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教师需要哪些新素养?盘点“五刊”卷首语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1 17:48 1

摘要:本周,邀您共读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五刊”2025年第9期卷首语。五篇卷首语,五种不同视角,共同勾勒出数智时代,科技与人文碰撞出的教育新智慧。让我们一起面向未来,面向孩子真实的内心,一起聆听教育人的收获与心声。

本周,邀您共读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五刊”2025年第9期卷首语。五篇卷首语,五种不同视角,共同勾勒出数智时代,科技与人文碰撞出的教育新智慧。让我们一起面向未来,面向孩子真实的内心,一起聆听教育人的收获与心声。

《学前教育》(幼教)

2025年第9期卷首语

用好奇心照亮教育的每一刻

文丨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

第三实验幼儿园 何利红

亮点金句

・带着好奇心观察孩子,意味着我们要放下预设与偏见,以开放的心态去倾听那些稚嫩而真挚的声音。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探索者,他们的游戏与行为背后,藏着对世界的理解与想象。让我们以好奇为灯,以理解为桥,陪伴孩子们在探索中成长,在发现中绽放。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向老师们播放了一段视频:在乐高玩具区,一个小男孩蹲在地上,拿着乐高积木专注地舀着地上的水,还时不时地和一旁的同伴互动。我请老师们分享自己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有的老师着眼于孩子的身体机能发展,指出使用乐高积木舀水能够锻炼其手部小肌肉群;有的老师关注到孩子的专注度,认为其不受外界干扰,能专注投入地舀水;还有的老师留意到孩子与同伴间的交流,观察到其社交能力的发展水平。

随后,老师们提出了支持策略。比如,可以在乐高玩具区投放更多不同形状的材料,让孩子尝试用各种工具舀水,探索不同工具与盛水量的关系;可以准备更多的水,甚至投放一些充气水池,满足孩子持续舀水的游戏需求;还可以适时介入孩子的游戏,拿着类似的工具在孩子旁边舀水,在自然的交流中引导孩子思考怎样能舀得更多等。

听到老师们的表达,我分享了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观察就是要求教师带着对幼儿行为的好奇心去探究性地看,边看边思考幼儿的行为动机,即每个行为发生时幼儿可能是怎么想的,一旦有了这个过程,分析和解读幼儿的行为就会相对容易了”。我和老师们展开了研讨,发现这句话强调老师要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放下成人的固有思维,像初次接触某个新奇事物一样看待孩子的行为。

于是,我请老师们带着好奇心再次回看视频,老师们边看边讨论:“孩子为何偏偏选择用乐高积木舀水?他是不是有着独特的想法?那些和同伴间的眼神、动作交流又有着怎样的含义?”还试图从孩子的行为表现中找到答案。看完视频后,我和老师们分享了小男孩的游戏故事。老师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在玩灭火游戏,乐高积木是他的灭火工具,反复舀水就是在模拟灭火,与同伴的互动则是在精心策划一场“灭火行动”。

不难发现,好奇心是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当我们好奇地观察孩子们的一举一动时,不仅是在简单地猜想其行为背后的意义,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心灵对话与情感共鸣。

带着好奇心观察孩子,意味着我们要放下预设与偏见,以开放的心态去倾听那些稚嫩而真挚的声音。这样的倾听,不仅仅是对孩子言语的接收,更是对他们内心世界的深入洞察,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去自由地探索、勇敢地试错。

教育的本质,是心与心的对话。当我们带着好奇心观察孩子,便能在平凡中发现非凡,在简单中看见深刻。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探索者,他们的游戏与行为背后,藏着对世界的理解与想象。让我们以好奇为灯,以理解为桥,陪伴孩子们在探索中成长,在发现中绽放。这不仅是教育的使命,更是对童年的最大守护。

《北京教育》(普教)

2025年第9期卷首语

以AI为翼,共赴教育新程

文丨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保利分校 吕娜

亮点金句

・AI在教育中的应用,最终目标也不是取代教师,而是帮助教师扩展教学视野、提升专业效能,让教师能够更加专注于育人、育心的工作。

・当人工智能成为教育的“新羽翼”,我们终于更接近教育的本质——让每个灵魂都能在科技赋能的滋养下,自由生长、彼此照亮。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奔赴,而是师生之间相互照亮、彼此成就的温暖旅程。如今,人工智能正以关键角色融入这场旅程,为这份“彼此成就”注入科技动能,让教与学的进阶成为最动人的教育图景。

