGFR 突变患者的联合治疗(尤其是联合化疗方案)展现出显著的总生存期(OS)获益,为该类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突破。此外,今年4月的ELCC大会上,TKI联合 EGFR/Met双抗的治疗方案也呈现出总生存期延长一年的积极趋势,这意味着该部分患者的整体治疗格局有望进一步向前推进。
值得关注的是,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类药物在今年大会上表现亮眼,特别是多款中国原研 ADC药物公布了优异的研究数据,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对临床实践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包括 PD-1/VEGF靶点在内的多款双抗药物,在EGFR突变人群及其他特定患者群体中也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这些丰富的研究数据充分提示,未来肺癌治疗领域将涌现出更多新型治疗手段,它们也将在临床应用中持续验证其疗效,为肺癌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来源:肿瘤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