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高校的外语类专业早已感受到了这股“寒意”。除了招生遇冷,专业停招、撤销,多个省份发布的本科专业预警名单中,都出现英语、商务英语、俄语、翻译等专业的身影。省内专业布点较多、就业状况相对较差是被预警的主要原因。
近日,“世界三大顶级高级翻译学院之一”的蒙特雷明德国际研究学院(MIIS)宣布未来两年内将逐步关停其研究生项目,学院停办。
MIIS校长鲍康在公开信中遗憾表示,过去数年间学院采取一系列举措应对招生下滑带来的经营困难,但仍不能解决学院面临的财务危机。
也有分析认为,这所顶级翻译学院遭遇的财务与招生难题,背后是AI发展带来的冲击。
外语专业“停招风”蔓延
语言学院、外语类专业掀起“关停潮”,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现象。
我国高校的外语类专业早已感受到了这股“寒意”。除了招生遇冷,专业停招、撤销,多个省份发布的本科专业预警名单中,都出现英语、商务英语、俄语、翻译等专业的身影。省内专业布点较多、就业状况相对较差是被预警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在近两年,伴随AI对传统翻译界的冲击,外语类专业停招的风更是从本科吹向研究生领域。
在近期各高校陆续公布的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调整信息中,多个外语类专业或将消失在明年的招生专业目录中。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编辑/翻译工作最易受大模型影响。而“大语言模型影响指数”越高的职业,招聘量下降越明显。
另外根据中国外文局翻译院智能翻译实验室发布的《大语言模型在翻译行业应用情况调研问卷》,86.67%的受访者认可“大模型初译+译后编辑”将成为未来主要翻译工作模式。有媒体认为,这意味着翻译者的角色从创造者变为校对员。
全球外语类专业掀起“关停潮”,AI冲击下大批翻译岗位将被取代……这让外语类专业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
面对新一轮学科发展大变局,一些高校已经率先行动,将加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作为外语类专业逆势破局的关键。
比如开设“外语+”双学位项目正在成为一股新趋势,外语类专业+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尤其受欢迎。
再比如校际联合培养的联合学士学位项目,也成为复合型人才培养重要力量。
但以上这些创新探索因为存在一定的门槛,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高校。
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要求,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所依托的学科专业应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且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门类。
那么对于更广大的高校外语学院,又该如何积极迎接这次巨大的挑战?
求新求变!外语学院的5年规划
麦可思研究注意到,面对AI技术发展带来的深刻变革,各高校外语学院在制定“十五五”规划时,普遍展现出强烈的危机感和改革意愿。学科交叉融合与专业转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强化区域国别学研究、改革课程与教学是最常提及的改革方向。
✎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召开的“十五五”规划意见征求会议上,各系(中心)主任积极建言献策,例如提出“外语+AI”双轮驱动培养模式,从就业导向切入,增强专业吸引力;拓展就业路径,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AI赋能教学,培养学生跨学科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建设“AI+财经外语”特色课程,凸显西财学科交叉优势等。
院长张家瑞强调“打好专业保卫战”是学院的核心任务。他指出:“面对专业建设的压力,一要巩固外语专业优势,通过与本专业学生深度交流、吸引其他学院生源打好专业保卫战;二要强化区域国别学研究,打造学科新增长点;三要加速微专业建设,争取学校政策扶持,推动特色课程规划。”
✎ 山东理工大学
在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召开的“十五五”发展规划暨培养方案修订论证会上,多位参会专家结合各自领域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如:外语学科应加强“专业+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建议充分利用好外部资源,增加学生实践锻炼机会;可根据外语专业不同方向优化培养方案,如在翻译方向中突出人工智能特色,在商务英语方向中突出科技特色等;建议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深入开展区域国别研究;建议课程内容应更具体,特别是英语师范类方向应加强课标解读内容的学习,心理学、教育学、教学理论等内容应更贴近一线实践,帮助学生尽快实现入职准备。学院通过“内部梳理+外部借智”的模式,明确“十五五”期间“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交叉融合为特色”的发展路径。
✎ 苏州大学