校园里,AI早已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智能同伴”。借助AI个性化学习系统,学生能自主梳理知识薄弱点,用智能拆解工具攻克复杂难题,从被动接收知识的“听众”,转变为主动探索的“学习者”,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成为主动求知、善于创新的“数字原住民”。

教师也在与AI的对话中完成了角色升级。从前,备课需在海量资料中筛选重点,如今,AI能快速匹配教学案例、梳理知识框架。课堂上,AI实时捕捉学生互动数据,帮助教师精准发现学生的学习难点和痛点,调整教学节奏;课后,智能评价系统分析学生成长轨迹,让因材施教从理念落地为日常。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递者”,而是因AI成为更懂学生需求、更善引导的“成长引路人”,在助力学生成长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教育智慧的重塑。

当AI席卷而来的时候,也有很多人在担心AI是否能取代教师。正如河北大学崔佳教授所说,能被取代的只是盲目享受AI带来的便利的教师,而非那些真正驾驭AI为自己服务的教师。就像九三阅兵,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新型装备的硬核实力,更看到阅兵背后“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的深层意义。AI在教育中的应用,最终目标也不是取代教师,而是帮助教师扩展教学视野、提升专业效能,让教师能够更加专注于育人、育心的工作。简言之,学生借AI之力,挖掘自身潜力,突破学习局限;教师以AI为器,突破经验方式,重塑教育智慧。这正是“师生彼此成就”的核心要义——教者乐教、学者乐学。当人工智能成为教育的“新羽翼”,我们终于更接近教育的本质——让每个灵魂都能在科技赋能的滋养下,自由生长、彼此照亮。

在这个承载着期待与希望的九月,站在教师节与开学季的交汇点,愿我们以AI为翼,怀揣对育人的热忱与坚定,在教与学的旅程中携手并肩,继续双向奔赴,共赴充满无限可能的教育新程。

《中小学管理》

2025年第9期卷首语

数智时代教师新素养

文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 宋 萑

亮点金句

・要在数智时代成就未来人才的创新价值和独立人格,或言,培育人之为人且不为人工智能所替代的独一性,我们需要超越知识、能力、伦理的三元框架来思考教师的新素养。

・能动性、变革性和关系性这三种素养尤为关键,它们关乎教师在数智时代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和独一性价值,更关乎教育作为“人与人相遇、交往与生成”的本真存在。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过去人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后来又有了“一潭水”“源头活水”的说法,然而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一“水”的隐喻恐怕不足以比拟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正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新近发布的《OECD教学罗盘:重新构想教师作为课程变革的推动者》中所言:“在一个以复杂性、变革与不确定性为特征的时代,教师的角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世界要求学生成为具有创造力、韧性和合作精神的变革主体,同样的要求也必须适用于他们的教师。”要在数智时代成就未来人才的创新价值和独立人格,或言,培育人之为人且不为人工智能所替代的独一性,我们需要超越知识、能力、伦理的三元框架来思考教师的新素养。

其一,能动性素养。不确定性是数智时代的核心关键词。要为一个充满变化、不可预测的未来培养人才,教育者必须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持续进行决策-行动-反思-调整,这恰恰需要理解把握情境与规则、构建解决路径与策略、做出伦理判断与决策等一系列能动性素养来支撑。尤其是在人工智能不断介入教育领域的当下,AI可以提供信息资源,甚至是参考答案,但唯有教育者方能决定“为何行动、为谁行动”。这种能动性并不仅限于教师个体,还包括协同能动性(co-agency)、集体能动性(collective agency)。因此教师还需具备和AI智能体及其他教育者协同决策、共同行动的素养,特别是要具备相关知识能力和价值观来与AI协同工作,例如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合理使用AI工具、科学解读AI生成的数据、确保学生与AI互动过程中的主体性、监管和纠正AI使用中的算法偏见等等。

其二,变革性素养。持续创新是数智时代的发展动力。要培养富有创造力、探索精神、耐挫力及坚毅品格的未来人才,教育者需要善于营造安全包容且支持变革的学习空间,需要勇于自我省思并持续调适和更新教学实践,需要以开放心态拥抱新思想并能灵活尝试。教师的变革性素养体现在两个层阶。一阶层面是教师自身要乐于尝试、勇于冒险,愿意跨界学习和突破发展舒适圈,能够深入到教育观、学习观的层面来审视自身实践,从而敢于打破常规,不断尝试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且能管控由此带来的风险。二阶层面是教师要为学生做出示范,鼓励学生挑战既定的观点和信念,推动他们质疑自己对世界的看法,甚至去解构知识背后的基本假设,从而支持学生成为当下和未来的变革者。

其三,关系性素养。抵御原子化是数智时代的关键课题。要让未来一代避免陷入过度化人-机二元沟通所带来的交往假象,教育者需要重申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这一教育关系体现在:教育者能与学生共同创生、彼此聆听、相向而行的对话关系;能尊重包容学生、同理受教育者、关心儿童生命完善的主动关系;能通过教学唤醒学生主体性、带领儿童与世界对话、引领学生主动拥抱教育中美丽风险的赠予关系。当然,教育者同样需要具备构建师-机-生这一新型互动关系的能力。一方面要善用人工智能工具支持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形成更为良性有效的师生互动;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根本原则来引入人工智能,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技术而不过度依赖,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价值判断力以破除信息茧房,为学生提供超越数据与算法之上的有温度的反馈。

数智时代的到来催生教育领域的系统性变革,并且重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除上述三种素养外,身处数智时代的教师需要具备的素养还有很多,诸如数字素养、社会情感素养、设计素养、分析素养等,这些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正在成为形塑未来教育的重要因素。但是能动性、变革性和关系性这三种素养尤为关键,它们关乎教师在数智时代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和独一性价值,更关乎教育作为“人与人相遇、交往与生成”的本真存在。唯其如此,教育者方能在数智时代探索出不惧未知性、富有创新性和深度交往性的主体化教育实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5年第9期卷首语

AI对话止于四轮:

知识本位教学文化之困

文丨广东深圳市龙岗区

深圳中学龙岗学校(集团)

依山郡小学 吴向东

亮点金句

・AI的引入不是为了给课堂“添彩”,也不是为了替代教师,而是为了打破既有的教学惯性,回归学习的本质。

・当我们把AI当作另一种形式的知识传授工具时,我们就错失了它最具价值的教学潜能——帮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对话、学会思考、学会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学会在分歧中寻求真谛。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苏格拉底式AI智能体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工具开始进入课堂。它模仿苏格拉底式不给出答案的持续对话,引导学生质疑、分析和推理,在互动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这一理念与新课标倡导的批判与创新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高度契合。

然而,近期我在指导两位优秀的弟子使用苏格拉底式AI智能体时,却遭遇了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他们都对智能体设置了对话次数限制,例如限定只进行四轮问答,超过后便自动输出标准答案,结束对话。理由是试教中发现学生缺乏对话耐性,急于获取结论;而教师为了节约时间,也倾向于迎合学生的求快心理,期望在短暂时间内完成知识传递的目标。

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固化,更是整个教育系统根深蒂固的知识本位文化。我们太看重“懂了没”,而忽视了“你怎么想”;太在乎“有没有答对”,而忽略了“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AI的引入不是为了给课堂“添彩”,也不是为了替代教师,而是为了打破既有的教学惯性,回归学习的本质。当我们把AI当作另一种形式的知识传授工具时,我们就错失了它最具价值的教学潜能——帮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对话、学会思考、学会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学会在分歧中寻求真谛。

要让苏格拉底式智能体真正发挥其教育价值,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缩短对话、规避困难,而是给予更多的时间与信任,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与智能体展开不限次数的深入交流,养成探索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自己先要放下对标准答案的执念,敢于让学生在对话中慢下来,允许他们在思考中犯错、在争论中修正,去经历一条蜿蜒曲折的思维之路。唯有如此,AI才能成为推动深度学习的引擎,而非知识灌输的新工具。否则,我们只是在用新技术包装旧课堂,用智能体粉饰知识本位——热闹有余,灵魂未至。