今年7月,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召开“十五五”发展规划研讨会,聚焦学科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面对人工智能给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孟祥春院长表示,第一,教师个人要找准自身定位,不断自我加压,主动学习人工智能,提升自身AI技能;第二,外语专业发展路径已趋明朗,学院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人才培养体系向“外语+”、语言数据科学、文明互鉴和国际胜任力等方向转型升级;第三,学科和科研工作将继续守正创新,在巩固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大局,服务社会发展;第四,希望每位老师都能立足自身实践,从小事做起,如首先尽最大限度优化升级自己所教授的课程,适应时代变革,支撑专业升级。
✎ 南通大学
7月11日,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召开“十五五”规划编制调研工作推进会。与会人员聚焦“十五五”期间的重点突破方向建言献策。在学科发展上,主张以交叉融合为突破口,探索区域国别学专业申报,构建特色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改革层面,提出全面推广“学、研、练、训、赛”一体化育人模式,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在社会服务领域,建议依托外语专业优势对接企业需求,开展社会培训项目,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服务创收双向提升,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效。
✎ 广西科技大学
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召开的“十五五”规划学科建设与办学思想专题研讨会上,院长周柳琴在总结讲话中强调,“十五五”期间学院将锚定三大战略方向:一是以硕士点建设为引擎,打造区域国别研究学术高地,整合语言学、国际关系等学科资源,聚焦东盟区域国别研究院建设,构建“基础研究-决策咨询-社会服务”一体化平台;二是深化“外语+”产教融合模式,联合柳工集团共建跨境电商产教融合创新中心,开发“汽车汉语”等特色课程,推动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链精准对接;三是推进“新文科”建设,孵化跨文化传播、国际商务汉语等新兴方向,打造“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高地。
✎ 广东科技学院
在广东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召开的“十五五”规划工作交流会上,各个专业带头人结合新文科的时代背景就AI技术发展对外语专业的冲击和挑战展开研讨。
英语专业国际化是一个重大突破口,未来五年英语专业将持续推动“两库一地”建设及专业特色的国际化建设,实现英语专业的转型发展。商务英语专业带头人林继玲副教授提出了商英专业转型的两条路径,一是实现跨境直播电商转型,二是发展商务英语入境游。翻译专业带头人刘庆元教授表示,翻译专业受AI技术影响最大,建议未来开展跨学科转型,并强调了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的重要性。日语专业带头人林乐常教授表示,日语专业可以着重培养“一精多会”的高素养外语人才或者“一专多能”的跨学科复合型外语人才。
✎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应用外语学院开展了一场聚焦“十五五”发展规划的研讨会。副院长吴石梅以“数字化、国际化、特色化”为教学改革核心,提出构建“AI+外语”微专业构想,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语言+技术+产业”融合培养路径。引入AI技术,打造智能互动教学场景。深化国际化布局,联合海外学校共建认证课程,推动学分互认,助力职教出海。旨在培育兼具全球视野、数字胜任力及跨界创新力的外语人才,精准对接全球化与智能化发展趋势。
梳理以上内容我们注意到,各校应对措施虽各有侧重,但核心思路高度一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向:
1.学科交叉融合与专业转型。通过“外语+AI/技术”“外语+特定领域/产业”模式,打破传统外语专业的壁垒,通过与其他学科融合来重塑专业价值和竞争力。这也是各高校外语学院最核心的应对策略。
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纯语言人才转向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强调跨学科知识、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胜任力和跨界创新力。
3.强化区域国别学研究。多所院校将区域国别学视为重要的学科新增长点和对接国家战略的关键。
4.改革课程与教学。通过建设特色课程、引入前沿技术内容,使课程更贴近产业实践;通过建设微专业快速响应社会对新技术和跨学科能力的需求;利用AI技术打造智能互动教学场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翻译界哈佛”关停,大学和文科终将被AI淘汰?[EB/OL]. [2025-08-31]. iWeekly周末画报.
[3]各高校网站
来源:麦可思研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