“学习是社会对话的过程。”这让我想到维果茨基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揭示的学习本质:学习并非孤立发生的行为,而是在与他人(或智能体)的互动中逐步建构意义的过程。语言、文化和情境构成了认知发展的脚手架,而对话正是其中的核心媒介。苏格拉底式AI智能体的设计初衷正是为了体现这一学习本质,激发学生的分析、评价和批判的高阶思维,鼓励其在不断追问、不断反思中走向更深层的建构。

当下,我们担忧AI替代人类,事实上更该警惕的是,我们在教育中逐渐丧失了人的思维主导性。已有研究指出,越是相信AI结论的知识工作者,其批判性思维活动越容易减弱;而越对自己的思考充满信心的人,越对AI的结果批判性对待,这才是与AI协作最需要的思维品质。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培养的新一代学生所需具备的能力——不是拒绝AI,而是要学会与AI并肩思考。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得先从破除知识本位的文化做起,从一次不限次数的AI对话开始。

《教育科学研究》

2025年第9期卷首语

正确理解与推进教、学、评一体化

文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苏君阳

亮点金句

・在保障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既需要注重教、学、评活动的独立开展,也需要注重使三者之间在目的、内容与方式等方面能够产生内在关联,确保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评方式之间如果不相容,相互掣肘与冲突,就会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为确保教学评方式一体化,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对三者的方式进行选择与设计。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教、学、评作为三种相对独立的人才培养与成长促进活动,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保障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既需要注重教、学、评活动的独立开展,也需要注重使三者之间在目的、内容与方式等方面能够产生内在关联,确保教、学、评一体化,以更好地充分发挥教、学、评的育人价值与功能,最终达到提升育人质量的目的。

其一,确保教、学、评的目的一致性。教、学、评的目的存在根本目的与非根本目的之分。根本目的指教、学、评活动的开展所欲达到的最终目的。不论是教还是学,或者评,它们的根本目的皆是为了培养高质量的人才,确保我国教育目的与方针能够得以顺利实现。因此,在根本目的上,教、学、评必须保持一致性与统一性,不应产生任何差异。非根本目的是某种活动基于自身任务而产生与形成的。教、学、评作为三种性质不同的人才培养活动,其在非根本目的上存有差异。因此,在人才培养与成长促进实践中经常会产生教、学、评的分离与冲突问题。为了保障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仅需要确保教、学、评根本目的的一致性,也需确保三者在非根本目的上的统一性。在确保非根本目的统一性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服从并深入贯彻国家教育目的与方针,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其次,要保证教的目的与评的目的和学生学的目的之间保持一致。

其二,以课程标准为纲对教、学、评内容进行建构。教、学、评的目的应该一致,内容应该统一。切忌存在有教无学、无评,学非所教、所评,以及评非所教、所学等问题的发生。为了保障教学评内容的统一,就需要以课程标准为纲来对三者内容进行建构与设计。教师所教的内容不论是教科书中的,还是教科书以外的,皆应因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否则,容易导致教与学的冲突,从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亦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确定,当实现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程度水平以后,可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与能力水平,在课程标准的大框架下确定需要增加的学生学的内容。对教与学进行评价的内容,除了要依据教与学的内容本身进行建构以外,还需要依据二者的目的、规律以及课标的要求来进行建构。否则,评价不仅难以为教与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效保障,还容易出现方向上的问题。

其三,以学生为中心确保教、学、评方式的一体化。教、学、评的方式不同,其对于学生发展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便不同;同一种教、学、评的方式,其对于不同的学生个体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亦不同。教、学、评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方式之间既可能相容,也可能冲突。影响教、学、评的方式选择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主体因素、客体因素、手段因素,等等。其中,影响教的方式选择的因素包括教师个体、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对象(受教育者)等 ;影响学的方式选择的因素包括学习者个体、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手段以及教学主体(教育者)等 ;影响评的方式选择的因素包括评价者个体、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手段以及评价对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等。教、学、评方式之间如果不相容,相互掣肘与冲突,就会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为确保教学评方式一体化,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对三者的方式进行选择与设计。

综合丨《学前教育》《北京教育》《中小学管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科学研究》

责编丨唐莉莉

复审丨徐靖程、云凯杰 终审丨张雪莲

来源: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